蒙古帝國[蒙古人建立的地跨歐亞的帝國]

蒙古帝國[蒙古人建立的地跨歐亞的帝國]

蒙古帝國,是西方史學家對在13世紀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與四大汗國等蒙古政權的統稱, 與內部統一的大蒙古國定義不同。 1206年,孛兒只斤·鐵木真在斡難河上游的大忽里勒台被推舉為大可汗,標誌著大蒙古國的誕生。 鐵木真及其子孫在對外征戰中,開拓了東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亞、南至波斯灣的遼闊疆域, 國土橫跨亞歐大陸,極盛國土面積達三千餘萬平方公里 ,是連續面積最大的帝國。蒙古西征後,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和伊兒汗國。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出自“黃金家族”,同奉大蒙古國為宗主。 1259年孛兒只斤·蒙哥去世之後引發內戰,四大汗國都獲得了實質上的獨立,與元朝之間互不統屬,戰爭不斷。四大汗國直至1304年元成宗時期方才一同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 蒙古人建立了橫跨亞歐大陸的帝國,但境內地形複雜,交通落後,民族眾多,社會發展水平不一,語言、文化傳統各異,根本不可能實現完全統一。蒙古帝國從它誕生的時候,就無法避免瓦解崩潰的命運。14世紀中葉以後,四大汗國逐漸衰落。蒙古帝國的建立加速了東西方的文化、技術交流,促進了多民族的文化及商業的交流。

基本信息

稱呼

蒙古 蒙古

“蒙古帝國”的名稱甚至概念並沒有在歷史文獻中出現過,而是起源於西方史學界的一個概念。這個名稱實際上是對大蒙古國解體前的蒙古人政權的 統稱

歷史

蒙哥在位時蒙古帝國鼎盛時期 蒙哥在位時蒙古帝國鼎盛時期

蒙古之名, 最早見於唐代。時在狃越河(即今洮兒河)以北,西至俱輪泊(今呼倫湖)周圍,東至那河(今嫩江),北至黑龍江的地域內,分布著許多許多被統稱為“室韋”的大小部落。這些部落中有一大部稱為蒙兀室韋,居於今大興安嶺以北、額爾古納河下游以南。13世紀蒙古人自己的傳說把自己的祖居地仍稱為“額爾古納昆”,與古代史專記載相印合。南宋初洪皓《松漠記聞》首次指出:“盲骨子,《契丹事跡》謂之朦古國,即 唐之蒙兀部。”(歸屬於唐室韋都督府)

蒙兀王國

在遼代,蒙古各部為契丹皇朝大遼的臣民,受遼朝直接統治。1125年,金滅遼,並大舉南下,於是蒙古草原上的孛兒只斤部落酋長合不勒趁機自立,拓土開疆,威勢日盛,附近各族於是在1127年推舉他為蒙古部長,遂稱“合不勒汗”。

不久,金太宗完顏晟宣召他入朝,席間合不勒汗酒醉失態,冒犯龍顏,自此便與金廷構隙,多年交戰。終於1148年金朝與合不勒汗議和,冊封合不勒為“蒙兀國王”。

大蒙古國

蒙古人是塔塔爾、泰赤烏、蔑兒乞、乃蠻、克烈、汪古部、以尼倫和迭列斤兩大部落組成的蒙兀王國人的後代,12世紀初期之後,蒙古各部逐漸遷徙到蒙古高原,10世紀到12世紀,蒙古高原先後被於遼朝統治,有時臣服於金朝,至1200年左右,隨著金朝的逐漸衰落及蒙古勢力的逐漸強盛,蒙古不再向金朝進貢。

1206年,孛兒只斤·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庫里爾台大會,即蒙古大汗位,號成吉思汗,建國號為“大蒙古國”,漠北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1209年~1218年,蒙古人先後征服高昌回鶻與西遼,為其打開了挺進中亞與歐洲的門戶。1211年蒙古鐵騎進攻金朝,並占領中都。

1218年,蒙古為了要消除敵人乃蠻王子屈出律殘餘勢力,於是出兵滅掉被屈出律篡位的西遼政權。後代在此處建立窩闊台汗國。

1219年至1222年,由於花剌子模劫殺蒙古的使者及商團,故成吉思汗兼併花剌子模(今中亞細亞的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一帶),攻占多個主要城池。花喇子模統治者摩訶末蘇丹逃至裏海地區孤島病死。

1223年,成吉思汗派速不台繼續西進,在欽察草原上擊敗欽察9部聯軍,在現烏克蘭戰勝基輔羅斯大公,後撤軍。

圖冊 圖冊

1226年,病危的成吉思汗再次征西夏,次年西夏末帝李睍投降。

1227年,成吉思汗在六盤山病死。當時的蒙古帝國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東北和華北部分和中亞、西亞大部。窩闊台繼任蒙古大汗。

1235年,蒙古大軍開始進攻欽察、俄羅斯,攻占莫斯科等城市。

1240年,拔都攻占基輔。

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直至抵達奧地利的維也納附近,這是蒙古大軍所到最西的地。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內戰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內戰

1241年,窩闊台大汗逝世,汗位空虛達五六年之久,宗王們各自為政,蒙古帝國的中央權力開始削弱。

帝國分裂

1259年蒙哥汗死後,忽必烈於1260年5月,在以東道諸王塔察兒為首的 蒙古宗王及漢人儒臣的支持下搶先集會稱汗。阿里不哥聞訊後,在海都為首的西道宗王的支持下於同年6月在當時的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召開“忽里勒台”大會,即大汗位。 由於忽必烈長期居住在中原,任用漢人,推行漢法,改變了蒙古人的遊牧傳統,引起很多蒙古王公貴族的不滿,故多數西道諸王當時均支持阿里不哥。蒙古帝國內戰爆發。窩闊台汗國,欽察汗國與察合台汗國支持阿里不哥,伊爾汗國則支持忽必烈。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後,窩闊台汗國,欽察汗國與察哈台汗國不承認忽必烈為蒙古大汗, 只有伊爾汗國承認忽必烈的蒙古大汗地位,蒙古帝國隨之解體此後忽必烈的權力僅限於東方,而在元朝的官方觀點中,元朝皇帝應當也是蒙古大汗

疆域

1259年的大蒙古國 1259年的大蒙古國

大蒙古國由鐵木真於1206年在斡難河河源建立。據蒙古秘史,其創始於斡難河河源,通常認為創建時間約為鐵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落一統漠北。大蒙古國建立後開始對外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服西夏、西遼、金國、花剌子模沙朝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蒙古已征服了包括塞北、東北、華北、西域、吐蕃、中亞、西亞、北亞南部以及東歐大部在內的遼闊區域,建立起橫跨亞歐大陸的帝國。

元朝

元朝與三大汗國 元朝與三大汗國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落後,對周邊地區不斷地發動戰爭,到1234年吞併金國完全占領中國華北,後元憲宗蒙哥去世,引發了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汗位之爭,導致大蒙古國解體。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後在1279年崖山海戰攻滅南宋統一中國。

蒙古帝國 蒙古帝國

元統一中國後持續對外擴張,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時屢遭失利,如元日戰爭、元越戰爭、元爪戰爭等。1304年元成宗時期獲得四大汗國一同承認的宗主地位,1310年元武宗時期與察合台汗國攻滅窩闊台汗國取得漠西領土。元中期皇位更迭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後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起義。

1368年,朱元璋領導農民軍攻占南京,隨後北伐占據北京,此後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388年北元後主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殺害後,去大元國號稱蒙古(一說1402年,鬼力赤殺坤帖木兒後去國號),明朝稱“韃靼”,北元滅亡。

四大汗國

•窩闊台汗國(1225年~1309年)

主要是西遼故土(今新疆、中亞地區一帶)。忽必烈遷都大都後,支持阿里布哥的窩闊台汗國拒絕歸附忽必烈而獨立。窩闊台的封地,領有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都城葉密里(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額敏)。1229年,窩闊台即大汗之位,將封地賜給其長子貴由。1246年,貴由汗繼位,但兩年後便病故。大汗之位由窩闊台系轉至拖雷系。1251年,新任大汗蒙哥對窩闊台系諸王進行鎮壓,除處死、謫遷一部分王公外,又將窩闊台汗國國土分授諸王子孫,以弱其勢。忽必烈汗繼位之後,奉行漢化政策,引起以窩闊台嫡孫海都為首的蒙古帝國諸王公不滿。海都先後數度起兵作亂,屢勝元軍,為元朝一大威脅。1301年,海都率40餘位反叛王公聯兵進犯元朝,欲取而代之,但在哈拉和林為元軍所敗,不久海都病亡。1310年,其子察八兒為察合台汗國所敗,窩闊台汗國亡。

•察合台汗國(1227年~1369年)

位於今新疆、中亞一帶。被忽必烈、阿里布哥等勢力多次爭奪。此系成吉思汗(1162~1227)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初領有西遼舊地,包括天山南北及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土地,都城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縣)。1310年,又合併了窩闊台汗國的大部封土,國勢達於極盛,其疆域東起吐魯番,西及阿姆河,北到塔爾巴哈台山,南達興都庫什山。蒙古軍事貴族與當地突厥遊牧貴族共同構成統治階級,竭力維護遊牧封建制的宗法關係。蒙古人的突厥化現像比較普遍。1365年,汗國分為東、西兩部。東察合台汗國領有窩闊台汗國舊地,以西遼的疏附為都,後進一步分裂,1570年東察合台汗國被葉爾羌汗國消滅。西察合台汗國領有中亞的河中之地,以撒馬爾罕為都城,1369年西察合台汗國成為帖木兒帝國附庸,1370年被帖木兒帝國所滅,1402年西察合台汗國正式消失。

•欽察汗國(1219年~1502年)(金帳汗國)

位於今匈牙利、波蘭、烏克蘭、俄羅斯歐洲部分、北高加索、花剌子模的一部分,羅斯諸公國為其附庸國,為拔都所創。成吉思汗(1162~1227)生前曾將所征服的鹹海、裏海以北的廣袤的欽察草原賜給長子朮赤為封地。1235年,朮赤長子拔都西征羅斯和東歐,轄地廣大,東起葉尼塞河,西至多瑙河下游,南迄高加索山脈,北接俄羅斯平原地區。1243年西徵結束,拔都以伏爾加河下游的薩萊為都,建欽察汗國。因大汗帳色金黃,歐洲人又稱其為金帳汗國。拔都後來又將鹹海東北之地分封給斡魯朵,稱白帳汗國,將鹹海以北、西至烏拉爾河之地封給昔班,稱藍帳汗國,二者皆以金帳汗為宗主。金帳汗國疆土大體由兩部分組成,一為欽察草原等遊牧地區,一為俄羅斯等農耕地區。蒙古人因地制宜進行統治,遊牧地區由蒙古人進行直接控制,為汗國的重心所在。而羅斯地區則保留其原有諸王公的封建政權,然後加以控制,諸王公須向汗稱臣納貢,接受冊封。自13世紀末始,欽察人又從羅斯諸王公中,擇選最馴服者,封為“弗拉基米爾及全俄羅斯大公”,受封者憑金帳汗的寵信,有權負責征繳全歐各地貢賦,統一上交金帳汗。羅斯諸王公們為爭奪大公稱號,相互角逐,殘酷鬥爭,或告密於金帳汗以消滅對手,或直接兵戎相見。蒙古人則利用此策,坐享其成,實現對羅斯的有效統治。自1219年建國到14世紀中葉的100年間,是金帳汗國國勢極盛時代。蒙古貴族逐漸與欽察草原各遊牧部族的貴族合流,改操突厥語,轉皈依伊斯蘭教,不斷與相鄰的伊利汗國爭奪亞塞拜然等地,經常以大軍征討不馴服的俄羅斯王公。1341年,烏茲別克汗死後,國內矛盾激化,內訌不已。先後在新興於西察合台汗國(今中亞)為核心的帖木兒帝國和崛起於羅斯諸公國獲得納貢代理權後開始持續對外侵略擴張的莫斯科公國等的打擊或反擊下,國勢日趨衰落。1395年脫脫迷失被也迪古打敗後改稱大帳汗國。15世紀時,分裂出喀山汗國、克里米亞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西伯利亞汗國等國。1480年莫斯科公國吸收合併雅羅斯拉夫爾、羅斯托夫等俄羅斯諸公國統一俄羅斯後反抗大帳汗國統治,使大帳汗國失去俄羅斯的領土,1502年大帳汗國被克里米亞汗國消滅。

•伊利汗國(1256年~1388年)

位於高加索、伊朗、伊拉克等地,為旭烈兀所創。為拖雷三子旭烈兀遠征西亞所建的汗國。1264年,忽必烈大汗正式冊封旭烈兀為伊兒汗。其國東起阿姆爾河,西至地中海,北抵高加索,南達印度洋,首都為大不里士。1295年,台贊汗繼位後,為挽救危局。緩和社會矛盾,放棄傳統政策,全面實行伊斯蘭化改革,以爭取眾多穆斯林貴族的支持,鞏固封建統治秩序。他率軍隊放棄了原有的宗教信仰,改皈伊斯蘭教,並將其定為國教;大力推行阿拉伯傳統的軍事封土製,將農民嚴格固著在土地上,向領有封土者服役納租;廢除徵稅制度,規定稅率,嚴懲濫征者;統一幣制和度量衡,制定工商稅則;鼓勵墾荒,興修公路,裁減驛傳,核定兵額,禁止貪污;獎掖文化,倡導學術。因此到14世紀初時,伊利汗國的社會經濟得到較大恢復,封建統治一度加強,伊斯蘭文化也有相當發展。在合贊汗的宮廷中,聚集著不少文人學者。他的寵臣宰相拉施特哀丁所編著的歷史名著《史集》完整流傳。1304年,合贊汗去世。此後不久,伊利汗國內外局勢日趨嚴重。內有諸王爭立,權臣爭勢,內訌迭起;外有埃及馬木路克王朝和欽察汗國不斷侵掠,國運日蹙,陷於分裂。1353年分裂成卡爾提德王朝、莫扎法爾王朝、札剌亦兒王朝和丘拜尼王朝。1388年,終被中亞新興的帖木兒帝國所滅。

其它汗國

葉爾羌汗國:1514年從東察合台汗國中獨立,1570年滅東察合台汗國,1680年被準噶爾汗國吞併(由白山派阿帕克和卓代管)。

丘拜尼王朝:1357年,金帳汗國攻擊亞塞拜然丘拜尼王朝,馬立克·阿希拉夫被殺,丘拜尼王朝滅亡。

卡爾提德王朝:1381年卡爾提德王朝被帖木兒帝國吞併。

莫扎法爾王朝:1393年帖木兒帝國消滅莫扎法爾王朝。

札剌亦兒王朝:1430年札剌亦兒王朝被黑羊王朝消滅。

諾蓋汗國:1395年也迪古打敗脫脫迷失建立諾蓋汗國,十七世紀亡於哈薩克汗國(被併入小玉茲)。

克里米亞汗國:1430年克里米亞汗國從金帳汗國獨立,1475年被奧斯曼帝國攻占,1783年因俄土戰爭獨立,1789年被俄羅斯帝國吞併。

喀山汗國:1438年喀山汗國獨立建國,1552年滅亡於莫斯科公國。

阿斯特拉罕汗國:1460年阿斯特拉罕汗國獨立,1556年被俄羅斯消滅。

西伯利亞汗國:1490年西伯利亞汗國從金帳汗國分裂出來,在1598年最後一位可汗庫楚兵敗俄羅斯後被諾蓋人暗殺,汗國滅亡。

影響

對中國

成吉思汗(1162年~1227年)及其子孫的侵略行動客觀上為中國的再次統一於一個政權之下奠定了基礎,蒙古帝國分裂出來的元朝再次統一了中國。1211年,新疆各地歸屬蒙古帝國;1247年,吐蕃被蒙古招降,在元朝建立後首次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76年,結束了雲南長期割據於中央政權的局面。從此分裂四百多年的中國也實現了統一,打破閉塞狀態,真正登上了世界歷史舞台。現位於今中國境內的金國、南宋、西遼、西夏、大理、吐蕃諸部等,只是大蒙古國疆域的一部分,而後西遼被劃入成吉思汗次子所建的察合台汗國。

元朝統治者在《元典章》中的《建國號詔》中向外宣稱大元是繼承於三皇五帝秦漢隋唐的新王朝。

從古籍中可見元朝統治者多次稱大元為“中國”:

至元二十七年,帝怒,欲再發兵,丞相完澤、平章不忽木言:“蠻夷小邦,不足以勞中國。張立道嘗再使安南有功,今復使往,宜無不奉命。”

元仁宗延祐元年,右丞相鐵木迭兒奏:“蒙陛下憐臣,復擢為首相,依阿不言,誠負聖眷。比聞內侍隔越奏旨者眾,倘非禁止,致治實難。請敕諸司,自今中書政務,毋輒干預。又往時富民,往諸蕃商販,率獲厚利,商者益眾;中國物輕,蕃貨反重。今請以江浙右丞曹立領其事,發舟十綱,給牒以往,歸則徵稅如制;私往者,沒其貨。”

元惠宗至元元年,徐世隆奏:“陛下帝中國,當行中國事。事之大者,首惟祭祀,祭必有廟。”從之。

至元二年有日本僧告其國遣人刺探國事者。鐵木兒塔識曰:“刺探在敵國固有之,今六合一家,何以刺探為。設果有之,正可令睹中國之盛,歸告其主,使知向化。”

“諸下海使臣及舶商,輒以中國生口、寶貨、戎器、馬匹遺外番者,從廉訪司察之。”

對日本

在日本,為了對付元軍入侵而進行的全國範圍的改編使得日本全國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重壓之下,並且整個國家的資源使用已經到了極限。元軍入侵也使得日本幕府找到了繼續統治國家的藉口而不是將權力交給天皇。他們之後一段時間繼續加強九州的防務,那裡的許多軍事設施很多年後還有效。由於戰後受貨幣經濟影響,幕府無法恩賞抗元官兵,加劇了國內矛盾,最終鎌倉幕府滅亡。

對朝鮮半島

在朝鮮半島,高麗王朝在大蒙古國軍隊屢次大舉征伐後,歸順於蒙古,成為附庸國之一和“征東行省”。蒙古人的元朝被朱元璋驅逐出中原後,漢人建立了新的王朝──明朝,忠於蒙古的高麗國王無法接受,遂派出將軍李成桂欲征伐明帝國。但是親近明帝國的李成桂從鴨綠江附近舉師回朝,發動兵變推翻高麗國,建立朝鮮王朝。

對俄羅斯

在大蒙古國衰敗之後,前金帳汗國屬國的莫斯科公國崛起並占領了從前朮赤汗國中的相當一部分,成為後來著名的俄羅斯帝國。莫斯科公國統治者在朮赤汗國時代曾長期把持了當時蒙古人遙控羅斯諸國的弗拉基米爾大公的位置,並代表蒙古進行收稅,進而抬頭,因為蒙古人很少視察他們占領的疆土。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形成有明顯的當年的大蒙古國的因素。克柳切夫斯基和他的學生認為俄羅斯的統一,蒙古至少有一半功勞。另一位歐亞主義哲學家特魯別茨科伊在他的經典著作《論俄羅斯文化中的圖蘭成份》指出莫斯科要感謝蒙古統治,俄國在消滅喀山與阿斯特拉罕後才成為強國。莫斯科公國的貴族就有20%曾與蒙古人通婚,莫斯科公國政府的制度也是蒙古式的。從本質上說,俄羅斯是一個東正教蒙古國家。俄羅斯人的日常生活深受蒙古影響,有大量蒙古語借字、郵政、稅收、衣服也受蒙古影響,軍制與法制是從蒙古學的,俄羅斯人也被圖蘭化。

對西歐

在歐洲,由於蒙古鐵騎連下數十城,占領多個國家,歐洲君主十分恐慌。後來在19世紀有了“黃禍”一說,一些說法認為泛指所有東亞黃種人帶來的威脅時,常回溯用於13~14世紀的大蒙古國時期。

黑死病

通常認為,1346年,在金帳汗國軍隊進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又譯克法,現烏克蘭城市費奧多西亞)時,用拋石機將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屍體拋進城內,這是西方社會有紀錄以來第一次細菌戰。鼠疫原產中亞內陸地區,其攜帶者是土撥鼠。在大蒙古國之前鼠疫曾多次傳入中國,所以雖然中國也曾發生過地區性鼠疫傳染,但中國人也逐漸有了對鼠疫的免疫力,而歐洲人則在此之前從未接觸過鼠疫。在卡法的一個熱那亞商人將帶病的跳蚤無意間帶到義大利的熱那亞共和國,於是鼠疫在歐洲廣泛傳播,最終在1348年~1349年造成2,000萬人死亡,成為令人聞之色變的“黑死病”,因為鼠疫患者皮下淤血、全身發黑而死。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鼠疫是絲綢之路上的商人把病菌帶到中東地區,然後又傳播到歐洲的。

1348年~1349年的黑死病使得當時歐洲喪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對人的關心的人文主義隨之覺醒。歐洲人文主義文學的第一部代表作《十日談》就是薄伽丘在黑死病泛濫最猖獗的時期寫成的,描述1348年發生在義大利的可怕瘟疫。歐洲就此迎來了文藝復興的曙光。

後代

有學者發現,在蒙古、中亞附近,多達18%的男性人類是成吉思汗(1162~1227)的直系後代,全球有至少1600萬這樣的男子。

評價

綜上所述,蒙古帝國的起點應為1206年孛兒只斤氏.鐵木真稱成吉思汗,最終終結於1635年林丹汗交出可汗印信,蒙古汗國前後總計429年,極盛國土面積達3300萬平方公里 (含西伯利亞北部), 整個東亞、中亞、北亞、西亞大部分地區,東南亞、南亞部分地區,歐洲中部和東部,以及非洲最北部都在其統治範圍內。而衰亡時,領土面積僅僅限於漠南蒙古這一彈丸之地而已。

當代各國學者雖然對成吉思汗的評論各異,褒貶不一,但在兩點上是一致的,都認為:成吉思汗是世界上最大的成功者,是對人類歷史產生過最大影響的人。上個世紀將要結束之際,美國、日本等國發起了評選千年偉人的活動。全球頗具影響力《華盛頓郵報》發布了評選結果,列成吉思汗為“千年風雲第一人”。成吉思汗留給蒙古人一種民族的自豪。成吉思汗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英雄人物。西方學者稱成吉思汗為“全人類的帝王”.

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成吉思汗為中國的統一打下了基礎,並由他的子孫完成了統一大業。1211年,新疆各地歸屬蒙古版圖;1247年,西藏地區成為蒙古帝國的一部分;1253年,滅大理,結束了雲南地區長達500年的地方獨立局面,1279年滅南宋……從此,中國出現了第四次大一統。孫中山先生說:"綜觀歷史,元朝時期遠比中國最強盛時期更強大了。”成吉思汗在客觀上為中國的大一統做出了貢獻,可以說沒有元朝就沒有今日的中國版圖。

蒙古帝國滅亡了東亞和西亞的許多國家,在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把東西方文明在版圖上連在了一起,人類的全球化從蒙古帝國開始,蒙古民族在人類發展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蒙古帝國征戰過程中不斷吸收優秀的其他各民族將領來充實蒙古軍隊,尤其是大量地提拔任用回民和漢族將領。到蒙古帝國全盛時期(忽必烈滅南宋後),漢族將領的數目已經超過蒙古帝國所有將領數目的一半,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累的戰爭思想在蒙古帝國的征戰中發揮到了極致,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

大汗世系

大蒙古國

•時間:(1206~1271年)

1206年,孛兒只斤鐵木真統一蒙古高原諸部,稱成吉思汗(1162~1227),標誌著大蒙古國的誕生、建立。

•世系表

序號廟號諡號名字生卒年在位時間備註
1元太祖 聖武皇帝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鐵木真1162年—1227年1206年—1227年
2元睿宗 英武皇帝 景襄皇帝 仁聖景襄皇帝 拖雷1192年—1232年1227年—1229年 鐵木真四子
3 元太宗 英文皇帝 窩闊台1186年—1241年1229年—1241年 鐵木真三子
4 昭慈皇后 乃馬真後 ?—1246年1241年—1246年 窩闊台後
5元定宗 簡平皇帝 貴由1206年—1248年1246年—1248年 窩闊台長子
6 欽淑皇后 海迷失後?—1252年1248年—1251年 貴由後
7元憲宗 桓肅皇帝 蒙哥1208年—1259年1251年—1259年 拖雷長子,拖雷正妻唆魯禾帖尼所生長子
8阿里不哥?—1264年1259年四月—1264年 拖雷七子,拖雷正妻唆魯禾帖尼所生四子

元朝

•時間(1271~1368年)

1271年(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遷都大都(今北京),蒙古帝國的中央汗國--大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把“大”字加於正式國號之中的大一統王朝,也是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完成大一統的朝代。成為中國的中央王朝--元朝,1279年元朝滅南宋殘部,統一中國地區。1368年(洪武元年),常遇春、朱元璋攻克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北退,史書稱此為元朝結束之年。然而元廷仍在上都,歷史上稱為北元,但是蒙古帝國並沒有滅亡。

•世系表

序號廟號諡號尊號名字在位時間
9元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薛禪汗孛兒只斤·忽必烈1264—1294
10元成宗欽明廣孝皇帝完澤篤汗孛兒只斤·鐵穆耳1294—1307
11元武宗仁惠宣孝皇帝曲律汗孛兒只斤·海山1307—1311
12元仁宗聖文欽孝皇帝普顏篤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1311—1320
13元英宗睿聖文孝皇帝格堅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1320—1323
14--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1323—1328
15--孛兒只斤·阿速吉八1328
16元明宗翼獻景孝皇帝-孛兒只斤·和世瓎1328—1329
17元文宗聖明元孝皇帝札牙篤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1329—1332
18元寧宗沖聖嗣孝皇帝忽都篤汗孛兒只斤·懿璘質班1332—1333
19元惠宗宣仁普孝皇帝(北元謚)順皇帝(明朝謚)烏哈噶圖汗孛兒只斤·妥灌帖睦爾1333—1370

北元

•時間(1368~1402年)

“北元”是後人追加的稱呼,但是是合乎歷史事實的。元軍被明軍在長城以南打敗,大都失陷,退居漠北。與此同時,蒙古帝國的中央汗國元朝外的四大汗國中,元朝的皇帝又同時是大蒙古帝國的大汗,大蒙古帝國中央汗國的大汗。北元開始如此,逐漸弱化,變成了是已經解體的蒙古帝國的大汗,變成了已經逐漸只是元朝皇帝和名義上的蒙古帝國的大汗,變成了只是蒙古帝國原中央汗國的大汗和元朝從大都北退蒙古高原之後的北元皇帝。

•世系表

序號廟號諡號尊號名字身世在位時間
19 惠宗 宣仁普孝皇帝(北元謚)順皇帝(明朝謚)烏哈噶圖汗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 元明宗長子 1368—1370
20 昭宗 武承和孝皇帝 必里克圖汗 孛兒只斤·愛猷識理答臘 元惠宗長子 1370—1378
21北元後主益聖寧孝皇帝 烏薩哈爾汗 孛兒只斤·脫古思帖木兒 元惠宗次子 1378—1388
22-- 卓里克圖汗 孛兒只斤·也速迭兒阿里不哥後裔 1388—1391
23--恩克汗孛兒只斤·恩克阿里不哥後裔1391-1394
24--尼古埒蘇克齊汗 孛兒只斤·額勒伯克 元昭宗之子 1394—1399
25-- 掍特穆爾汗 孛兒只斤·坤帖木兒 尼古埒蘇克齊汗長子 1400—1402

韃靼

•時間:(1402年~1635年)

1388年北元後主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殺害去大元國號稱蒙古,(一說1402年,鬼力赤殺坤帖木兒後去國號)明朝稱韃靼,後在1635年亡於清朝。

•世系表

序號尊號名字身世在位時間
26 兀雷帖木兒汗 布里牙特·烏格齊 非黃金家族 1402—1408
27 完者圖汗 孛兒只斤·本雅失里 尼古埒蘇克齊汗之子 1408—1412
(汗位空缺)
28德勒伯克汗 孛兒只斤·答里巴 完者圖汗之子 1415
29 衛拉岱汗 布里牙特·額色庫 非黃金家族 1415—1425
30阿岱汗孛兒只斤·阿岱哈撒兒後裔1426—1438
31 岱總汗 孛兒只斤·脫脫不花 烏薩哈爾汗曾孫 1433—1451
32阿噶多爾濟濟農 孛兒只斤·阿噶多爾濟 岱總汗異母弟 1451—1452
33 天聖汗 布里牙特·額森 非黃金家族 1453—1454
34烏珂克圖汗孛兒只斤·馬可古兒吉思岱總汗幼子1454—1465
35 摩倫汗 孛兒只斤·脫古思猛可 岱總汗長子 1465—1466
(汗位空缺)
36 烏格克圖汗 孛兒只斤·滿都魯 岱總汗異母弟 1475—1479
37 達延汗 孛兒只斤·巴圖孟克 阿噶多爾濟曾孫 1480—1517
38 巴爾斯博羅特濟農 孛兒只斤·巴爾斯博羅特 達延汗三子 1517—1519
39 阿剌克汗 孛兒只斤·博迪 達延汗之孫 1519—1547
40 庫登汗 孛兒只斤·達賚遜 阿拉克汗長子 1547—1557
41 札薩克圖汗 孛兒只斤·圖門 庫登汗之子 1557—1592
42 徹辰汗 孛兒只斤·布延 札薩克圖汗長子 1592—1604
43 呼圖克圖汗 孛兒只斤·林丹巴圖爾 徹辰汗長孫 1604—1634
44察哈爾親王孛兒只斤·額爾孔果洛額哲呼圖克圖汗之子1635—1635

古代帝國導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