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以美會

美以美會

美以美會:是美國的一個宗教派別。1784年12月24日,美國衛理公會在馬里蘭州巴爾的摩成立。亞斯理(Francis Asbury)為首任會督。以後經過數次分裂,形成美以美會、監理會、美普會、循理會和聖教會等。1844年美國南北衛理公會因為黑奴問題大分裂,在美國南方的稱監理會,在美國北方的則稱美以美會,1936年時,美以美會的總部在紐約50大道(Fifth Avenue)150號。1939年5月10日,美以美會、監理會和美普會重新聯合,又稱為衛理公會。

簡介

美以美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是1844年-1939年在美國北方的衛理公會所使用的宗派名稱。

美以美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美以美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該會屬於基督新教的一個較大的宗派——衛斯理宗
1784年12月24日,美國衛理公會(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在馬里蘭州巴爾的摩成立。亞斯理(Francis Asbury)為首任會督。
以後經過數次分裂,形成美以美會、監理會美普會循理會聖教會等。
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分裂,就是1844年美國南北衛理公會因為黑奴問題大分裂,在美國南方的稱監理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在美國北方的則稱美以美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1936年時,美以美會的總部在紐約50大道(Fifth Avenue)150號。
1939年5月10日,美以美會、監理會和美普會(The Methodist Protestant Church)重新聯合,稱為衛理公會(The United Methodist Church)。

起源

美國獨立後,美國韋斯利派的教徒隨之脫離聖公會而組成獨立的教會,教會命名為美以美會(MethodistEpiscopalChurch)。是基督教新教韋斯利宗教會之一。後分裂成為美以美會、堅理會、美普會、循理會和聖教會等。而後美以美會、堅理會、美普會於1939年合併成為衛理公會(TheMethodistChurch),1941年在中國原來分屬該三會的部份也合併為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TheMethodistchurchinR.O.C)。後來再於1965年與聯合弟兄會合併成為聯合衛理公會(TheUnitedMethodistChurch)。
 

在中國

18世紀中業,在英美的衛理宗差會,開始差派宣教士來華宣教,分別於大陸各地從事宣教及社會服務工作。初期事工各自發展,而後於1941年合併為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由肯斯理(Kingsley)擔任首任會督。1947年為衛理公會來華宣教百周年,當年本會在中國有宣教士五百餘人、會友十餘萬人,大學、神學院十餘所,及許多醫院、診所與一般學校,為國內基督教最大之宗派。 1939年美國衛理公會合併後,三會並稱為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TheMethodistchurchinRepublicofChina),中央議會設在福州天安堂
1947年11月17日,衛理公會在福州天安堂舉行來華宣教百周年慶典。全國已成立9個正式年議會;除了華東年議會(上海、蘇南、浙北一帶吳語區)是原監理會開闢,其餘8個都是原美以美會開闢。會友超過十萬,90%以上屬於原美以美會。另外還有臨時年議會,張家口年議會,原來屬於美普會
1847年,美以美會派遣柯林斯(JudsonDwightCollins)和懷特(MosesClarkWhite)宣教士到福州,後派希赫克(H.Hickok)暨馬克(R.S.Maclay)等宣教士前來,正式展開福音事工。
1856年7月3日建成茶亭街(八一七中路)真神堂,10月18日建成倉山天安堂。但直到1857年7月14日,才有一位商人陳安受洗。肯斯理(Kingsley)擔任首任會督。

福州年議會

foochowCONFERENCE)
下設福州、福清、龍田、漁溪、平潭、閩清、古田、屏湖等八個教區,下設牧區(堂會),天安堂、尚友堂之下又設有布道所。
傳教站:福州(1847);古田(1889);海壇島(平潭,1895);閩清(1896);福清(1914);.
著名教堂:福州倉山福州天安堂、花巷尚友堂、茶亭真神堂、上渡福民堂、小嶺堂、伙販街尚仁堂、義序宣道堂、浦下天道堂、臚雷正道堂、城門堂等。福清福華堂
教育:福建協和大學、華南女子大學、福州鶴齡英華中學、毓英女中
醫院:福清和新田醫院,惠樂生女醫院,平潭基督教西醫院,古田懷禮醫院,閩清善牧醫院

興化年議會

(HINGHWACONFERENCE)
傳教站:涵江;興化(莆田,1864);仙遊(1865)。傳教範圍是原興化府(莆田,仙遊兩縣),講一種特別的興化方言。
著名教堂:興化(莆田)天道堂
教育:興化哲理中學
醫院:涵江與仁醫院,仙遊美以美會女醫院

延平年議會

(YENPINGCONFERENCE

美以美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美以美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傳教站:延平(南平,1902)。傳教範圍包括永安,沙縣一帶。 著名教堂: 醫院:延平吐吡哩醫院,沙縣美以美會醫院

江西年議會

(KIANGSICONFERENCE)

傳教站:九江(1868); 南昌(1894)。傳教範圍包括湖北黃梅縣。

著名教堂:九江甘南堂、化善堂;南昌清鍾堂、新民堂、志道堂、德勝堂 教育:九江同文中學儒勵女中;南昌豫章中學、葆靈女中 醫院:九江生命活水醫院,但德福醫院,南昌南昌醫院,婦幼醫院。

華北年議會

(NORTHCHINACONFERENCE)

傳教站:北京(1869);天津(1870);昌黎(1903);北戴河海濱;遵化.
著名教堂:北京崇文門亞斯立堂、珠市口堂、永定門外教堂、花市福音堂、方巾巷堂、廣安門關廂福音堂、白紙坊福音堂、和平門外小沙土園堂、左安門外教堂、右安門關廂福音堂;天津維斯理堂、南關教堂
教育:燕京大學;北京匯文中學、慕貞女中天津匯文中學、中西女中
醫院:北京同仁醫院、婦嬰醫院,天津南關婦嬰醫院,昌黎廣濟醫院,遵化同仁醫院,山海關普濟醫院

華西年議會

(CHENGTUANDCHUNGKINGCONFERNCE)
傳教站:重慶(1882);成都(1892);遂寧(1896);資州(資中,1897).
著名教堂:成都陝西街教堂;重慶社交會堂
教育:華西協和大學、成都華美女中;重慶求精中學、淑德女中
醫院:成都存仁醫院,重慶寬仁醫院,寬仁女醫院,資中宏仁醫院,

山東年議會

shantungCONFERENCE)
傳教站:泰安(1874);濟南.
著名教堂:泰安登雲街教堂
醫院:
教育:萃英中學

華東年議會

傳教站:鎮江(1884);南京(1887);蕪湖(1895);
著名教堂:南京估衣廊城中堂、昇州路衛斯理堂;鎮江大西路教堂;蕪湖二街教堂
上海辦事處(1903).
教育:金陵大學、金陵女子大學;南京金陵大學附中、匯文女中、鎮江崇實女中
醫院:蕪湖弋磯山醫院,鎮江保黎醫院

在台灣、香港

1949年大陸易幟,部份的衛理公會會友,跟隨政府播遷來台,分居全台各地。1952年初,黃安素會督偕同芮理察會督暨富品德博士來台訪問,探討本會在台展開宣教工作之可行性,返美後即向差會積極建議爭取來台宣教。1953年元月由黃安素會督、聶樹德牧師(EdwardK.Knettler),陳維屏牧師在台北自由之家,舉行開拓工作招待茶會,是為衛理公會在台之始。隨後陸續來的宣教士有穆藹仁牧師、裴敬恩醫生、樂威廉牧師等人。是年台北衛理堂正式成立,並分別在台中、台南等地開始家庭聚會。
1956年經位於美國敏尼阿剖立司(Minneapolis)之總議會,承認並批准在香港成立第一屆香港台灣臨時年議會,黃安素為首任會督,並派聶樹德牧師為台灣區教區長。1962年第七屆港台年議會會中議決台灣另組臨時年議會,與香港分開。台灣臨時年議會由十一位牧師,三位退休牧師,二位女執事,六所堂會,六所會所及會友約兩千人組成。1963年召開首屆台灣臨時年議會,由苪理察會督(RichardC.Raines)主持。1964年第二屆台灣臨時年議會、由華納會督(HazenG.Werner)主持,任期四年。派穆藹仁牧師為北教區長,方大林牧師為南教區長。
1969年美國衛理公會差會協商小組,由差會主席魏克會督(LloydC.Wicke)主持,會中決議自1972年美國總議會後不再差派美國會督來華,並撤回對台灣臨時年議會及有關機構之資助與宣教士。是年十二月五、六日在台北衛理堂舉行特別年議會,為使本會會友深入了解差會政策之改變,及教會自立自養之準備,會中推選端木愷校長出席1970年四月九日在美國大西洋城舉行之衛理公會海外機構委員會議,報告台灣教會之現狀以及對差會政策之反應與建議。
1970年第八屆台灣臨時年議會,美國衛理公會海外機構委員主席泰勒會督(PrinceA.Taylor)應邀參加,闡明自立教會之意義及今後與差會之關係。會議經慎重討論,決議向美國聯合衛理公會1972年總議會,申請紿予自立之權利。
1972年三月舉行第十屆年議會會中宣布本會成為自立教會,劉子哲牧師當選首任會長,吳承禧當選牧職會副會長,簡鴻基當選會友會副會長。並由羅愛徒會督主持自立檔案之簽證,由泰勒會督代表差會,提出自立檔案,分別由劉子哲會長及年議會書記吳承禧牧師簽字。四月二日在台北衛理堂復活節晚會中,由羅愛徒會督主持會長劉子哲就職及交接禮。當此交接大典告成之際,是為我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邁向自立自養之始。
1985年第廿二屆年議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修改會長制改為會督制。並於1986年第廿三屆年議會上修訂了本會法規,通過改會長為會督,並下設牧職會長及會友會長,本會設立會督制度乃象徵在宣教上的獨立性及向華人傳講褔音的使命。當日上午,即由馬來西亞衛理公會方中南會督主持按立蕢建華牧師為本會第一任會督,並選任郝文章牧師為牧職會長、梅翰生校長為會友會長,至此本會進入另一新的里程碑。嗣後歷經牧者多年來齊心努力,至今已在全台設立了22間教會,和一所以印度尼西亞華僑為主的華恩團契,並於馬祖設立教會1間。本會在台不單著重宣教事工,對社會服務工作亦不譴餘力。如早期的生命活水診所、合作參與東海大學的設立、設立衛理女中、和參與東吳大學設校、參與發行基督教論壇報等,並於1999年9月1日設立衛理神學研究院。

支持中國教育事業

從清末到民國,教會在中國舉辦了14所大學,其中美以美會就舉辦了兩所。
1888年,在南京舉辦匯文書院,後與其他教會舉辦的學校合併,發展為南京金陵大學。1889年在北京舉辦崇內懷理書院,後改名匯文大學,1916年與其他兩所教會學校合併改名北京大學,後又定名燕京大學,校長是司徒雷登。這兩所大學的教育質量在當時居於中國所有教會大學的前兩名(美國方面評估)。
1952年的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南京大學合併了金陵大學,北京大學合併了燕京大學。

金陵大學

南京匯文書院書院設博物館(文理科)、醫學館(醫科)和神道館(神學科)。1890年設成美館為中學部。1907年,美國基督會於1891年創立的基督書院(ChristianCollege)和美國長老會於1894年創立的益智書院(PresbyterianAcademy)合併為宏育書院(UnionChristianCollege);1910年,宏育書院併入匯文書院,成立私立金陵大學(PrivateUniversityofNanking),有“江東之雄”美譽。1937年因抗戰遷至四川成都華西壩,1946年還寧。約翰福開森、師圖爾(G.A.Stuart)、包文(A.J.Bowen)、陳裕光、李方訓先後擔任校長。
1951年9月,私立金陵大學與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原金陵女子大學)合併為公立金陵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金陵大學和原南京大學一部組成新的南京大學,新南京大學位於金大鼓樓崗校址。
金陵大學文理學院併入新南京大學。金陵大學教育系、農學院、農學院林學系、理學院電機系、化工系等系科分出,和南京大學等有關大學相關院系組建了南京師範學院(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農學院(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學院(南京林業大學)、南京工學院(電機系在今東南大學,化工系在今南京工業大學)等校。電影與廣播專修科遷至北京組建電影學校(今北京電影學院)。另有部分院系調至其他有關大學。
1910年匯文書院改為金陵大學(UniversityofNanking)時,在美國紐約州教育局立案,畢業生可同時接受紐約大學的學位文憑。並和美國康乃爾大學結為姊妹大學。先後設有文科、理科、醫科、農科、林科、工科等。
關於金陵大學成立之始在美國紐約州立案註冊,一面當屬無奈之舉,“當本校創始之際,中國教育行政機關尚未有大學授予學位的規定,而私立大學之立案尤無明文可遵,故當時本校董事會議決暫在美國紐約省立案,並由該省政府授予學位,本校畢業生今日所得之外國學位,實系過渡辦法,一侯中國教育當局規定授予學位辦法時,當即遵照辦理。”另一面,此舉對保持教學水準及獲得國際認可有所助益,“本堂畢業者,即無異於在美國大學校畢業也,凡領本堂畢業憑單者,即無異於美國學士之憑單也”。1928年,金陵大學在中國教育部立案。1934年,金大又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承認了與其他國際間之大學同等學術地位,並能自行頒發獲國際認可之學士和碩士學位。
1928年陳裕光出任校長後,注重中國教育主權,維護民族尊嚴,發場中國文化。首先在國民政府教育部呈請立案,是第一個向中國政府請求立案並獲批准的教會大學。同時增聘中國教職,加強中文、地理、歷史的教學。並將金陵神學院從金陵大學脫鉤出去,將宗教課由必修課改為選修課,尊重信仰自由。
金陵大學文理農三院嵯峨,英語文學和中國文化研究成就卓著,尤其農林為中國先驅聞名世界。其他方面亦有發展,如開創中國電影教育、首開中國醫科七年制教育和博士教育。在美國對外人在華所辦大學ABC編類中,是中國唯一的一所A類大學,享譽海內外。
美國對外國人在華所辦大學ABC編類,是由加利福尼亞大學在1928年所做的評鑑。中國的教會大學,A類一所,為金陵大學,B類一所,為燕京大學,其他如金陵女子大學、東吳大學、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嶺南大學、華中大學等校,均屬C類大學。依此標準,持有A類大學學位的畢業生有資格直接進入美國大學的研究生院,持有B、C類大學學位的畢業生只能進美國大學本科,有些可進三年級或四年級,有些只能進二年級,進入研究生院則要補修30個本科學分。
從1888年到1952年,金陵大學共有畢業生4475人。分布於海內外政治、實業、文化、教育、農業等各個方面,在各個領域內發揮所長,受到當地社會的重視。在農業界,據美國學者傑西盧茨所著的《中國教會大學史》,1949年前,金大畢業生一度領導著中國農林部7個技術部門中的5個,5所國立研究所中的3所,10餘所國立大學農學院中的7所;1950年代後在以“經濟復興”為號召的台灣農業界,大部分骨幹是金大畢業生。
金陵大學是美國人辦的大學,英語是主要的教學語言,金大學生尤以英文水平高而被稱道。在教會大學英語演講、辯論比賽中,其他大學學生都是西裝革履,唯金大學生長袍布履,奪冠者則多為金大,而且一度金大理學院學生的英語水平勝過其他大學英語系學生,引起國民政府教育部關注。
匯文書院的校園起初建在南京乾河沿,第一座建築名曰“鐘樓”,由首任校長福開森設計,當時被南京人稱為“三層樓洋行”。陸續建造的還有禮拜堂、青年會堂等,以後作為中學部,現為金陵中學校園。
1910年合併改名金陵大學後,在鼓樓西南購地建造新校舍,同時中國政府以金大教授裴義理主持華洋義賑有功贈地百畝,1913年由紐約建築師克爾考里完成校園規劃,之後由美國建築師司斐羅、芝加哥珀金斯費洛斯與漢密爾頓(Perkins,Fellows&Hamilton)建築師事務所的測繪師莫爾負責建造,1921年建成後作為大學部。金陵大學建築群是最早期融入西方風格的中國傳統建築群。1952年金陵大學和南京大學合併,金陵苑成為南京大學校園。
金陵園採用中國傳統的建築樣式,以塔樓為中心,形成不完全對稱的布局,造型和裝飾為中式,材料和構架為西式,許多建築材料由美國進口。

燕京大學

1889年由美國美以美會創辦匯文大學(PekingUniversity),初名崇內懷理書院,校長劉海瀾博士(HiramHarrisonLowry)。位於北京崇文門船板胡同(今匯文中學)。華北協和女子大學,1864年創辦,初名貝滿女塾,位於燈市口東口的佟府夾道胡同(後改辦貝滿女中)。通州協和大學,1867年創辦,初名公理會潞河書院。謝衛樓(DavelleSheffield)任校長。
1916年,美國美以美會、公理會、美北長老會、英國倫敦會將三所教會學校合併,初名北京大學。司徒雷登任校長。1921年在北京西郊購買前清親王賜園,聘建築設計師墨菲進行總體規劃,建造了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環境最優美的一所校園。1926年正式遷址。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封閉學校。1942年四川省成都市辦起燕京大學臨時學校,孔祥熙任校長,梅貽琦任代理校長。1945年學校在北平原址復校開課。1946年開辦工學院。
1951年學校改為國立(公辦)。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學校法學院、社會學系併入北京政法學院(今中國政法大學),工科併入清華大學,文、理科併入北京大學,北大遷至學校舊址“燕園”。1993年燕京大學北京校友會和北京大學分校聯合成立燕京研究院。
1921年―1926年,曾為多座在華教會大學進行過設計的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HenryKillamMurphy,1877年―1954年)接受聘請,為燕京大學進行了總體規劃和建築設計,建築群全部都採用了中國古典宮殿的式樣。建築群在外部儘量模仿中國古典建築,在內部使用功能方面則儘量採用當時最先進的設備:暖氣、熱水、抽水馬桶、浴缸、飲水噴泉等等。
燕京大學的東西軸線以玉泉山塔為對景,從校友門經石拱橋、華表(取自圓明園廢墟),方院兩側是九開間的廡殿頂建築穆樓和民主樓,正面是歇山頂的貝公樓(行政樓),兩側是宗教樓和圖書館,沿中軸線繼續向東,一直到未名湖中的思義亭,湖畔還有博雅塔、臨湖軒。東部以未名湖為界,分為北部的男院和南部的女院。男院包括德、才、均、備4幢男生宿舍以及華氏體育館。女院沿一條南北軸線,分布適樓、南北閣、女生宿舍和鮑氏體育館。
由於是不同的教會合辦、不同的學校合併,所以燕京大學起初管理非常混亂,一直沒有滿意的校長,直到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校長,才開始有了轉變。司徒雷登是著名的來華傳教士之一,後來還成為美國駐華大使。他上任後,立即對學校進行了改革並把學校更名為燕京大學。隨後開始建設新校區,向社會各界募捐。經過幾年的努力,該大學成為當時中國最美麗和有成就的大學。在教學思想上,該校不強調基督教教育,實行自由教學。從1929年起,正式設立了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總共有近20個系。它的畢業生主要活躍在中國的教育界、政界和宗教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