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蟎

葉蟎

葉蟎,蛛蟎(spider mite)。葉蟎科(Tetranychidae)的植食蟎類,從卵到成體約需3周。取食室內植物及重要農業植物(包括果樹)的葉和果實。其抗藥能力日益增強,故難以防治。已研究另一些防止侵染的方法,其中以利用一種植綏(Phytoseiulus similis)效果最好。

葉蟎

葉蟎

red spider

亦稱紅蜘蛛、蛛蟎(spider mite)。

蜱蟎亞綱(Acarina)葉蟎科(Tetranychidae)的植食蟎類。取食室內植物及重要農業植物(包括果樹)的葉和果實。從卵到成體約需3周。成蟎長約0.5公厘(約0.02吋),體紅、綠或褐色。在植物上結一疏鬆的絲網,所以有時誤認為是小蜘蛛,植物受害嚴重時,葉子完全脫落。葉嚴重變薄,變白。其抗藥能力日益增強,故難以防治。已研究另一些防止侵染的方法,其中以利用一種植綏(Phytoseiulus similis)效果最好。 形態特徵葉蟎體型小,圓形或橢圓形,體長0.2~0.6毫米,大型種類可達1毫米。有紅、橙、褐、黃、綠等色。體側有黑色斑點,前外側各有1對眼,體壁柔軟,表皮具線狀、網狀、顆粒狀紋或褶皺。背面有成排的背毛,一般不超過16對,呈剛毛狀、葉狀或棒狀。螯肢針狀,位於可伸縮的針鞘內。顎體包括1對須肢和口器,須肢5節,須肢跗節具6~7根剛毛。氣門溝發達,位於顎體基部。各足跗節爪具粘毛,爪間突有或無粘毛。足Ⅰ、Ⅱ跗節通常具有1根感覺毛和1根觸覺毛相伴而生,稱為雙毛結構。雌蟎生殖區具褶皺,生殖孔橫裂。

幼蟲

葉蟎葉蟎

葉蟎幼蟲靠吃葉片的葉肉細胞為生,導致葉面上出現斑斑點點或彎彎曲曲的痕跡。不同種類的葉蟎幼蟲食用不同位置的葉肉細胞。此外,葉面被蠶食的紋理和位置根據葉蟎種類、葉片生長水平和寄主植物的不同而不同。在某些特定條件下,葉蟎幼蟲可以鑽到葉柄或莖中。葉蟎的雌成蟲用產卵器插入葉片,將葉片刺出許多小孔,產下單個、半透明、白色的橢圓形卵,這就是葉片上出現白色小斑點的原因。被刺傷葉片的植株光合作用減少,幼小的植株可能導致死亡。另外,這些傷口為各類病害敞開大門,如菊花細菌性葉斑病。

成蟲

葉蟎成蟲很小,一般2-3.5毫米長,具有發亮的黑色雙翼,腹部有黃色斑紋。在孵卵過程中,雌蟲和雄蟲都是以植株傷口處滲出的汁液為食。每個雌蟲在它一生中,2-3周平均可以孵化60個卵。孵卵的數量根據食物的多少、溫度條件是否適宜而改變。卵孵化至亮黃色,然後形成白色的幼蟲,這些過程中葉蟎都是吃葉片細胞的葉肉層,從而導致葉片內形成彎彎曲曲的孔洞。

成長

隨著葉蟎幼蟲的成長,對葉片造成的孔洞也變得更大。孔洞形成的圖案、位置和被侵蝕的植株也根據葉蟎種類的不同而不同。在化蛹之前有3-4個幼齡階段,而這個過程需要5-8天。最後階段的幼蟲通常把葉片切成半圓形,落到土壤里化蛹。蛹都是長橢圓形,從褐色變成金黃色。葉蟎化蛹要在黑暗中進行,因此可以根據這個特點在土壤深處找到它們。從蛹到成蟲需要9-10天。溫度適宜的條件下,整個過程需要16-24天。

危害

葉蟎是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害蟎。為害棉花、糧食、果樹、林木和觀賞植物。棉葉蟎(棉紅蜘蛛)是中國十大害蟲之一。二斑葉蟎每分鐘可以刺穿18~22個植物細胞。蘋果全爪蟎和山楂葉蟎是中國北方果樹的重要害蟎,嚴重危害時可使果實產量減少1/3-2/3。麥岩蟎遍及全國的小麥產區,為害嚴重時可使小麥顆粒無收。有多種棉花葉蟎為害棉田,可造成減產30%以上,甚至使棉株完全枯焦。

苔蟎亞科種類為害禾草和低矮的植物。其中,苜蓿苔蟎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種類,在中國北方常與麥岩蟎同時為害麥類作物。果苔蟎分布於美洲、歐洲、亞洲、南非和大洋洲,是果樹的重要害蟎。在中國北方一年發生3~5代,在南方發生8~10代。

葉蟎亞科為害所有的高等植物。比較常見的有葉蟎屬、全爪蟎屬、始葉蟎屬、小爪蟎屬和裂爪蟎屬,其中不少種類具有經濟意義。其中,柑橘全爪蟎(柑橘紅蜘蛛)廣泛分布於世界的柑橘產區,是柑橘生產的重要害蟎,對柑橘苗木和成樹均可為害,葉片受害後呈現灰白色的斑點。柏小爪蟎為害柏樹,分布於中國和日本。乾旱年份柏樹受害嚴重,樹冠呈黃色,針葉脫落。稻裂爪蟎分布於中國西南地區和泰國,為害水稻嚴重,吸食葉片使全葉失綠,呈現灰綠色至灰白色。被害稻株穗短粒小,一般減產10%左右,嚴重時可達30%以上。

黃色粘蟲板

植株上方垂直放置黃色粘蟲板可以控制葉蟎成蟲,也可以將黃色粘蟲板放在易感病植物(像菊花、馬鞭草、耬斗菜、非洲菊、瓜葉菊)的周圍,或是放在溫室入口的周圍。檢查植株上活動的幼蟲,用肉眼觀察頂端葉片是否出現白色的斑點和小孔。

防治

生物法

生物防治要避免過度施肥,尤其是氮肥。氮肥施用過量時,植物會變得更易受到葉蟎侵害。及時除掉溫室內和戶外的雜草可以減少葉蟎的寄主植物。去除植株上的老葉、殘葉也是減少葉蟎出現的方法。

捕食性的蟎類一般具有較長的腳、行動敏銳,捕食的對象包含小型節肢動物及其卵、線蟲等,其中最重要的種類為捕植蟎科的種類,捕植蟎科(Phytoseiidae)屬中氣門目,大多數的種類都是肉食性,目前種類約有一千二百種,其中約有十餘種為重要的生物防治天敵,例如智利捕植蟎 已在歐美防治二點葉蟎 達三十年以上,成效極佳,在台灣也被引進來防治草莓上的二點葉蟎 ;又如台灣也引進法拉斯捕食蟎來防治桑樹、溫帶果樹及木瓜上的葉蟎,效果極為有效;溫氏捕食蟎 為台灣本地種,農試所曾經將其育成抗有機磷、氨基甲酸鹽及合成除蟲菊的品系,用於田間綜合防治的一環;此外,蟎 的防治也很有效。

捕植蟎之所以可以成為防治葉蟎 的有效天敵,是因為捕植蟎 具有高增殖率、發育速率快、偽孤雌產雄、密度依變的性比變換率、滯育等生物習性,使其可與葉蟎 的族群增長及分布相配合。一般捕食者與食餌二者族群的數量變化是相互控制,當食餌族群數量開始增加時,捕食者因食物來源增加,而慢慢加速增加其數量,當捕食者數量快速增加後,因食餌大量被捕食,其食物來源減少了,故使捕食者數量快速減少,當捕食者的數量減少後,食餌存活的機會增加,故其族群數量又慢慢增加,如此,捕食者與食餌就重複進行者上述的數量關係。但如果捕食者因食餌大量減少後,沒有替代食物來源,或其它不適的生態環境,都可能造成捕食者在田間的消失,或因捕食者數量太低,及對食餌族群增加反應太緩,都可能造成農作物的重大損失,此時就需適時、適地施放大量天敵或提供捕食者替代食物。

物理法

物理防治要在葉蟎化蛹前去除已出現危害的植株,這是減少葉蟎數量的重要措施。另外,除掉正在孵卵的雌蟲也是減輕危害的方法。

化學法

化學防治可以用殺蟲劑應對蟲害,但是這樣會使越來越多種葉蟎對殺蟲劑產生抗性,使以後控制蟲害變得更為棘手。其實,葉蟎幼蟲在葉片中是很好防治的,因此要儘量減少殺蟲劑的使用。如阿巴汀、賜諾殺等對幼蟲很有效,因為這些藥劑可以進入葉片中殺死幼蟲。擬除蟲菊酯殺蟲劑如苄氯菊酯、甲氰菊酯對成蟲很有效,但對幼蟲沒有太大作用。殺蟲劑使用的頻率受當前葉蟎數量、成長周期的影響。為了擾亂葉蟎的習性,可以在早上雌蟲產卵時噴殺蟲劑,雖然賜諾殺對葉蟎很有效,但要儘量避免使用。西花薊馬通常和葉蟎一同出現,觀察西花薊馬的數量多少就可以看出殺蟲劑使用的效果如何。另外,新菸鹼類殺蟲劑對溫室中已發現的葉蟎種類很有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