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鏽病

葡萄鏽病主要存在於植株中下部葉片。該病症初期會使葉面出現零星單個小黃點,周圍水浸狀,之後病變葉片的背面形成桔黃色夏孢子堆,逐漸擴大,沿葉脈處較多。夏孢子堆成熟後破裂,散出大量橙黃色粉末狀夏孢子,布滿整個葉片,致葉片乾枯或早落。秋末病斑變為多角形灰黑色斑點形成冬孢子堆,表皮一般不破裂。偶見葉柄、嫩梢或穗軸上出現夏孢子堆。

病原
稱葡萄層鏽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屬於複雜生活環鏽菌。據日本報導,該菌在清風藤科的一種泡花樹上形成性子器和銹子器。性子器圓形至近圓形,直徑100-130微米,初褐色後變黑色,從葉面突出。銹子器具光滑外壁,厚5-7微米,包被細胞排列緊密,直徑150-200微米,從葉背長出,內生卵形銹孢子,大小15-20×12-16微米,具細刺,無色,單胞。在葡萄上能形成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夏孢子堆生於葉背,系黃色菌叢,直徑0.1-0.5毫米,成熟後散出夏孢子。夏孢子卵形至長橢圓形,具密刺,無色或幾乎無色,大小15.4-24×11.7-16.1微米。細胞壁厚1.5微米,孔口不明顯,具很多側絲,彎曲或不規則。冬孢子堆生於葉背表皮下,也常布滿全葉,圓形,直徑0.1-0.2毫米,3-4個細胞厚,初為黃褐色,後變深褐色。冬孢子3-6層,卵形至長橢圓形或方形,頂部淡褐色,向下漸淡,大小16-30×11-15微米。胞壁光滑,近無色。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葡萄鏽病菌在寒冷地區以冬孢子越冬,初侵染後產生夏孢子,夏孢子堆裂開散出大量夏孢子,通過氣流傳播,葉片上有水滴及適宜溫度,夏孢子長出芽孢,通過氣孔侵入葉片。菌絲在細胞間蔓延,以吸器刺入細胞吸取營養,後形成夏孢子堆。潛育期約一周,再侵染在生長季適宜條件下多次進行,至秋末又形成冬孢子堆。在熱帶和亞熱帶,夏孢子堆全年均可發生,周而復始,以夏孢子越夏或越冬。冬孢子堆在天氣轉涼時發生,台灣7月有見。夏孢子萌發溫限8-32℃,適溫為24℃,在適溫條件下孢子經60分鐘即萌發,5小時達90%。冬孢子萌發溫限10-30℃,適溫15-25℃,適宜相對濕度99%。冬孢子形成擔孢子適溫15-25℃,擔孢子萌發適溫20-25℃,適宜相對濕度100%,高濕利於夏孢子萌發,光線對萌發有抑制作用,因此夜間的高溫成為此病流行必要條件。試驗表明:接菌後6小時形成附著胞,12小時後經氣孔侵入,5天后擴展,7天始見夏孢子堆。生產上有雨或夜間多露的高溫季節利於鏽病發生,管理粗放且植株長勢差易發病,山地葡萄較平地發病重。備品種間對鏽病抗性差異大。
防治方法
(1)清潔葡萄園,加強越冬期防治。秋末冬初結合修剪,徹底清除病葉,集中燒毀。枝蔓上噴灑波美3-5度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30倍液。
(2)結合園藝性狀選用抗病品種。一般歐洲種抗病性較強,歐美雜交種抗性較差。抗性強的品種有玫瑰香、紅富士、黑潮等。此外金玫瑰、新美露、紐約玫瑰、大寶等中度抗病,巨峰、白香蕉、斯蒂苯等中度感病,康拜爾、奈加拉等高感鏽病,生產上應注意套用。
(3)加強葡萄園管理。每年入冬前都要認真施足優質有機肥,果實採收後仍要加強肥水管理,保持植株長勢,增強抵抗力,山地果園保證灌溉,防止缺水缺肥。發病初期適當清除老葉、病葉,既可減少田間菌源,又有利於通風透光,降低葡萄園濕度。 (4)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波美0.2-0.3度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300倍液、20%三唑酮(粉銹寧)乳油1500-2000倍液、20%三唑酮·硫懸浮劑1500倍液、40%多·硫懸浮劑400-500倍液、20%百科乳劑20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4090倍液+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4000-5000倍液,隔15-2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