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興鄉

萬興鄉

萬興鄉位於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南部,距縣城28公里,距保山市90公里,距雲南省會昆明市681公里,隸屬保山市施甸縣,地處施甸西南部,東經99°2′,北緯24°37′,東與姚關毗鄰,南與酒房接壤,北與甸陽、何元相接,西與龍陵縣隔相對峙,鄉政府駐地距縣城28公里,國土面積95.4平方公里,平均海撥1680M,森林面積覆蓋率41.5%,轄7個村委會,89個村民小組,33個自然村,全鄉多屬山區,山嶺縱橫,一山連著一山,一村連著一村。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萬興鄉人民政府萬興鄉人民政府

省分:雲南 城市:保山市
區/縣:施甸縣 地址:萬興鄉
郵編:678201 區號:0875

萬興鄉位於施甸縣南部,距縣城28公里,距保山市90公里,距雲南省會昆明市681公里,隸屬保山市施甸縣,東面與姚關鎮的富楊村接壤,南面與酒房鄉擺田村相毗連,西與龍陵縣的碧寨鄉隔江相望,北面與甸陽鎮的五福村、袁家村和何元鄉的攀枝花以及姚關山邑村的孔水、馬家社相連。鄉政府駐地距縣城28公里,國土面積95.4平方公里,平均海撥1680M,森林面積覆蓋率41.5%,轄7個村委會,89個村民小組,33個自然村,地處橫斷山脈的雲嶺中南段,碧羅雪山南延尾翼山地峽谷區,總體地勢東高西低,最高海拔2400米,低熱河谷最低海拔714米。全鄉多屬山區,山嶺縱橫,一山連著一山,一村連著一村。

歷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1月5日,保山縣人民政府成立,1月23日,置第六區,1958年廢區,置姚關片,隸屬施甸人民公社。1959年8月,置姚關人民公社,萬興屬姚關公社。1965年9月5日,復置中共姚關區委會。1967年3月25日,實行軍事管制,姚關有一名軍代表,隸屬施甸縣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置姚關公社革委會。1980年4月,置姚關公社,隸屬施甸縣人民政府。1984年4月,置萬興區。1987年8月26日,置萬興鄉。

地理氣候

萬興鄉境內地勢東高西低,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複雜,群山連綿,自然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厚重,東部鄉政府駐地屬丘陵盆地,氣候溫涼,土地稍為平整,水資源豐富,適宜種植烤菸、玉米、蔬菜等農作物;中部屬嶺帶地區,緩坡山地,適宜發展核桃、茶葉等;西部屬怒江峽谷地區,地勢陡峭,河谷地區,可發展甘蔗、熱帶水果等產業。

鄉鎮經濟

萬興鄉農業生產以種養業為主,種植業主產小麥、玉米、紅苕、蔬菜、水果等。尤其是蔬菜在川渝兩地頗有市場,特別是八月瓜已遠銷至青海、西藏等地。養殖業以山羊、生豬、肉兔等節糧型草飼型家禽家畜為主,並不斷進行品種改良,具有“世界第一羊”之稱波爾山羊和“中國第一羊”之稱的南江黃羊已在萬興鄉安家落戶,今年出欄山羊近21033隻以上,三元雜交豬的推廣率在35%以上,優質水果面積達5600餘畝,已建成水蜜桃、枇杷、柿子、大棗、優質梨等6大水果基地,無公害蔬菜面積達1514餘畝,無公害水果基地3500畝。

特色產業

萬興茶園 萬興茶園

萬興鄉由於地理條件特殊,冷、溫、熱具全不同的氣候有不同的特色產業,特色經濟產業百花齊放,冷涼山區的核桃、花椒,溫帶蔬菜,亞熱河谷水果,但提起萬興,首先聯想到的應是萬興茶葉,有“一代碧毫寫風流”之說。萬興茶葉由於氣候和土壤的關係,品質優良,外觀色澤翠綠,香氣鮮爽持久,滋味鮮純可口,湯色翠綠明亮。萬興茶葉在光緒年間曾作為貢品送往朝廷,1994年5月被雲南省農業廳鑒評為“雲南名茶”;1996年6月被指定為第四屆滇西民族藝術節指定商品;1997年6月榮獲馬來西亞國際金獎。未來的萬興茶葉將逐步向無公害飲料的發展方向。2007年,保山市委市人民政府把茶葉產業作為三項產業之一來抓,萬興積極回響上級號召,積極調整結構,完成老茶園改造工作,新植正在緊張的開展。

青豌豆是萬興鄉新興產業的又一亮點之一,按照上級黨委政府的要求,萬興人民積極調整冬季農業產業結構,年均發展青豌豆6000畝,主銷南昌、成都等地,是富民興農的渠道之一。

萬興紅蘿蔔可算一絕,無論是外觀色澤,還是口感,就是掩辣製品皆受青睞。

文化教育

寫寨民族國小寫寨民族國小

萬興鄉有中學1所,國小16所,幼兒圓2所,校舍占地面積16821平方米;目前共有中國小幼兒圓教師174人,在校學生2260人。其中:中學生623人,小學生1637人。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在教育部門的幫助下,大力改善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全鄉的中學、國小教學樓等硬體設施得到了相應的改善,學生學習環境有了較大提高,強抓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人文地理

天王廟 天王廟

萬興,是萬事興隆之意,萬興集鎮始建於民國13年,歷經80多年的風雨和世事滄桑,集鎮面積逐漸增大,人口不斷增加,經濟發展、集市擁擠。到集市趕集的大多數都是施甸、姚關來的商販,他們將各種商品物資運到這裡,山區人民根據所需購買。集市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在民洪武萬曆十一年(1583年),鄧子龍從湖南黔陽州(今黔陽縣)不遠萬里戌邊8年之久,鄧將軍將他所帶的大軍率至萬興壩子的象山腳下的小村邊,那裡有草坪、荷塘、月色、肥美的水草、水塘中清澈的池水。鄧將軍深深的為這裡的秀美景色所陶醉,他酷愛這裡肥美的水草,人民勤勞善良,他把水塘邊寬闊的草坪當作練兵場,把這裡的水塘叫做大水塘,將這裡的小村娶名為與戰爭有關的名字--教場壩。

唐朝時,一些土著民族,為了貢奉天王,有個敬獻天靈之地,並建蓋了一座富麗唐皇的寺廟,因是天王所在地就娶名為天王廟。建築工匠精雕細鑿,雕樑畫棟,寺外古木參天。

萬興壩具有歷史和紀念意義的地方也是天王廟,在民國31年--33年(1942年--1944年),滇西抗日戰爭期間,天王廟就是一快傳播革命火種的地方。滇西愛國青年朱嘉錫帶領龍潞抗日游擊隊挺進天王廟,並且淪陷期間龍陵縣人民政府在地方豪紳楊世柳家辦公26個月。游擊隊進駐天王廟後,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敢暴露身份的中共地下黨員,他們把中國革命的希望和暑光也帶到了這裡,激發了當地民眾的愛國熱情,許多青年紛紛投入到了抗戰的行列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