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阿門

萊阿門

萊阿門layamon,早期中古英語詩人,傳奇編年史《布魯特》一書作者。 萊阿門的《布魯特》(Brut, 約1200)是早期中古英語詩歌中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鴻篇巨製。它以韻文的形式講述了有關不列顛民族的歷史和傳奇,其中包括許多有趣的典故,如不列顛民族的由來和各城市地名的來歷,以及著名的文學故事出處等,全詩共含有16,095行頭韻詩。 該詩僅有的兩個手抄本全都藏於大英圖書館,它們的編號分別是MS. Cotton Caligula A ix和MS. Cotton Otho C xiii。

基本信息

簡介

在中世紀一直有用韻文體來撰寫歷史的傳統,而萊阿門的長詩,據他自己所說,是通過編譯的方法寫成的。他所依據的底本可以一直追溯到十二世紀早期的一部拉丁語作品,即蒙默思的傑弗里所著的《不列顛諸王紀》(Historia Regum Britanniae)。 這部拉丁語作品雖然主要是基於一些荒誕不經的傳說和寓言,但卻因為其作者想像馳騁,妙處橫生,而成為後人撰寫不列顛史的一個藍本。1155年,一位名叫韋斯(Wace)的諾曼僧侶將蒙默思的傑弗里的書譯成了一部法語長詩《布魯特傳奇》(Le roman de Brut)。在翻譯過程中,韋斯還擴充了一些細節。例如他提到了亞瑟王宮廷里的圓桌,以及在仙女將受了致命傷的亞瑟王帶到阿瓦隆之後,不列顛人仍然深信亞瑟王總有一天將從阿瓦隆回到不列顛。

我們對於英語《布魯特》作者的生平幾乎一無所知。作者只是在作品的開頭這樣介紹了自己:

有一位當地的教士名叫萊亞門;

他是利奧文諾思的兒子──願上帝保佑他!

他住在阿雷利的一座美麗教堂里,

位於塞弗恩河畔,就在紅岩的附近──

他在那兒研讀彌撒書,好生快活。 (1-5)

接著他想到要講述不列顛人的業績和最早獲得這片國土的人。於是他便走遍全國,挑選出三本最好的歷史素材作為他寫這本書的基礎:首先是比德《英吉利教會史》的英譯本,另一本是聖阿爾賓的拉丁語著作,最後是韋斯對於蒙默斯的傑弗里拉丁語著作《不列顛諸王紀》的盎格魯-法語詩體譯本。這第三本書實際上是他的主要創作素材:

萊亞門把這些書攤開在面前,並且翻動書頁,

滿心感激地凝視著它們──願上帝對他仁慈!

他用手指夾住羽筆,用它在羊皮紙上寫字,

摘錄下他認為可靠的那些段落,

並把這三個文本壓縮成一部完整的書。 (24-28)

要想在這裡詳細描述具有史詩般宏大規模的《布魯特》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有選擇地講一些重要故事的梗概。萊亞門認為自己是在寫一部不列顛歷史,所以他首先介紹了不列顛民族的來歷,並將它與羅馬詩人維吉爾的史詩主人公埃涅阿斯聯繫起來。後者的兒子阿斯卡尼俄斯和孫子西爾維厄斯曾分別統治了他所創建的國家。西爾維厄斯有一個私生子叫做布魯特。在一次出獵中,父親帶著15歲的兒子來到森林裡。當他們發現一群公鹿時,父親迂迴包抄,想把鹿群趕往兒子的方向。布魯特搭滿弓,一箭射出去之後,不料正中父親的心口,使其當場斃命。布魯特因此被流放以後來到希臘,在那兒他找到了同族已淪為奴隸的特洛伊人。他很快就以自己鮮明的個性贏得了眾人的信任和忠誠,成為他們的領袖和自由的希望。不久,特洛伊人起義,跟前來討伐的希臘軍隊展開了游擊戰。布魯特設下計謀,大敗希臘軍隊,並活捉了國王本人。後者被迫將公主伊格娜根嫁給了布魯特,並同時分給他三分之一的國土。但布魯特拒絕接受這些國土,他決意帶公主和特洛伊人離開希臘。女神黛安娜託夢告訴他,在法國的西面有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叫做阿爾賓(Albion),並預言布魯特的後代將在那兒繁衍騰達。布魯特醒來後精神振奮,當即率船隊出發,在經歷了千辛萬苦後終於到達了阿爾賓,他以自己的名字將這個地方重新命名為“不列顛”(Brutain),而他手下的特洛伊人從此後也被稱作不列顛人(Brutons)。

當布魯特到達時,這塊土地稱作阿爾賓 ;

而布魯特決定它不該再沿用此名,

於是便想用自己的名字來為它命名:

他自己名為布魯特,該地方便叫做“布魯泰恩”;

而所有那些擁戴他為王的特洛伊人,

也因“布魯泰恩”這地名而被稱作“布魯頓人”。

這名稱至今猶存,在一些地方仍在使用。

布魯特給他的最佳勇士科林諾斯

賞賜了一塊土地,以後者的名字命名:

因其主人是科林諾斯,所以這地名為“科林尼” ,

後來隨著那兒居民所使用語言的變化,

人們稱這地方為“康沃爾”(這真有點荒唐)。

特洛伊人原來的語言後也改稱為“布魯頓語”,

但自從格蒙特到來以後,英吉利人改變了它,

格蒙特趕走了布立吞人,他的部下是撒克遜人;

還有來自阿爾邁恩一角,並以其命名的盎格魯人,

從盎格魯人又演變到英吉利人和“英格蘭” .

後來英吉利人征服了布立吞人,將其淪為奴隸,

後者從此再也沒能翻身,或具有發言權。 (975-993)

萊亞門想寫歷史這一事實也許正是造成作品中大部分缺點的原因。詩中羅列了眾多不知名的不列顛國王,以及重複描寫了各種入侵和打仗,就連生花妙筆也難避免由此造成的單調乏味。但詩人卻能以生動的細節描寫將很多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並且首次用英語成功地敘述了英國文學中一些最偉大的故事:如李爾王與考狄利婭、高布達克,以及亞瑟王的輝煌戰績及其圓桌騎士。

李爾王

李爾王的故事在《布魯特》中已經相當完整。李爾王的父親是創建巴斯城的布萊都德,他本人也創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萊斯特城(Leicester)。

布萊達德只有一個兒子:他名叫李爾。

在父王去世以後,他執掌了這塊著名的國土

整整一生,他的統治持續了六十個年頭。

他以卓著的技能建造了一個宏偉的城市,

並將該城市以自己的名字來進行命名:

它被稱做李爾之城(因為國王特別喜歡它),

用我們的語言它被稱做“萊斯特” ;

很久以前它曾是個非常雄偉壯觀的城市,

但後來由於發生了許多悲慘絕倫的故事,

所以城市也因為其居民的死亡而遭到毀滅。 (1450-1459)

他統治不列顛六十年之後,決定將國家分給三個女兒:高納里爾、里根和考狄利婭。兩位大女兒靠甜言蜜語贏得了父王的歡心,而小女兒的直言不諱使李爾王大怒,並因此失去了繼承權,後被法王娶走。高納里爾和里根分別嫁給了蘇格蘭王和康沃爾公爵。失去王位的李爾在分別受到兩位大女兒的虐待之後,不堪忍受,便帶著一位貼身僕人渡海來到法國。李爾獨自躲在野外,讓僕人先進宮去探考狄利婭的口風。後者得知真相以後深感震驚,她給了僕人一百鎊銀幣和一匹好馬,囑咐他先將李爾隱蔽起來,好生招待。等四十天以後再公開宣布李爾王渡海前來巡視法國領地,屆時她與法王將舉行盛大儀式來歡迎他。四十天后李爾帶著四十名武士來到王宮時,考狄利婭裝出自己剛聽說訊息的樣子。法王派人宣示全國,把自己隸屬於李爾王的王權之下。李爾在法國住到年底之後,想回不列顛。法王便借給他500艘軍艦的兵力,並讓考狄利婭陪伴他回國。李爾王召集了所有的朋友,一舉擊敗敵人,贏回了所有國土,並把它贈給了考狄利婭。他在不列顛住了三年以後,無疾而終。考狄利婭在不列顛統治了五年,這時法王在渡海來不列顛時不幸淹死。聽到這個訊息後,蘇格蘭王和康沃爾公爵密謀叛亂,並由他們的兒子摩根和庫尼達吉烏斯統率大軍捲土重來。考狄利婭落入叛軍之手,被迫自刎。但叛軍內部很快又起內訌,摩根戰敗被殺,庫尼達吉烏斯統治了不列顛35年。

高布達克

高布達克(Gorbodiagus)是英國首部悲劇的題材。高布達克本人是一位好國王,曾統治了不列顛五年。他的兩個兒子費魯斯(Fereus)和珀魯斯(Poreus)相互勾心鬥角。費魯斯在聽說珀魯斯要謀害他的訊息以後,便逃往法國尋求庇護,並在那兒借了一支大軍侵犯英國。珀魯斯引兵迎戰,費魯斯死於混戰。他們的母親尤登悲痛欲絕,立誓要為死去的兒子報仇。她派六位女子持刀在深夜刺死了珀魯斯, 而且親自割斷兒子的喉嚨,並殘忍地將他的手腳都割了下來。

隨後全國各地的人民都私下議論紛紛,

盛傳尤登王后如何殺死了自己親生的兒子,

以及在王國中已隨處可見的悲傷。

當時費魯斯已殞命,珀魯斯也已暴亡,

而母后則被剝奪了對王國的統治權。

因王族中無人可執掌統治王國的大權,

既無女流,又無男兒,只剩下傷心的尤登;

但憤怒的民眾會聚在一起,把她扔進了海里。

於是王國出現內亂,全國各地烽煙四起;

人民因燒殺劫掠而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搶劫蔚然成風,即使對方是自己的兄弟。

國家動盪不安,而對弱者則意味著災難;

到處都是飢餓和仇恨,以及最深重的傷害,

死於非命者難以計數,只有少數人得以倖存。 (2005-2018)

亞瑟王

萊阿門跟韋斯一樣,給了亞瑟王的故事以大量的篇幅。整個故事框架在其作品中已經相當完整, 王后圭納維爾、高文爵士和莫德雷等主要人物都已經出現。萊阿門的情節跟韋斯的原作大致相同,但又添加了許多新的細節描寫。尤其是作品中大多數奇異的傳奇因素都是萊阿門自己加上去的。在這些新增加的細節中已經有亞瑟王誕生時出現的精靈,圓桌的奇異特質,亞瑟王預示莫德雷特陰謀的夢幻,以及亞瑟王最終受致命傷,不得不前往阿瓦隆尋求治療時的那種魔力和神秘色彩:

亞瑟王受了致命傷,奄奄一息;

手下一名同族的年輕人來到他身旁,

他是康沃爾伯爵卡多爾的兒子,

名叫康斯坦丁,是國王的親隨。

亞瑟王躺在地上注視著他,

悲傷地說出了下面這段話:

“你好,康斯坦丁,卡多爾的兒子。

我把整個的王國託付給你,

你要畢生盡心盡力地保護不列顛人,

並保持我以前為他們制定的所有法律,

以及在厄塞統治時期的所有好法律。

我將要前往阿瓦隆去找美麗的仙女,

去找阿甘特這位最美麗的仙后,

她定會為我撫平我身上的每一個傷疤,

用她的靈丹仙藥治癒我的傷口。

此後我將會重新回到我的王國,

跟所有不列顛人共享我的餘年。”

就在他說話時,從海上乘風破浪

駛來了一艘小船,由海浪推動著它。

船上有兩個穿著盛裝的妙齡仙女,

她們馬上就把亞瑟王抬到了船上,

輕輕地放下,然後載著他飄然而去。 (14266-14287)

正是因為有了這如此動人的描寫,許多不列顛人至今仍相信亞瑟王還活著,在阿瓦隆跟仙女們住在一起,並翹首盼望著他能早日歸來。

亞瑟王的性格在作品中也經歷了一些變化。韋斯的描述較為模糊,亞瑟王像是一位諾曼國王和漂泊的騎士。在萊阿門筆下,他已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和鮮明人格的形象,而且他具備了許多他所拚死廝殺的那個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特徵。例如詩中對亞瑟王在決戰前整裝上陣的細節描寫就使人聯想到古英語史詩中貝奧武甫整裝待發的情景:

接著他披上了用銅絲編織而成的盔甲,

它顯示出一位精靈般鐵匠的高超手藝:

它被稱作威加,出自威塔吉之手。

他用鋼製脛甲護住了自己的雙腿;

在腰間他掛上寶刀卡利伯恩,

這是在阿瓦隆用魔術製作而成的。

他戴著高聳的頭盔,用好鋼鍛成,

上面還飾有許多鑲金的珠寶。

它原屬於顯貴的國王厄塞──

被稱作戈斯惠特,與眾截然不同。

他在肩頭扛上了一個珍貴的盾牌,

它在不列顛被稱作普里德溫,

盾牌上面有用赤金鏤刻的圖案,

那是一幅最珍貴的聖母肖像。

他手裡握著一支長矛,稱作羅恩。 (10543-10557)

《布魯特》的題材決定了詩中有許多鏖戰的場景,而萊阿門充分利用了這個機會。他運用鮮明的細節描寫來避免傳統作品中的單調乏味。韋斯原作中泛泛而談的戰鬥場面在萊阿門的詩中因一招一式的細緻刻劃而顯得有聲有色。後者的視覺想像和對戲劇性場面的敏感在這兒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在下面這個精彩的片斷中,亞瑟王想像自己的勁敵巴德爾夫正站在河邊的小山上,俯瞰其全軍覆沒的可怕情景:

此刻他站在小山上,遙望著亞芬河,

看到在河流中游弋著眾多鐵魚,

魚身上還繫著佩劍。它們游姿笨拙,

魚鱗閃爍,就像是鑲有黃金鎧甲的盾牌,

它們的魚脊飄浮在水面上,像是戰矛。 (10639-10643)

詩中的“鐵魚”這個意象,由於魚鱗與“鑲有黃金鎧甲的盾牌”,以及魚脊與戰矛之間內在和富有表現力的類比而顯得格外醒目。它以熟悉的傳統意象和特有的表現手法,分別與古英語詩歌《出埃及記》的水中閃光盾牌和彌爾頓《失樂園》卷首墮落天使們“飄浮的屍體”遙相呼應,在兩者之間架起了橋樑。

《布魯特》評價

《布魯特》無疑是中古英語詩歌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就其精神、辭彙和音律來說,它是古英語頭韻體詩歌的延續。但萊阿門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當時法語浪漫傳奇的影響。他筆下的傳奇人物形象儘管跟尚武粗獷的日耳曼英雄有直接關聯,但已經顯示出法國優雅騎士文學的影響。雖然該詩的長度令人沮喪,而且作品中的精彩部分在整個作品中分布很不均勻。可是在這些段落中富有詩意的想像使得《布魯特》還是成為了中古英語詩歌中一部不朽的經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