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蓮花縣

萍鄉蓮花縣

蓮花縣位於江西省西部,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北麓,東北與安福縣接壤,東南與永新縣毗鄰,西南與湖南省茶陵縣、攸縣相連,北面與蘆溪縣交界。

概述

圖-蓮花仰山文塔
蓮花縣位於江西省西部,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北麓,東北與安福縣接壤,東南與永新縣毗鄰,西南與湖南省茶陵縣、攸縣相連,北面與蘆溪縣交界。南北長約58公里,東西寬約38公里,地處東經113°46′—114°09′、北緯26°57′—27°27′,國土面積1062.0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3萬畝,山地面積112萬畝,森林面積78.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7%。全縣轄8個鄉、5個鎮、1個墾殖場,2個居委會,157個行政村,總人口24.9萬。民族成份主要是漢族,另有苗、壯、回、滿、侗、黎、羌等7個少數民族。縣人民政府駐地在琴亭鎮。
蓮花縣還是舉世聞名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六縣(市)之一,系湘贛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彭德懷、陳毅、方誌敏、胡耀邦、王震等都在這裡留下了戰鬥的足跡。

資源情況

蓮花縣境內地下資源豐富,為全國100個地方重點產煤縣之一,也是江西省林業重點縣和油茶生產基地、鵝鴨生產基地縣。礦產資源有20餘種,尤以無煙煤、鐵礦石、石灰石、粘土分布廣、儲量大、品位高、易開採。初步探明無煙煤和鐵礦石儲量均在1億噸以上,其中無煙煤含煤面積達575平方公里,是江西省四大重點產煤縣(市)之一,也是全國首批一百個地方重點產煤縣之一。石灰石儲量居江西各縣(市)前列,遍及全縣,儲量45億噸以上。另外,磷、硫、錳、鎢、白雲岩、粉石英、大理石等礦產儲量也很豐富,其開發利用價值前景可觀。新近發現的三板橋礦泉水含十多種微量元素,是礦泉水中的佳品。改革開放後,蓮花的社會經濟等各項事業都有了較快的發展,工業、農業、第三產業都具有一定的基礎。

歷史淵源

蓮花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公元280年(晉太康元年)曾設定廣興縣,縣治在今琴亭鎮;公元1743年(清乾隆八年)割永新縣二十個都,安福縣十二個都置蓮花廳,屬吉安府;公元1912年改“廳”為縣,屬廬陵道;1925年廢道,直屬省政府;1926年6月30日,成立蓮花縣第一屆工農兵政府;1949年8月13日全縣獲得解放,屬吉安專區;1968年屬井岡山地區,1979年屬吉安地區;1992年8月11日劃歸萍鄉市管轄。歷朝以來,蓮花縣人文蔚起,英才輩出,素有“瀘瀟理學、碧雲文章”之美譽。著名人物有元朝名僧、詩人釋惟則,明朝文學家、理學家劉元卿,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中文教師、著名書法家朱益藩,天文學家寧榜高、王灝等。唐朝名相姚崇,民族英雄岳飛、文天祥、辛棄疾,地理學家徐霞客等也曾在蓮花留下過足跡。
蓮花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湘贛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之一,是湘東南特委、蘇維埃政府和湘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的所在地,《引兵井岡,在這裡決策》以翔實的史料和歷史的真實揭示了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轉兵井岡山在蓮花決策的偉大意義。“蓮花一枝槍”革命鬥爭的故事名聞遐邇。毛澤東、彭德懷、陳毅、方誌敏、胡耀邦、曾山、王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蓮花留下了光輝的戰鬥足跡,縣城、坊樓甘家村三板橋鄉均有毛澤東舊居,西天庵有秘密交通站舊址,獅古塘有棋盤山會議舊址,縣博物館還保存了軍缸、湘贛蘇維埃郵政總局牌、黨小組記錄、蘇區貨幣和蘇區郵票等革命文物。全縣共有3486名優秀兒女為新中國的誕生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冊烈士)。建國後第一批授銜的將軍數量排名全國第14位,回鄉當農民的革命將軍甘祖昌是其中最為傑出的一位。

行政區劃分情況

蓮花縣於公元280年(晉太康元年)曾設定廣興縣,縣治在今琴亭鎮。公元1743(清乾隆八年)割永新縣20個都、安福縣12個都,置蓮花廳,於蓮花橋(今琴亭鎮)設治,名蓮花廳,屬吉安府。1928年6月30日,成立蓮花縣第一屆工農兵政府,下設8個區,136個鄉。1949年8月13日全縣獲得解放,屬吉安專區,全縣劃為6個臨時區,後改為5個區,建立41個鄉,193個村農會。1952年3月,全縣撤區並鄉,設為20個鄉(鎮),即蓮花鎮、六市、高洲、羅市、坊樓、洋橋、閃石、路口、湖上、廟前、下坊、南嶺、湯渡、南村、寒山、花塘、升坊、神泉、坪里、三板橋鄉。1987年,全縣行政區劃為17個鄉鎮,207個行政村。2005年,全縣轄5鎮8鄉1個墾殖場,即琴亭鎮、坊樓鎮、良坊鎮、路口鎮、升坊鎮、高洲鄉六市鄉、南嶺鄉、荷塘鄉、神泉鄉、三板橋鄉、湖上鄉、閃石鄉海潭墾殖場,下轄157個行政村2個社區。

地理氣候

“七分半山一分半田,一分水面和莊園”森林覆蓋面積75%是對蓮花地貌輪廓的總體概括。縣內地貌由山地、丘陵、崗地、河谷平原和山間盆地組成,地勢北、東、西三面高,中部和南部低。縣內河網密布,理論水能蘊藏量每平方公里達54.6千瓦。主要河流蓮江發源於境內北面高山高天崖,總長69.4公里,流域面積901.47平方公里,六市江水流入湖南淥水,閃石、路口溪流流入安福瀘水,蓮花縣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生態環境幽美,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年平均氣溫17.5℃,年降水量在1600—1700mm之間,年平均日照為1697.4小時,無霜期年平均284天。

自然資源

蓮花縣自然資源十分豐富。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種糧為主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縣。1978年列為江西省油茶生產基地縣,1980年列為江西省重點林業縣, 1987年國務院將蓮花列為全國重點產煤縣之一。初步探明地下礦藏10多種,已經開採的有煤、鐵、石灰石、大理石、硫磺等。無煙煤含煤面積達575平方公里,煤質優良,熱量平均在6000大卡以上,遠景儲量在1億噸以上;鐵礦儲量達4700萬噸以上;石灰石遍及全縣,儲量達46億噸以上,列江西省縣市前茅;另有磷、硫、錳、鎢、白雲岩、粉石英、大理石等開發利用價值前景可觀。縣境內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野生動物有華南虎、山牛、野豬、猩猩、山羊、野兔等;植物除杉、松等常見樹種外還有香附、白朮、白芍、枸杞、金櫻子、金銀花、五加皮、黃枝子等藥材和大葉樟、銀杏、倒插荊、黃蓮木等稀珍樹種。物產方面主要有優質大米、茶油、大豆、紅薯、小麥、花生、芝麻、茶葉、香菇、木耳、黃花、蜜橘、西瓜、蜂蜜等。

經濟發展情況

蓮花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經濟基礎比較差,發展底子比較薄。近年來該縣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實力不斷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尤其是“十五”期間,通過一年一個主題的解放思想學習教育活動的持續深入開展,我們認清了落後的癥結,理清了發展的思路,促進了全縣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在2002年12月召開的縣第十一次黨代會上,該縣立足實情,提出了“圍繞一個目標(富民強縣),堅持兩個原則(‘三個有利於’原則、不均衡發展原則),狠抓三項產業(財源型產業、城鎮型產業、生態型產業),落實四大舉措(主攻工業、提升農業、做靚縣城、激活三產),實施五大戰略(工業富縣、農業穩縣、創新活縣、環境興縣、人才強縣),依託生態優勢和成本優勢,爭創環境優勢和後發優勢,把蓮花建設成湘贛周邊地區的工貿新區、生態園區”的工作思路和發展定位。2003年9月份,我們又對工作思路進行了完善和細化,進一步提出了“強勢推進四化(新型工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經濟外向化)進程,實現財政三年過億”總體要求。在2004年召開的兩次縣委全會上,我們先後響亮地提出了“提速蓮花”和創建“平安蓮花”的奮鬥目標。在2005年3月召開的縣委全會上,我們又積極策應全市爭當全省發展排頭兵的戰略部署,提出了“緊扣一個主題(加快科學發展步伐構建和諧平安蓮花),狠抓兩個重點(優環境上項目、創平安構和諧),提高三大能力(領導發展能力、總攬全局能力、自身建設能力),落實四個統籌(統籌城鄉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財政增長和農民增收、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圍繞‘五個一’出成果(財政收入超一個億、引進一批大項目進園、抓好一批高效農業示範基地、建好一批文明示範村、打造一批黨建工作新亮點),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全縣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努力爭當全省貧困縣發展排頭兵”的工作思路和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實現“2字打頭兩位數增長”的奮鬥目標,並要求全縣上下在致力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確保社會進步;在加速財政增長的同時,確保民眾增收。在2006年7月召開的縣第十二次黨代會上,縣委對蓮花“十一五”時期的基本任務作了明確,提出了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持一個統領(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圍繞兩大目標(活力蓮花、魅力蓮花),弘揚三創精神(創業精神、創新精神、創優精神),加速四化進程(新型工業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經濟外向化),推進五大建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黨的建設),進一步提升發展層次和質量,增強全縣經濟社會綜合實力,努力把蓮花打造成湘贛邊界地區的工貿新區、生態園區,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在2006年8月召開的縣委十二屆二次全會上,進一步提出,今後一段時期,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緊緊圍繞改革發展穩定這個大局,大力實施以主攻工業為核心,以民營經濟為主體、以工業園區為主戰場,以項目建設為重點、以開放型經濟為主抓手的經濟發展戰略,進一步提升發展質量和層次,不斷增強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實力,努力把蓮花打造成湘贛邊界地區的工貿新區、休閒園區。要按照“搶抓機遇、奮力拚搏、求真務實、爭創一流”的總體要求,統籌經濟與社會事業的發展,統籌城市與農村的發展,統籌一二三產業的發展,統籌人口、資源、環境的和諧發展,全力做好“特色農業、支柱產業、資源利用、旅遊開發、城市經營”五篇文章,努力實現“財政增長、企業增效、農民增收、後勁增強、安全穩定、和諧發展”的目標,切實打牢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回顧“十五”時期的工作,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緊扣“和諧平安蓮花”目標和“提速蓮花”主題,狠抓隊伍建設、項目建設、高效農業示範基地建設、文明示範村鎮建設、平安蓮花創建和園區建設等工作重點,全縣呈現出三大文明建設齊頭並進的喜人局面。一是經濟實力躍上了一個新台階。全縣GDP由2000年的6億多元增長到2005年的12.7億元,年均遞增近14個百分點,五年翻了一番,為歷次五年計畫中增長最快的五年;財政總收入實現歷史性跨越,由4000多萬元增長到1億多元,五年增長了近1.5倍,提前一年完成了過億目標。2004年榮獲省政府500多萬元縣市發展獎,2005年又獲得400多萬元的發展獎。二是新型工業化快速推進。工業增加值由2.1億元增長到4.3億元,年均遞增了2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銷售收入和利稅總額分別增長2.1倍、3.1倍和4.4倍,扶持發展了永安特材、惠金公司、隆森實業、水輪機公司、高升生物、保良生物、大地製藥、天宇實業、光宇針車、實慧電子等一批規模工業企業。工業用電量由3000多萬度增長到1.2億度,年均遞增了38個百分點;石油銷售量由3000噸增長到12000噸,四年翻了兩番;工業園區建設步伐加快,近幾年來累計投入資金6000多萬元,完成園區“七通一平”面積3.65平方公里,園區產業聚集效應日益顯現,入園企業發展到56家,其中建成投產30家,工業園區產值、稅收、出口創匯連年高位增長,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2005年被列為全省3家民營科技工業園之一,2006年被列為省級開發區;三次產業比重由2000年31.3:35.3:33.4調整到25.2:42.5:32.3,工業已成為推動全縣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力量;200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完成26.2億元,同比增長24.8%。三是開放型經濟取得重大突破。五年來,全縣實際引進內資20多億元,引進外資5000多萬美元,引進項目400多個;2005年全縣實際引進內資10.4億元,引進外資1901萬美元,出口創匯超1000萬美元。四是農業基礎地位更加鞏固。在確保糧食生產安全的前提下,農業產業化和規模經營水平進一步提高,蛋雞養殖、中藥材種植和多彩苗木種植規模在全省嶄露頭角。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連續三年進入全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一類縣行列,水利工作2005年囊括全市三個單項獎。五是發展環境呈現質的改善。319國道蓮花段改造竣工通車,吉蓮公路蓮花段改造基本完成,行政村實現“村村通水泥路”目標;另外,新建的2萬噸水廠投入使用,城鄉電網改造順利完成,途經蓮花的泉南高速公路2007年即將動工,蓮花經濟發展的環境優勢開始凸顯。六是內生動力日益強勁。縣屬工業企業“雙置換”工作順利完成,盤活資產6億多元,包袱變成了財富,企業職工得到了合理流轉;流通性行業改制基本結束,已滋生出新的活力;民營企業由2000年的39家發展到596家,民眾創業熱情越來越高。七是鄉鎮經濟活力明顯增強。制訂出台了放開放活鄉鎮經濟社會發展政策,近幾年來,鄉鎮經濟快速發展,鄉鎮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均在35個百分點以上,鄉鎮總收入占全縣的比重由40.3%上升到67%。其中琴亭、坊樓兩鎮進入全省百強鄉鎮。八是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五年來,全縣共籌資2億多元,完成或啟動了蓮花中學改造、城廂中學改造、縣醫院外科大樓改造和青少年活動中心、廣電大樓、計生大樓、國土大樓、公安大樓、文化大樓新建等基礎設施建設,全縣教科文衛體等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得到整體提升,高考成績連年位居全市前茅,廣播電視“村村通”水平名列全省第一。九是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五年來,縣城建設投入近9個億,完成或啟動了金三角、濱河公園、二環路、蓮花廣場、金城大道、永安大道、康達路、解放南路、廣興路、319國道繞城公路等一大批重點工程的建設和改造,縣城面貌煥然一新,成為了對外開放的一張名片;縣鄉投入500多萬元,抓實了13個小康文明示範村的建設,以點帶面推進了農村面貌的改變。城區面積已由3平方公里增加到7平方公里,縣城人口由2萬多人增加到6萬多人,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市品位明顯提升,成為對外開放的視窗,有力吸引了永新、安福、茶陵等周邊縣區的人流、物流。十是民眾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27元增加到2216元,年均增長10.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028元增加到8848元,五年翻了一番;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由4.3億元增加到16億元,增長了近1.5倍。另外,由於發展快、變化大,近三年獲得了省政府頒發的財政增長獎,連續四屆榮獲全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光榮稱號;2004年獲得了全省工業基礎設施建設獎;2005年被評為全省工業發展先進縣,榮獲全省農村水利工作“鄱湖杯”綜合大獎,招商引資綜合目標考評和大項目考評均獲全市第一名,引進外資列全市第二名。作為縣區發展典型,還先後兩次在省委全會上作了書面發言,開了蓮花的先河。

名勝古蹟

蓮花縣自然風光優美,名勝古蹟眾多。紅色勝景方面;現保留著值得人們瞻仰和緬懷的革命紀念地達30餘處,如蓮花一枝槍紀念館蓮花革命烈士紀念館,列寧學校(花塘官廳)、甘祖昌將軍墓地、高灘紅軍行軍舊址,棋盤山游擊基地等。綠色生態方面,有省級風景名勝區玉壺山風景區、高洲水雲山風景區、荷塘白竹瀑布群、河江水庫、樓梯蹬水庫等;分布於縣內各地的石灰岩溶洞幽深壯觀,氣象萬千。有徐霞客稱讚過的石城洞,有唐朝名相姚崇為布衣時曾寓居的元陽洞,有明末文學家賀子翼贊賞過的蕊珠洞,有留著革命烈士張子銘筆跡的張天洞等。古色文化方面,有正氣浩然的勤王台,名傳遐邇的復禮書院,古色古香的琴亭橋,氣勢磅礴的吳楚雄關,高聳入雲的仰山文塔,雕樑畫棟的路口古民群等,這些堪稱蓮花的旅遊勝地。

交通情況

蓮花地處湘贛邊界,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快捷便利的公路運輸網路已經成型。319國道和省道吉蓮公路貫通全縣境,南與105、106、107國道、京珠、贛粵高速相接,北與320國道相接,全縣村級公路全部水泥化,公路通車裡程達1200公里。縣城東距京九線井岡山火車站、井岡山機場90公里,分文線安福火車站63公里;南距永新文竹火車站20公里,西距湖南茶陵火車站65公里,北距萍鄉火車站69公里;距南昌火車站、昌北機場330公里,距長沙黃花機場200公里。規劃中的泉南高速從蓮花經過,2007年即將開工。置身於現代立體交通網路覆蓋下的蓮花不再獨居一隅,後發優勢逐漸顯現。
旅遊資源
 本地有浯塘真人俺、琴亭橋、仰山文塔、勤王台、吳楚雄關、棋盤山游擊基地、花塘官廳、石城洞、石門山、水雲山風景區、復禮書院、蓮花革命烈士紀念館、蓮花一枝槍紀念館、玉壺山風景區、元陽洞等旅遊景點。

歷史名人

吳希
(1237—1279),字定高,號休甫。他出身於富裕之家,從小就學詩文,習謀略,為以後的成長奠定了基礎。宋朝南渡後,元朝軍隊大舉南下,文天祥奉詔起兵萬人勤王。當時任廬陵主薄的吳希 ,帶頭聯名上書樞密院(相當於今國防部),他在書中慷慨地說:“今主上危難,豈能苟且偷生?惟舍資募勇,忠忠烈烈,一死以報國。”隨後他回到故鄉,傾家蕩產招募勇士數千人,組成勤王之師。在家鄉附近的山頭上,立“勤王台”誓師勤王。同時派使者聯通當時四川和廣西的勤王部隊,又與毗鄰的醴陵、攸縣的抗元勇士相約,互為聲援,互相策應,以壯大抗元力量。
吳希帶兵很有方法,他注重整肅軍隊,嚴格軍法,鼓勵將士誓死收復宋朝山河。他初次率兵出擊便收復袁州(今宜春)、萍鄉等地。當時南宋王朝為表彰其收復失地的功勳,授他為湖南招討使(相當一省的軍事長官)。從此,這支勤王之師軍威大振。後來元軍舉重兵與吳希 軍激戰,吳希 迎頭痛擊,愈戰愈勇,多次大敗元軍,乘勝收復醴陵、衡州等地。
當文天祥兵敗被俘,南宋江山基本淪陷時,吳希 “一死以報國”的忠心並未改變,抗元的壯志並未動搖,繼續浴血奮戰。1279年,元兵大舉進攻蓮花,吳希 率眾抗擊,激戰十五晝夜,身受十餘傷,終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他的一家三十餘人都為國捐軀。當時,他的兩個兒子帶兵去外圍抗元,至一坳口馬泣不前,不久就傳來父親殉難的噩耗,吳希 的兩個兒子便自刎殉國。後人將此地取名泣馬坳並立祠紀念。
吳希 起兵勤王抵禦外侮的事跡,已載入《宋史》。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當時任蓮花廳同知的李其昌為紀念吳希 ,曾修復勤王台,親自作長歌、刻碑以吊之。
朱益藩
朱益藩(1861-1937),江西蓮花人(今萍鄉市蓮花縣)。字艾卿,號定園,光緒庚寅翰林,官至湖南正主考,陝西學政,上書房師傅(當任溥儀的漢文老師),考試留學生閱卷大臣。曾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即今北京大學校長之職)、著名書法家。
朱益藩之父是鹹豐年間進士,在父親薰陶下,朱益藩四歲就能寫一手好字。朱益藩於光緒十六年恩科會試中貢士,殿士二甲第九名,賜進士出身。在保和殿御試時,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十三年大考翰林,取一等第一名,擢翰林院侍讀學士,欽命南書房行走,兼經筵進講大臣,在養心殿為光緒皇帝和皇后講《貞觀政要》。”後多次外放為正副考官及學政。曾任奉天鄉試同考官,湖北省鄉會試副考官,湖南省鄉會試正考官,浙江省鄉會試正考官,陝西省學政等職。宣統元年(1909年)任宗人府府丞,宣統二年(1910)授都察院左副都御使。
辛亥革命後回籍。一九一六年受清宮小朝廷之邀為上書房師傅,教授末帝溥儀直至一九二四年其被馮玉祥趕出故宮。擔任溥儀的師傅期間其受到信用,與聞機要,兼為“御醫”,在毓慶宮諸位師傅中間其地位和影響僅次於陳寶琛。溥儀出宮後他管理“清室北京辦事處”,仍負有為溥儀謀劃之責。“九一八事變”後,朱益藩“但主拒,不主迎”,態度鮮明,溥儀出關,他不但不隨行,而且至死沒去過長春。後迫於生計,曾在北京琉璃廠掛筆單鬻字為生,今北京東琉璃廠信遠齋的匾就是朱益藩題。朱益藩於一九三七年三月病歿於北京。溥儀聞報極為傷感,依例追贈“清故太保”,謚“文誠”,賞銀5000元治喪。朱益藩同時又善詩能文兼精中醫學,可惜生前所著的詩文手稿均在文革中焚毀,幾乎無一存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