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前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董建華[前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董建華(1937年5月29日-),籍貫浙江舟山(原寧波定海縣),生於上海。曾於1992年10月被港督彭定康任命為行政局非官守成員,香港特別行政區任第一、二屆行政長官(1997年7月1日—2005年3月12日),並於任內提早辭職,現任第十二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基本信息

簡歷

董建華香港特首董建華

1937年5月生,浙江舟山人。
1947年隨全家遷居香港。
1960年畢業於英國利物浦大學,獲海事工程理學士學位。其後,在美國通用有限公司及家族公司任職。
1969年返港處理家族集團生意。
1985年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
1992年被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新華社香港分社聘為首批港事顧問。
1992年10月任港英政府行政局議員。
1995年12月任中國人大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副主任。
1996—2002年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1997.7就職)
2002—2005年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二任行政長官(2002.7就職)
2005— 全國政協副主席
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十屆全國政協三次會議增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董建華曾任多項公職,以及參與不同諮詢組織的工作,包括:
香港行政局議員(一九九二至一九九六年)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一九八五至一九九零年)
摩納哥駐港名譽領事(一九八二至一九九六年)
香港美國經濟合作委員會主席(一九九三至一九九六年)
港日經濟合作委員會委員(一九九一至一九九六年)
美國華盛頓國際策略研究中心駐外幹事(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七年)
美國史丹福大學國際事務研究中心監事委員會委員(一九九五至一九九七年)
紐約外交關係委員會國際顧問局委員(一九九五至一九九七年)
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監事委員會委員(一九八二至一九九六年)
香港城市大學校董會主席(一九九五至一九九六年)
香港船東協會主席(一九七六至一九七七年)
香港管理專業協會主席(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三年)

個人經歷

早年

董建華是香港已故航業巨頭董浩雲(董兆榮)的長子。1937年5月29日生於上海,12歲時隨父來到香港。
1960年畢業於英國利物浦大學船塢工程系,獲得機械工程學理學學士。其後在美國生活十年,曾於美國通用電氣任職,1965年又到家族企業在紐約的分公司開拓了香港至歐美的航線。
1981年董浩雲逝世,其家族公司,世界七大輪船航運公司之一的東方海外交予董建華打理。
1985年,東方海外瀕臨破產。在此之前,董浩雲家族成員均高調公開其親台及中國國民黨之政治傾向(至今董建華之妹董小平仍定居台北),但在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透過霍英東注資使其渡過難關,同時也使董家傾向北京[來源請求]。董於東方海外工作,直至擔任香港行政長官。

當選行政長官

董建華於1992年10月被當時的港督彭定康委任為行政局非官守議員,步入政界。1996年12月11日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選舉中當選,董建華在由400人組成的推選委員會當中,擊敗楊鐵梁、吳光正及李福善等三名對手,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首屆行政長官競選中勝出,並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委任為第一任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早期推出多項長遠計畫,涵蓋經濟、教育、醫療、房屋、公務員體制等領域,但成效不明顯,亦一舉挑動各個層面的不滿。隨後的政治失誤及對政治改革的保守態度,使董建華的支持度進一步滑落。同年12月16日被國務院任命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1997年7月1日就職。參加競選行政長官前,董建華曾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事務顧問,以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連任

2002年2月28日,董建華在無有效對手的情況下自動當選成為第二任行政長官,並於2002年7月1日自動連任。2003年7月1日,香港約50萬人舉行歷來最大型的反政府示威。雖然中央多次表明支持董建華為首的特區政府,但一年後的7月1日,53萬人再舉行反政府示威。

任內辭職

董建華連任以來,其主導的政府推出的多個政策引發不小爭議。
2004年2月,政府把私人參建的原居屋項目紅灣半島以低補地價賣斷予發展商新創建集團,事件使政府招來官商勾結的指控。
2004年12月,領匯上市事件鬧大,有公屋居民申請司法覆核指上市違反《房屋條例》,儘管有人認為政府應該堅持如期上市,由於領匯的招股書沒有聲明有關風險,促使領匯擱置上市。
同年12月20日,董建華在澳門出席澳門回歸五周年活動時向國家主席胡錦濤述職時,被胡錦濤當著香港高官以及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前當眾訓話,希望各人“認真回顧香港回歸七年來走過的歷程,總結經驗、查找不足、不斷提高施政能力和管治水平”。
2005年3月10日,董建華在香港宣布,他已正式向中央政府提出辭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職務。3月1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簽署國務院第433號令,批准董建華辭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職務。

全國政協副主席

2005年3月12日,在中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董建華被增選為十屆中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落任特首後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並非純粹虛銜,而有負責參與中美關係相關的外交事務,並成立了中美關係交流基金會,經常代表中國到美國演講。香港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稱其外交活動令其落任後民望有所回升,並開啟了港人以“次主權外交”身份參與國際事務的新模式。

2013年3月11日下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董建華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

任內施政

重大計畫

教育改革——董建華任內曾推行多項教育改革政策,包括:強制大部份中學實施母語教育、鼓勵相同辦學理念的中國小銜接結成一條龍學校,讓國小畢業生直接升上其連繫的中學、立法規定學校成立具法人身份的法團校董會、擴大高等教育普及率至60%、推行中國小教師語文基準試、廢除國小升中學的學能測驗、建議推行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其中“母語教學”政策引來巨大爭議,政策被指導致日後香港學生的英語質素下降,而母語教學政策在2009年被大幅修定。
八萬五建屋計畫——董建華在1997年施政報告宣布,擬每年興建85,000個房屋單位,期後亞洲金融風暴爆發,樓價急跌,但政府一直並無表明政策改變,直至2000年6月一次記者訪問中,董建華當被問及會否修訂“八萬五”目標時;才突然表示“八萬五政策自1998年已未再提起,亦已經不再存在”,引來“不提及等同不存在”的笑話。根據基本市場經濟學供求原則,當供應突然大量超過需求的時候市場就會出現恐慌性拋售而造成不合理降價。評論認為八萬五建屋計畫忽視價格彈性,為樓價下跌的主要原因。
中藥港計畫——1998年始,擬提高香港對中藥的認證能力,及令香港承包更多中藥生意。中藥港雖大作宣傳但成果不著,後來計畫已不知所終。
解散兩個市政局——1999年,政府因為當時九龍市政總署員工偷懶的事件,著令孫明揚暗中籌劃解散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及其關連政府部門,並重組成日後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食物環境衛生署。然而在計畫籌備的期間,孫明揚在一次宴會中醉酒,在記者面前漏了口風。在“殺局”之後,因為分工問題及欠缺民意代表監管,使不少衛生、市政問題變得紊亂(例如:樹木管理不善及分工不清,發生多宗公眾地方樹木倒塌事故,引致人命傷亡),更令三級民選議會制度瓦解。
數碼港計畫——2000年始,擬興建數碼資訊為主的經濟項目,但大部分資金還是流向房地產。房地產的興建更不採取本港慣用的招標承包方式而轉向私人地產商(“盈科數碼動力”,即今“電訊盈科”)委託協辦。數碼港計畫對經濟成長幫助並不明顯,結果數碼港只變成一地產項目,並交由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管理。
推行強制性公積金——2000年12月,政府強制香港所有雇員成立投資基金,僱主及雇員每月需將百分之五薪金付託基金供款,在一般情況下雇員年滿65歲退休方可取回供款。然而強積金管理費過高及欠缺透明度,雇員不能自由選擇投資信託機構,僱主可以用強積金的僱主供款部份來抵銷長期服務金或遣散費,一直為人詬病。
領匯計畫——由於政府實行八萬五建屋計畫開支龐大,2002年又停售居屋,導致香港房屋委員會財政進入困境,因而缺乏資金建設公屋。2004年初香港房屋委員會決定分拆其商業物業及停車場,出售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公共屋邨商場,將資產證券化成立領匯基金在香港交易所上市,藉以籌集資金。由於領匯以商業原則營運,對轄下商場大幅加租及停車場,不再向一些小商戶續約,引入更多大型連鎖店,被指罔顧基層民生。

爭議事件

母語教學政策:香港英文授課中學
胡仙案
居屋短樁事件
居港權問題
港大民調風波
數碼港事件
強制性公積金
陳方安生提早離職
高官問責制
公務員減薪及七七大遊行
基本法第23條立法: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
梁錦松“偷步買車”事件
香港七一遊行
維港巨星匯
否決07和08年雙普選問題:香港政治制度改革和2007年及2008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三次人大釋法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畫

評價

批評

2003年7月1日當日蘋果日報附送的遊行海報,其中有針對董建華標語2003年7月1日當日蘋果日報附送的遊行海報,其中有針對董建華標語

董建華就任特首的八年期間,屢次遭受市民批評,並被冠以“老懵董”作為戲稱。他強調會以儒家方式治港,以對抗主權移交前在香港為主流的西方文化。然而,他的多項施政,都被視為“好心做壞事”。
例如:他認為儒家主張敬老,因此他成立安老事務委員會,以提高長者的生活質素。但另一方面卻在綜合援助、交通津貼等各項措施削減對長者的資助。董建華為解決香港人居住負擔,推行“八萬五建屋計畫”,卻造成的屏風樓問題及造成及不少置業者淪為負資產,董建華更被指為罪魁禍首。除此之外,董建華任內推出多項發展概念,如數碼港、中藥港、矽港、鮮花港、國際設計及時裝中心、紅酒貿易中心、商業園等,除了被批評為利益輸送和官商勾結的數碼港外,其餘發展概念直到他離任為止都無一實現。他主張的政策當提出後,總是不了了之,同時很多政策皆被批判為“假大空”、“大白象”,施政流於口號化,不設實際。
於2001年9月,當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被問及香港的經濟困境時,他指出香港不應“議而不決,決而不行”。這一句說話,被視為是中央非正式批評董建華的說話。
他批評包括2000年申辦2006年亞運時以“香港一定得”為口號,結果申辦失敗,淪為笑柄;為了快速增加大專學歷人口而造成副學士泡沫,當他獲頒大紫荊勳章、科大和中大榮譽博士時,都有人因不滿其任內施政而抗議。
2003年7月,董建華執政期間,次文化堂推出《老懵董》、《建華之亂》系列的漫畫,諷刺董建華的失敗統治,部份政治評論員稱為“建華八年”。

讚揚

有人認為,董建華許多受爭議的的施政措施,如扶貧抒困,本質上並無錯誤,之所以不成功的原因,是改革推行得太過猛烈,而危害到某些既有利益階層的利益。另一項董建華任內較少人提及的政績是沒有將特首真正管治權力下放給傳統左派人士。正如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認為,董建華政績之一是不讓傳統左派人士弄權,否則香港局面可能更惡劣。縱使親建制派在董建華執政期間“挺董”,但他沒有給予甜頭他們,更沒有令他們晉身三司十一局當中。

榮譽

董建華於2006年7月1日獲頒大紫荊勳章,以表揚他出任行政長官期間,使香港主權移交後保持安定繁榮,成功落實“一國兩制”。
2006年11月10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的董建華,獲香港科技大學頒授社會科學榮譽博士,以表彰他為祖國的一國兩制的建設作出的貢獻。
2007年12月6日,前行政長官暨前中大監督董建華獲香港中文大學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以表揚他在行政長官任內竭力盡心地服務香港,並對中文大學的發展鼎力支持。

家庭

董建華與趙洪娉董建華與趙洪娉

父親對董建華一生影響最大,從小他受父親嚴格教育,“一生要做有意義和有用的事,千萬不要浪費寶貴的生命。”他從普通工作做起,逐級提升,鑄就了他踏實嚴謹的工作作風。

在父親那裡還承繼了一腔愛國摯情。他拒絕加入美國國籍並拒絕英國國王室對他的封爵。他曾到美國積極爭取美對華的貿易最惠國待遇。

董建華雖受過西方教育,但他的性格和價值觀的形成,均受父親對他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影響。他的髮型30多年來一直保持平頭不變,穿的鞋子顏色和樣式也是多少年來不變。

董建華與趙洪娉育有三名子女(立均、立新、立筠)和九名孫兒。

愛好

董建華工余喜愛閱讀,尤愛讀傳記、歷史、經濟與國際時事書刊;此外,也喜愛運動,如遠足、太極和游泳。早年居於英美兩地,加深了對足球、籃球和美式足球的認識,也培養起濃厚的興趣。同時他是英格蘭老牌足球勁旅利物浦的球迷。

語錄

董建華在任行政長官期間,多次說了這一句:“香港好,中國好;中國好,香港更好。”,深入民心。於2000年突然表示,不再提起之前其推岀的八萬五房屋政策,即政策“已經不存在”。又在立法會上回應泛民主派議員的提問時說:“咁膚淺嘅?”(意旨:這么膚淺?)等經典對白。

在2003年的答問大會當時被司徒華請教他膚淺和naive有何分別,董建華就回應時說出:“我唔知系你嘅中文好過我,定我嘅英文好過你,naive同膚淺唔系相同喎!”,“教你就唔敢當......一個天真嘅人呢就好naive架下,一個膚淺嘅人就好膚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