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巨寶葡萄

早巨寶葡萄

早巨寶葡萄:由山東農澤苗木引入經多年培育種植觀察,具有早熟性好,自然大粒,高產穩產,高抗,含糖量高的特點,是巨峰系品種中最甜且又較早熟的大粒葡萄品種。

早巨寶:又名新巨藤、巨藤芽變。歐美雜交種,具有自然大粒,抗病高產的優質特性,通過近年來的推廣種植,市場反應良好。該品種果穗圓錐形或圓柱形,平均穗重800克,大的可達1500克,果粒圓形,成熟暗紅色,完熟紫黑色,平均粒重15克,大的可達到28克。上色好,果粉多,肉質硬脆,多汁,具有淡草莓香味,初期口感甜,上糖快,含糖量達到18 -19,比京亞葡萄成熟稍晚,與夏黑基本同期甚至略早,比藤稔早熟7天左右,比巨峰早熟15天左右,山東地區7月中旬左右成熟,合理負載從萌芽到成熟115到120天左右,不易裂果,抗病,豐產,上色一致且均勻,易種易管理,肥水充足正常管理下畝產在7000到8000斤左右,是目前既早熟大粒又好吃的巨峰系列葡萄品種。我國南北方均可種植,該品種保護地大棚及露天栽培皆可,經濟效益較好,發展潛力巨大。

該品種的標準化栽培管理技術。
1、園地選擇 
要求地勢開闊、灌排靈通、並遠離(1000米以上)工業煙塵區。並選擇:有機質含量較高,pH值為5.5-8.0,含鹽量≤1.5%的壤土地(田)建園。
2、栽植密度 
一般以株行距0.6×1.8m籬架、畝栽650株左右或0.6×3m棚架畝栽450株左右為密度。栽前,先全園深翻,再南北向整地,然後按每株(穴)10Kg左右的腐熟有機肥拌適量磷、鉀肥作底肥,最後表土作墩、備種。
3、栽培架式--雙十字“V”形架 
葡萄枝(蔓)呈藤性,並具向上攀緣和向前生長的特性,因此生產上必須搭架栽培。為中庸樹勢、保障品質,推進標準化生產,栽培架式尤以雙十字“V”型架為優選。方法是:先按每畦隔3株(4.5m)左右立水泥柱(規格:長×寬×高為8×10×210cm,其中:地上180cm,地下30cm,並在柱體寬面110 cm、140 cm和170 cm左右處,預設2.0cm左右小孔),再利用柱體上部兩小孔分別橫向固定兩橫樑,其中:下部橫樑80cm左右,上部橫樑110cm左右,間距30cm,使橫樑與水泥柱構成雙十字。期間:畦面兩端水泥柱,或在第1-2株間埋設,並在畦端設定應力地錨;或直置畦端,改用水泥柱(向外)支撐。柱體布局設定完成後,再利用柱體底部小孔和柱體上兩橫樑,分別逐條拉設“V”字形鋼絲架面(共5條),即利用柱體底部小孔(離地80 cm左右)先直線穿引、銓緊底層粗鋼絲(束),然後再沿各橫樑端點,逐條直線拉設並對位、銓緊、固定四條防鏽鋼絲,以構建“V”字形鋼絲架面。結果母蔓(枝)冬剪後,先扇形纏繞在底層粗鋼絲(束)上,新梢抽生後,再按18cm左右枝距分擇二邊,斜向引上,並逐級縛綁至“V”字形(鋼絲)架面。該架式由於葉幕受光足,光合效率高,樹體通風好,枝(蔓)間距及枝穗比調控容易,有利於標準化生產操作。
4、大棚類型--鋼質連棟棚 
要求單跨6 m,棚肩高2.2 m,棚頂高4-4.5m,棚體長30-50 m。其中:拱管(桿)間距60-70 cm,棚體設有搖膜(包括卷頂膜、裙膜)機構。沿海地區因常受“颱風”威脅和強風侵襲,因此,棚體應加設支撐拱管(桿)。並選用無滴長壽膜,先蓋頂膜,再圍裙膜,然後在拱管(桿)間拉設壓膜線。為保障通風換氣效果,一般以5連棟左右為適度。
5、覆膜與破眠
葡萄一般需7.2℃以下低溫1500-2000小時,才完成自然休眠。實踐證明:山東地區,“早巨寶”覆膜期,宜以“立春”前後3天為適期,河北等地10月底可扣棚。為確保覆膜後樹體按期萌芽,並整齊萌芽,生產上可用10-15% 石灰氮(Ca(CN)2)澄清液,於萌芽前45天左右,用毛筆或毛刷,通過塗冬芽促破眠,要求均勻不漏塗。
6、土肥水管理
6.1 土壤管理
6.1.1 深翻 要求一年一次。一般以採收、揭膜後的9月底至10月上旬為時期,深度以25cm左右為標準。生產上可與秋施基肥結合進行。
6.1.2 中耕 目的是通過疏鬆耕作層土壤,保墒、增肥(吸收)。深度15cm左右為適度。生產上常與生長期追肥結合進行。
6.2 施肥管理
原則是:重施基肥,適時追肥,及時補充根外微肥。其中肥料選用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已登記或免於登記的品種,禁施含氯化肥,倡導兌水追肥。
6.2.1 一年生樹施肥 為確保“早巨寶”栽後第二年掛果,控制、實現每666.7m2約500Kg左右的產量,一年生樹施肥,前期要求以氮為主,後期再氮、磷、鉀配合,並嚴格做到:“薄肥勤施”和在植株根際周邊施肥,以免肥害傷根。其中第一次施肥應在新梢長至30cm左右時進行,以後每隔15天左右一月二次,肥料選用1.0%左右的尿素液,每株、每次施10-15g。5-9月,則改尿素為複合肥(氮∶磷∶鉀為15∶15∶15,下同),並一月一次,兌水澆施。施肥量以每株、每次15-20g為標準。10月後不施肥。同時,結合防病治蟲,積極實施根外追肥。其中前期重點選用0.3%尿素液以補氮,後期用0.2-0.3%磷酸二氫鉀或氯芬威(1-4號)等優質葉面肥,增鉀、補磷,促進枝序“老熟”。
6.2.2 成年期施肥 
6.2.2.1 基肥 作為樹體和果實年生長發育最基本的長效營養源,既要求“質高量足”,並要求速效與長效相配合,且施肥量要求達到年施肥總量的60%左右。生產上一般將基肥分二次施,第一次:採收結束、揭膜後(9月上旬前後),先株施複合肥100-150g,以恢復樹勢。第二次:9月底、10月初,結合土壤深翻,再株施腐熟有機肥15-20kg拌複合肥150-200g。
6.2.2.2 追肥:不同物候期,葡萄對養分元素的需求有差異,其中對氮素營養需求,以開花前、後一個月,即新梢旺盛生長至幼果發育膨大為最盛;鉀素營養,則以花期和幼果膨大期為關鍵;而磷素營養,則相對穩定。同時,葡萄植株對各營養元素的吸收利用率也存有差異,其中對氮、磷、鉀三要素的吸收利用率約為:50%、30%和40%。因此,葡萄生長期追肥,應以水溶性較好速效肥,針對性補追。重點是:
6.2.2.2.1 芽前肥 即葡萄芽眼膨大時追肥。目的是促進新梢生長和花、穗發育。要求以氮為主,磷、鉀配合,施肥量占全年的10%。一般株施尿素20-30g加複合肥20-30g。
6.2.2.2.2 果實膨大肥 即漿果膨大時追肥。目的是促進幼果發育、膨大和樹體當年的花芽分化。重點補氮增鉀,施肥量占全年20%。一般株施複合肥40-60g加硫酸鉀20-30g。
6.2.2.2.3 果實著色肥 即漿果實轉色時追肥。目的是促進、提高漿果品質,保障樹體花芽分化。重點追補磷、鉀,施肥量占全年10%。一般株施複合肥30-50g加硫酸鉀20-30g。
6.2.2.3 根外追肥 由於肥效快(一般噴後15分鐘至2小時即可被吸收利用),施用方便(可結合防病治蟲),並能快速有效追補營養元素,因此,生產套用廣泛。其中:花前重點補氮,花後重點補磷、鉀,成熟期重點補鉀。肥料品種可選用或混用:0.3%尿素、1-3%過磷酸鈣或草木灰浸出液和0.2%硼砂等商品葉面肥。為提高肥效,防止肥害,一要嚴格控制噴施濃度,二是注意以葉背為中心,三是遇高溫、乾旱時節,選陰天或午前、傍晚進行。
6.3 水分管理
6.3.1 灌溉:大棚葡萄,一般年灌水4次。其中:第一次為新梢生長期,第二次為果實膨大期,第三次為采後的高溫乾旱期,第四次為覆膜前。灌水時,注意用無污染水,採用“跑馬水”,一次性灌透、不積水。其中采前半月,停止灌水。
6.3.2 排水:沿海地區,由於雨量大(1000mm以上)、雨季多(5-6月梅雨期、7-8月颱風期),因此生產上要注意及時排水。而花期和果實成熟前,更要注意土壤控水和棚內控濕。
7棚內小氣候調控
7.1溫度調控:若棚溫過高,則及時開棚門、搖裙膜甚至開天窗,以通風促降溫。棚溫回復後,及時閉膜(門、天窗)保溫。後期由於大氣氣溫較高,可通過灌“跑馬水”降棚溫。由於覆膜期正值早春低溫期,因此大棚覆膜宜選晴天午後進行,並及時閉棚保溫。若遇雪天,及時除去膜上積雪。
7.2濕度調控:覆膜後,前期要求相對高濕,以按期萌芽,整齊萌芽。萌芽後,要求適度降濕,杜絕灌水,以防止樹體生長過旺。漿果膨大、轉色期,則要求相對乾燥。
7.3光照調控:棚內光照受塑膜阻礙而削弱,為此,可通過花前樹體噴施光合微肥、畦面輔設反光膜,併合理夏剪、控制葉量、保持架面通風透光等措施補光,同時,選用透光性好、強度高、抗老化的無滴長壽膜增光、促溫。
7.4氣體調控:目的是促進枝葉健壯生長,提高樹體光合效能。而葡萄枝葉的旺盛生長期,尤以花前一月和花後一月(共2個月)為重點,一般生長量達到年生長量的90%。而葉片光合消耗的主要原料——二氧化碳(CO2)氣體,則隨閉棚時間的延長而降低。為此,生產上通過適時、適度通風,併合理補施二氧化碳肥(或土施二氧化碳顆粒肥或棚內設定二氧化碳氣體發生器)等措施,以提高、促進植株光合效能。
8整形與修剪
8.1一年生樹整形 標準是:冬剪時,樹體有粗0.6-0.8cm、長80cm以上的枝(結果母蔓)4-5條,且蔓節彎曲、節間短,木質老熟、(冬)芽飽滿。方法是:新梢長至30cm左右時,先立棒、引上,培養主幹(蔓);待主幹(蔓)長至60cm左右時,及時摘心、促發副梢,培養結果母枝(蔓)。期間:副梢留養位置,應集中在主幹(蔓)30cm以上的部位,下部副梢原則上抹除。副梢數量不足時,選其中長勢強旺者,再摘心促發。到冬剪時,再選其中0.6-0.8cm粗枝(蔓),先剪除卷鬚、副梢,再水平纏繞至“V”字形鋼絲架面的底層粗鋼絲(束)上,然後按結果母枝基本“接頭”的標準,合理短截、剪留並縛綁“枝頭”。其中畦端葡萄,要求結果母枝(蔓)統一向外纏繞,畦內葡萄,則分兩邊纏繞。 
8.2成年樹修剪 目的是:維護樹體生長與結果平衡,並穩產、優質。按照“早巨寶”生長結果習性和雙十字“V”形架栽培實踐,成年期修剪重點仍應以夏季修剪為中心。
8.2.1夏季修剪 即樹體萌芽至落葉前的生長期修剪。主要包括:抹芽、除梢、摘心、縛綁副梢處理和摘老葉等措施。
8.2.1.1抹芽 芽萌動後,先抹除主幹(蔓)分叉點以下芽眼,再抹除結果母枝(蔓)剪口芽,以期結果母枝(蔓)整齊萌芽,並抽生足量結果枝(蔓)。同時,抹除不當部位不定芽和發育不良芽,以減少樹體貯藏養分的損失。
8.2.1.2除梢 新梢呈現花序時,按“以產定梢”、“強樹多留、弱樹少留,肥水充足多留、反之少留”原則,合理除梢、留梢。一般“雙十字‘V’形架”栽培的“早巨寶”葡萄,可以梢(蔓)間距標準控制、留養新梢量。若以株行距1.5×3m(畝栽148株)、控產1500Kg、平均穗重500g(0.5 Kg)、控產後結果係數(枝穗數)1.5、結果枝率80%的標準,新梢留養量,要求每畝控制達到2500條【計算式:1500÷(1.5×0.8×0.5)】,株留養17條(計算式:2500÷148),梢距則以控制達到18cm為標準【計算式:150÷(17÷2)】,發現過密,及時疏除。期間,針對“早巨寶”樹勢較強的特性,為防止樹體枝(蔓)到冬剪時表現過粗或節間過長,留梢時,既要合理配足營養枝,保證營養枝總量達到新梢總量的20%,同時,及時調整枝穗比,並以強枝2穗,中庸枝1-2穗,弱枝除穗養梢的標準,合理負載、平衡。
8.2.1.3摘心 目的是調節樹體生長與結果平衡,促使樹體養分及時轉運到花器,提高坐果率,並促進幼果發育膨大。方法是:開花前3天內,正常結果枝(蔓)按花穗以上留6-8葉標準摘心;強旺結果枝,先適度重摘,再合理處理、留養副梢,樹體葉面積通過副梢以保障。落花嚴重者,提早摘心。長勢偏弱者,長放不摘心。樹體留養營養枝(蔓),一般按留12葉左右的標準,與結果枝(蔓)同期摘心。
8.2.1.4副梢處理 為防止摘心後副梢與花、果競爭養分、影響坐果,影響樹體通風透光,生產上應及時處理副梢。方法是:花穗以下副梢一律抹除,花穗以上副梢,留頂部3-4個,並在其抽至2-3葉時,按頂端副梢留4葉,其餘留2葉的標準,反覆摘心處理。以控制樹勢,確保坐果。
8.2.1.5新梢縛綁 目的是誘使新梢有序上架(面),合理利用架面,並防外力損傷。一般在新梢長至40 cm左右時,先將新梢分兩側斜向誘引至第一道橫樑鋼絲,再縛綁,以後隨新梢生長,再逐級誘引、縛綁至第二道橫樑鋼絲。期間,縛綁帶以既柔韌、抗老化,並不污染土壤、環境的材料為優選。縛綁時,既要求鬆緊適度,保障枝(蔓)增粗,又防止滑動。若用手持綁帶器綁枝(蔓),則能提高四倍以上工效,可推廣使用。
8.2.1.6除卷鬚、摘老葉 樹體生長期,應隨時剪除枝(蔓)上卷鬚,以節約養分。漿果膨大、著色期,應及時摘除衰退老葉,以既改善通風透光,提高光合效能,並保障品質。
8.2.2冬季修剪 即落葉後至芽萌動前的休眠期修剪。過早,影響樹體貯藏養分由上而下的轉移;過遲,易導致“傷流”。山東地區,以12月中下旬至次年1月中旬為適期。冬剪時,先選生長充實、芽飽滿,“木質”成色、節間短,且粗度在0.6-0.8cm的5-7條枝(蔓),作結果母枝培養,待剪除卷鬚、副梢後,再沿“V”形鋼絲架面的底層鋼絲分兩邊水平纏繞,然後按中枝布中間、留7-8芽(指纏繞在水平鋼絲上的冬芽數),強枝拉兩邊,留9-10芽的標準剪留結果母枝(蔓),最後縛綁“枝頭”。期間,若結果母枝有過粗或節間過長者,應適度延長“枝頭”,或增加枝(蔓)重疊量,甚至並枝(蔓)纏繞,以保障抽生足量結果枝,達到標準枝距、葉穗比,實現穩產、優質。
9花果管理
9.1整穗、疏穗、疏果(粒) 目的是:控制單產、穩定樹勢,規範品質。其中:穗形以圓柱形為標準,穗重以0.5 Kg為標準,穗粒數以30粒為標準。方法是:開花前3-5天,先掐除20-25%穗尖,再掐除肩部過大的副穗;然後分二次疏穗,第一次在果粒似綠豆大小時(花後一周)進行,重點疏除病穗和果粒稀疏果穗。第二次在果粒似黃豆大小時(花後二周),按“壯2、中1、弱不留”原則和標準葉穗比(“早巨寶” 葉穗比以12∶1左右為標準,其中主梢具10片左右葉,副梢具8片左右葉,平均結1.5穗),通過“留優疏差、留大疏小、留空疏密”,最終確定留果穗。期間,凡細弱結果枝(蔓)和落花(果)嚴重者,要求提早疏穗。等漿果大小果分明時再開始疏果,先疏小粒果、特大果、無核果、畸形果和病蟲果,再間疏粒數過多、過緊的果粒。以期整齊穗形,控制穗重,標準穗粒。
9.2套袋、脫袋 套袋目的是控制病菌侵染,減少農藥污染。要求疏果結束後即進行套袋。其中紙袋以葡萄專用袋(白色)為優選。套前,先綜合防病治蟲一次,待藥液涼乾後再套袋。套時,先捏胖紙袋,再套入果穗、疊閉袋口,然後用袋口軟鉛絲紮緊、封口。采前15天,再拆袋、脫袋,以均勻上色。
10病蟲害防治
“早巨寶”採用大棚“V”形架栽培後,由於樹體通風透光改進,果實套袋保護,棚內濕度受人為控制、降低,並隔阻與大地害蟲交叉為害路徑,因此病蟲為害較輕。
10.1主要病蟲害及防治 病害主要是:灰霉病、白腐病、炭疽病和霜霉病等。其中真菌性病害,前期以預防灰霉病為中心,後期以預防霜霉病為重點;生理性病害的預防,立足農業防治,輔以營養(微量)元素矯治。蟲害主要是:紅蜘蛛、透翅蛾等。重點抓好臨界期防治,並以“治早、治小、治了”為原則。
10.2重點防治時期及方法
10.2.1芽破綻前絨球期 用波美3-5度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20-30倍液,綜合清園。要求:樹體、地面及支架周到、仔細噴藥,以控制病蟲基數。
10.2.2新梢生長初期 新梢展葉2-3片時,選用等量式波爾多液200-250倍液,或50%速克靈1500-2000倍液,或50%撲海因1000倍液等,重點預防灰霉病等病害。
10.2.3開花前 開花前1-2天,繼續預防灰霉病,並選用0.8%阿維菌素2000-2500倍液,或48.7%樂斯本800-1000倍液,重點抓好第一代紅蜘蛛和羽化期透翅蛾防治。
10.2.4開花後 謝花後2-3天,繼續抓好灰霉病等病害預防,同時抓好透翅蛾初孵化幼蟲的防治(農藥同上)。
10.2.5套袋前(座果後至硬核) 用10%世高6000-7000倍液,或70%新萬生600-800倍液,或70%托布津700-800倍液,隔10-15天,連防2次,重點預防、控制炭疽病。期間,若發現紅蜘蛛回升,則繼續防治。
10.2.6套袋期(硬核至漿果膨大) 用25%阿米西達4000-5000倍液,或78%科博500-600倍液,或70%托布津700-800倍液,每隔10-15天,連防2次,重點預防白腐病、霜霉病等病害。
10.2.7采後 重點防治霜霉病、鏽病和紅蜘蛛等病蟲害。其中鏽病用15%粉銹寧1500倍液預防。
11採收
標準是:全穗色澤均勻紫紅、漿果可溶性固形物達17度(%)以上。采時,要求手持果柄,果面果粉完整、無指印。裝箱時,要求箱內穗形整齊一致,並用白色軟紙襯墊。其中:單層箱以4-6穗/箱,重2.5 Kg為標準,雙層箱以8-12穗/箱,重5.0 Kg為標準。

以上管理技術僅供參考,各地應根據具體自然環境及管理習慣合理安排栽培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