葆靈女中

葆靈女中

光緒28年,即公元1902年,郭愷悌(美國人)在南昌創辦了南昌第一所女子教會學校——葆靈女子書院。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葆靈女中葆靈女中

南昌十中濫觴於南昌葆靈女子書院。1909年易名為葆靈女子中學。1912年易名為葆靈女校。1931年正式向當時國民黨江西省政府教育廳備案,教育廳頒發鈐記為“江西省南昌葆靈女子中學”。1951年7月1日,易名為愛國女中。1952年十月易名為南昌女中,1961年8月定名為南昌市第十中學,男女同校。1978年被列為首批辦。

學校概況

南昌市第十中學是一所江西省優秀重點中學,省級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青少年體育活動先進單位,省級園林化學校。其前身為南昌葆靈女子書院,

實驗樓實驗樓

成立於1902年。從1909年以後,曾先後更名為“葆靈女子中學”、“葆靈女校”、“江西省南昌葆靈女子中學”、“南昌私立愛國女中”、“南昌女中”。1961年,南昌市人民政府決定,正式更名為南昌市第十中學,男女學生兼收。1978年,學校被首批批准為江西省重點中學。

地理位置

南昌十中地處南昌市陽明路。學校校園占地面積28456.5平方米,建築面積25714平方米,綠化面積8600平方米,並擁有一個300米塑膠跑道

教學設施

學校實驗設施完備,擁有10個理化生實驗室,可同時進行8個班的理化實驗和2個班的生物實驗。學校圖書綜合大樓高6層,建築面積5480平方米,圖書館藏書80000餘冊。學校現有3個計算機房、1個教師電子備課室、2個多媒體教室,配備了150台惠普機、PC586機。學校擁有校園信息點255,並通過ISDN聯接網際網路。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45個教學班,學生總數2589人。全校教職工177人,其中專職教師119人。專職教師中有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47人,中級職稱教師73人,其中具有碩士學位的1人、大學本科生93人、專科生22人、南昌市學科帶頭人3人。

教學模式

學校構建了“全面打好基礎,發展個性特長,培養創造才能,提高人才素質”的辦學教學模式,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色,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比德、智、體全面發展,適應時代,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合格畢業生和優秀人才。從1979年至2000年間,培養出了全國高考江西省理科第一名7人,南昌市文科第一名2人,理、文科第二名3人。自1977年以來,在全國中學生學科競賽中,8次獲江西省 團體冠軍,4次獲江西省團體亞軍;在省市學科競賽中,21次獲南昌市團體總分第一名,6次獲南昌市團體總分第二名,計有2400餘人次在國家級、省級、市級競賽中分獲一、二、三等獎。還有多人榮獲“宋慶齡基金獎”和“陳香梅獎”。

辦學特色

南昌市第十中學最具特色的是開辦了“低齡中學生超前教育試驗班”(簡稱“少年班”)。

教學樓教學樓

這是該校在江西省最早進行的一個教育教學改革試驗,並於1985年,經過省市教育行政部門的批准正式創辦。是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八五”、“九五”科研規劃課題。並於1998年加入全國超常教育協作組。

培育人才

至今,少年班已連續招生17年,總計招生1064人,已畢業12屆,畢業生527人,高考升學率98%以上,重點率96%。2001年高考,升學率100%,600分以上的高分率為69.51%,82名畢業生高考人平均612分。少年班已經湧現出了2位高考江西省第一名,2位南昌市文科第一名,1位江西省理科第二名。有6人7次入選數理化國家奧林匹克冬營集訓隊,備戰國際奧林匹克大賽。1620人次在全國及省市學科競賽中獲獎,其中獲全國一、二、三等獎達353人次。2001年因獲全國大獎而免試保送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全國著名重點大學的人數占江西省的十分之一。

學校榮譽

學校還曾多次被評為“江西省體育傳統項目先進學校”;連續四次被評為“全國體育工作先進單位”;“1994—1995年度全國冬季鍛鍊活動先進單位”;《推行國家體育標準施行辦法》先進單位;“全國體育傳統學校先進單位”;“全國青少年體育工作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8次獲南昌市聲樂器樂舞蹈等比賽第一名,先後有1人被評為全國“十星”,有數名文藝特長生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破格錄取。

歷史沿革

1902年 葆靈女子中學。

葆靈女葆靈女中

1909年 私立葆靈女子中學。

1912年 葆靈女校。

1931年 葆靈女子中學。

1951年 私立愛國女中。

1952年 南昌女中。

1961年 南昌第十中學。

1968年 5月-1969年10月南昌東方紅髮電廠五七中學。

1969年 至今南昌第十中學。

辦學歷史

南昌第一所教會學校

郭愷悌郭愷悌

郭愷悌,美國人,清末時期曾任美國基督教美以美會外洋布道使,1872年來到江西。光緒28年,即公元1902年,他在南昌創辦了南昌第一所女子教會學校——葆靈女子書院。郭愷悌在辦學宗旨中宣稱:“俾使女子獲受新教育,有健全之人格與服務社會之知能,以資提高其地位”。不過,由於當時的中國正值內憂外患,有條件進入書院學習的女生少之又少,因而,在短暫的轟動期之後,葆靈女子書院很快又恢復了應有的寧靜。

據史料記載,葆靈女子書院最早位於南昌德勝門外的環丘街(現豫章中學所在地),1903年,葆靈女子書院開辦中學,並保留其所有的幼稚園和國小,校名也隨之更名為私立葆靈女子中學。當時,葆靈女中除了教學基礎課程外,還必須學習聖經,參加基督教教會的一些活動。

1910年冬,葆靈女中校園內發生了一次大火災,學校校園被毀。由於經費所限,葆靈女中租了兩間民房做臨時教室,時任葆靈女中校長的美國人韓偉犖回到美國募集資金。隨後重建的葆靈女中按照美國女子中學的樣式進行了規劃和美化,校址位於現南昌十中校址,校園內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幽雅肅靜。環境、教學設備,生活設施在江西省首屈一指,在全國也堪稱一流。在韓偉犖的努力下,學校的辦學經費由美國募捐而來,這大大減輕了入學女生的經濟負擔,從而使學校逐步擺脫了“豫章的公子,葆靈的小姐”的舊有印象。而逐漸成為一所真正面向社會大眾的女子學校,學校也由此步入了一個英才輩出的發展階段。

戰亂中的女中學生

葆靈女子書院創辦之時,正是中國現代教育興起之際,然而,國家和民族深重的憂患和災禍卻與她們跨入校園的腳步同行,學生們除了讀書,她們也更留意外面的風雲,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拉動民族巨輪艱難前進的行列中。

1919年,北京爆發“五四”運動,5月13日,一位女學生來到葆靈聯絡各校進步學生參加愛國政治活動,她就是魯迅筆下《紀念劉和珍君》一文的主人公,後來成為著名學生領袖的劉和珍,當時的南昌女師的學生。第二天,葆靈教師劉岱青帶領200多名學生舉行了聲援愛國運動的集會,並上街遊行示威,呼籲全體市民不買日貨,要求廢除一切賣國條約,懲治賣國賊。至此,葆靈女中的學生經歷了第一次血與火的洗禮。

1926年,北伐軍攻占南昌之前,南昌各學校的進步學生掀起擁護北伐、歡迎北伐軍的熱潮。葆靈女校組織起歡迎北伐軍的傷兵服務隊,有護士組、縫紉組(製作傷兵住院的衣服被褥)和宣傳組。葆靈女校學生,後來成為周恩來總理秘書的楊剛和一些要好的同學參加了宣傳組的工作。她們上街遊行示威,發表演講,宣傳革命道路,號召市民歡迎北伐軍。

1926年9月,北伐軍占領南昌後,該市各學校紛紛成立學生自治會。楊剛擔任葆靈女校學生自治會的中文秘書,從此她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擁護國民革命的各種活動當中去。

葆靈女中葆靈女中

1927年1月初,英國人先後製造了漢口“一三”慘案、九江“一六”慘案。訊息傳到南昌,楊剛和其同學們義憤填膺,投身南昌的反英大示威,抵制英貨,支援武漢。各地也紛紛回響,形成全國規模聲勢浩大的反帝鬥爭洪流,迫使英國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在2月中旬簽署協定,將漢口、九江的英租界歸還中國。這是20世紀中國人民反帝鬥爭史上的一次重大勝利,也使年輕的楊剛受到革命運動的洗禮。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悍然發動了內戰,葆靈女校教師黃玉玲積極從事革命活動,一時間,葆靈女中成為中共活動點之一。

1949年5月22日,民主鬥士、該校教師朱伯石帶領全校師生迎接放軍進入南昌城。

章蔣的“世紀之戀”

百年十中,英才輩出,據不完全統計,該校學子近兩萬,博士逾二百。章亞若,20世紀30年代中末期在葆靈女中就讀,後與蔣經國產生“世紀之戀”。據稱,章亞若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受外籍老師的影響,章亞若的思想新潮,經常外出與跳舞、聚會。

遺憾的是,章的母親周錦華受舊思想的影響,早早將她許配給其表兄唐英剛。1936年的一天,唐英剛與章亞若發生爭吵後,在極度痛苦中自殺。20世紀30年代末,章亞若全家遷至贛州。在此期間,章亞若與蔣經國產生了感情。1940年底,為了避嫌,章亞若到廣西桂林待產。1942年正月,章亞若產下雙胞胎。其後不久,章亞若神秘死亡。

在中國的歷史上,1924年進葆靈女中就讀的楊剛也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兼任外交部部長,親自點名調葆靈女中學生楊剛到外交部工作,擔任周總理主持的外交政策研究委員會的秘書。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楊剛又轉任周總理的主任秘書,成為總理身邊的得力部下。

1939年,解沛基國中畢業於葆靈女中(葆靈女中首次畢業的4名男借讀生之一)。1989年後,解沛基歷任清華大學校長辦公室主任,副校長、常務副校長等職務。

其實,從葆靈女中走出的才俊還有很多,不僅有醫學專家熊瑾王耀雲,也有作曲家辛滬光;建築專家鄧景紋、張增桂等等。

少年班名揚全國

葆靈女中葆靈女中

建國後的1951年,葆靈女中更名為南昌私立愛國女子中學。次年,再次更名為南昌女子中學。1961年,對於南昌女子中學來說,是一個尤其值得紀念的一年。該年,南昌女子中學改名為南昌市第十中學,至此,該校開始男女同校。

文革時期,南昌十中也受到衝擊,特別是1966年,學校處於混亂狀況,無法進行正常的教學,一批教師也被陸續下放至農村。

文革十年動亂結束,南昌十中鳳凰涅槃。1978年,被省教育廳確定為江西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1979年,陳通文一鳴驚人,問鼎江西省理科第一名。開始於1985年的低齡超常教育實驗是經原省教委批准舉辦、被列為省“八五”、“九五”計畫的教育科研項目,伴隨著這個教育科研項目誕生的南昌十中少年班,是南昌十中辦學的一個品牌。開辦至今少年班已經湧現了2位省理科高考第一名,2位南昌市文科高考第一名。

歷任校長

郭愷悌美國籍,葆靈女子書院創立者,首任校長。任期為1902-1904年。

韓偉:美國籍,1904-1917年,葆靈女子中學重建者。

周蘭清:1929-1933年、1938-1951年兩度任葆靈女中校長。

歐陽明璽:1951-1957年任愛國女中、南昌女中校長。

洪梁蓀:1957-1960、1962-1969年任南昌女中南昌十中校長 。

胡其鈞:1978-1987年任南昌十中校長。

揚興漢:1987-2000年9月任南昌十中校長。

余儉貴:2000至2005年任南昌十中校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