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山摩崖石刻

葫蘆山摩崖石刻

葫蘆山摩崖石刻,位於廣東省潮州市葫蘆山。葫蘆山舊稱艮山,因山下有西湖,故又稱湖山或西湖山,葫蘆山既是風景秀麗的旅遊勝地,又是摩崖石刻薈萃之所。山多巉岩怪石,或拔地而起,或崢嶸突兀,或懸崖削壁,或傍水臨波,為墨客騷人留題勒石的好去處。可謂逢岩必刻,無石不銘。自宋以來,歷朝累積,蔚為大觀,雖歷經劫難,至今仍保存138題,其中宋刻16題,元刻1題,明刻24題,清刻28題,近現代18題,年代不詳48題。這些石刻的內容,有讚美湖山的、有抒發情懷的、有記述遊蹤的,還有重要記事、科舉題名以及官衙文告等。字型則包括真、草、隸、篆、行。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宋刻“放生”、“倒景”、“俞獻卿葬妻文”、“重辟西湖記”,以及字徑近兩米的巨幅摩崖“湖山圖畫”。1962年7月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葫蘆山摩崖石刻位於潮州西湖公園內,主要集中在南岩和北岩,是墨客騷人留題的好去處。自唐宋以來,歷朝累積,蔚為大觀。至今尚保存130多處。唐宋石刻多在北岩,明清石刻多在南岩。石刻書體有真草篆隸行,內容分風物題詞、科舉題名、重要紀事、名人紀游、寫景抒情、詩詞聯語、官衙文告等。較著名的有宋代的《俞獻卿葬妻文》、《重辟西湖記》、《壽安岩》、《放生》、《湖山圖畫》等石刻。立於南岩峭壁之“湖山圖畫”四字,字徑達1.7米。葫蘆山摩崖石刻原有225處,現存163處,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資源

葫蘆山摩崖石刻在潮州西湖內,其所處的葫蘆山因其由南而北,活像一個仰臥的大葫蘆而得名。葫蘆山既是旅遊勝地,又是摩岩石刻薈萃之所。山多岩石,或拔地而起或峰峰突兀,或懸崖峭壁或傍水臨波。成為歷代墨客騷人留題勒石的好去處。

自唐宋以來,歷朝名宦鴻儒留題甚多。現存138處石刻,是廣東省三大著名摩岩石刻之一。有讚美湖山,有抒發惰懷,有記述遊蹤,還有重要的記事。字型草、篆、行悉備。其中計較突出的有:刻於唐德宗貞元三年(公元787年)的“李公亭”;刻於宋代的“放生”、“倒景”、“古瀛洞天”;刻於清道光年間的“湖山圖畫”,有唐韓退之《白鸚鵡賦》;有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潮州郡守俞獻卿題的《俞獻卿葬妻文》;有蘇軾題的《潮州昌黎伯韓文公廟碑》,有於學謙寫的“為善最樂”;有陳玉鏘書的“放在眼光”;有西湖石壁一絕詩:“水色山不入圖畫,果然西子比西湖。名區自足傳千古,管領何庸待大蘇”等皆曠世珍寶。成為遊人揣摩、品評的藝術佳作。石刻集中在葫蘆山北部壽安岩和南部青牛洞一帶,是古城名勝古蹟一景“葫蘆山摩崖石克”。葫蘆山南部山腰建有南岩寺,寺與石刻群相互融合,山林逸秀,竹木蒼翠。

葫蘆山頂還保存一段長約200米,高一丈,寬六尺的湖山腰城,為清康熙十三年(1673年)至康熙十六年“三藩”之亂時期,潮州總兵劉進忠反清時所修築。

古籍記載

據馮雲鵬《金石索》曰:“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清人葉昌熾《語石》認為:“今人見題名,或稱之為摩崖,不知摩崖不皆題名也。即桂林諸山,詩、賦、贊、頌姑無論,唐宋《平蠻》諸碑、韓雲卿《舜廟碑》,非巍然巨製乎?……晉、豫、齊、魯間佛經、造像,亦往往刻於崖壁……蓋摩崖,猶‘碑’也,為通稱,為虛位,亦為刻石之綱,其文字則條目也。”

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中國金石學概要》指出:“刻石之特立者謂之碣,天然者謂之摩崖。”徐自強、吳夢麟在他們的新著《古代石刻通論》中認為:“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個類別。所謂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記事的石刻。”這裡的摩崖石刻是專指文字石刻。但在說及石質造像時,往往又提到了摩崖造像。

潮州市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