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勒[微生物學家]

蒂勒[微生物學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蒂勒(Theiler,Max) 南非-美國微生物學家,1899年1月30日生於南非的比勒陀利亞。

基本信息

簡介

馬克斯·蒂勒,是一位南非的內科研究醫生和細菌學家,他獲得了195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是第一位研究出了如何安全便捷地生產黃熱病疫苗的醫生。

生平

蒂勒在1899年出生於南非的比勒陀利亞(Pretoria),他的父親阿諾德·蒂勒(ArnoldTheiler)是一位動物細菌學家。蒂勒於1916年至1918年間在開普敦大學攻讀醫學。在1918年,他前往英格蘭,並在熱帶醫學和衛生學院以及聖托馬斯醫學院繼續學習。

在1922年,他在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哈佛醫學院成為了熱帶醫學部門的研究員。由於受到了美國細菌學家漢斯·津瑟(HansZinsse)的極大影響,他開始對阿米巴痢疾和鼠咬熱進行了早期研究。到了20世紀中期,他把研究重心轉移到了導致熱帶疾病--黃熱病的病毒上。

在那時,黃熱病是美洲和非洲熱帶地區公眾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這種病的症狀包括發燒、患黃疸(這種病也因此得名)、頭痛、眩暈、肌肉疼痛以及胃出血。百分之二到五的患者因此而喪命,但是當它流行開來的時候發病比例就會更高。在19世紀80年代,一位古巴的內科醫生卡洛斯·胡安·芬利(CarlosJuanFinlay)提出蚊子是這種病毒的攜帶者。在1900年,美國陸軍的外科醫生瓦特·利德(WalterReed)確認了黃熱病確實是一種由蚊子攜帶的血液病毒。洛克菲勒基金會在1915年啟動了一個消滅黃熱病的項目,主要手段是通過滅絕攜帶病毒的蚊子。但是,想要全面對蚊子進行控制是不可能的,而在20世紀20年代,人們開始尋找一種能夠對抗病毒的疫苗,於是對猴子的實驗便開始了。在20年代末的時候,人們發現只有獼猴才會染上黃熱病。但是蒂勒發現用老鼠也可以做這項實驗,而且由於它們相對便宜,所以還具有一些很實際的研究優勢。蒂勒還發現如果將病毒注射進老鼠的腦子裡,它們就會染上腦炎,而不是黃熱病。除此之外,由於蒂勒偶然染上溫性的黃熱病並病倒了一些日子,在研究上,他比別人更加擁有一些個人優勢。有些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由於染病而死去,但是蒂勒卻對這種病毒產生了免疫力。

在1930年,蒂勒公布了他使用老鼠對黃熱病進行高效研究的發現。同年,他離開了哈佛,前往紐約市的洛克菲勒基金會,並最終成為了醫藥與公眾健康實驗室的主任,並一直工作到1964年。蒂勒繼續在老鼠身上做實驗,而且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他發現通過將病毒在老鼠間傳播,病毒的孵化期縮短了,而且毒性加強了,這使研究工作得以更迅速和更經濟地進行。他的這些發現使他確信一定可以研究出一種減毒疫苗。這種減毒疫苗實際上含有病毒,但是它的毒性很弱,不足以構成危害,反而可以提供免疫力。

在1931年,蒂勒進行了保護老鼠的實驗。他把黃熱病毒與人類血液進行混合,再將這種混合物注射到老鼠身體裡,推斷說如果這隻老鼠能夠存活,那么血液的捐贈者就是憑藉先前的染病而對黃熱病產生了免疫力。這項保護老鼠實驗首次被用作進行全世界範圍的黃熱病分布調查。同年,蒂勒還創造出了他的第一支黃熱病疫苗。他選擇了阿西比黃熱病毒鏈,這種病毒可以讓被注射的猴子馬上死亡。蒂勒將病毒鏈培植在了雞的胚胎中,並在幾年之內將它在不同胚胎中持續傳遞,當病毒鏈的數量達到了17D,他便用幾隻猴子做了實驗,結果它們都存活了下來並擁有了所期望的免疫力。然後,蒂勒成功地將這種疫苗在自己和其他一些對象身上做實驗,發現它只會產生一些非常輕微的副作用。因為這種被稱作17-D的疫苗很容易製造,而且很便宜,所以可以非常理想的進行大規模生產。由於其明顯的效果,在1949年的時候,在全世界範圍內消滅了黃熱病對公眾健康的威脅。如今這種17-D病毒疫苗仍然在一些偏遠地區被使用,用以控制偶爾爆發的黃熱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