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菔葉千里光

萊菔葉千里光

萊菔葉千里光(學名:Senecio raphaniifolius)是菊科千里光屬的植物。分布於印度、緬甸、不丹、尼泊爾以及中國大陸的西藏等地,生長於海拔2,700米至4,400米的地區,多生在草甸、草坡、山地林下及河岸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簡介

種中文名:萊菔葉千里光
種拉丁名:Senecio raphanifolius Wall. ex DC.
種別名 :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屬中文名:千里光屬
屬拉丁名:Senecio
..............更多圖片:
國內分布:產西藏(亞東、拉薩、工布江達、錯那、察隅、林芝、波密、魯郎等)。生於山地林下、草甸、草坡及河岸邊,海拔2700—4400米。
國外分布:尼泊爾、印度東北部、不丹和緬甸北部。模式采自尼泊爾。
海 拔:2700-4400
命名來源:[Prodr. 6: 366. 1838]
中國植物志:77(1):283
系中文名:菊葉系
系拉丁名:Set.Erucifolii(Rouy)Schischk
組中文名:番紅菊組
組拉丁名:Sect.Crociseris(Reichenb.)Hall
亞族中文名:千里光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SENECIONINAE Dumort.
族中文名:千里光族
族拉丁名:SENECIONEAE CaSS.
亞科中文名:管狀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CARDUOIDEAE KITAM.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多年生具莖葉草本,狀莖粗,徑10—15毫米。莖單生或有時2—3,直立,高60—150厘米,不分枝或具花序枝,被疏蛛絲狀毛,或後變無毛。基生葉在花期有時生存,但通常枯萎或脫落。基生葉和最下部莖葉全形倒披針形,長15—30厘米,寬2—5厘米,大頭羽狀淺裂,頂生裂片大,長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具缺刻狀齒或細裂,側裂片較小,6—8對,長圓狀,具缺刻狀齒,向葉基部縮小,紙質,上面無毛,下面被疏蛛絲狀毛或無毛;葉柄長5—8厘米,基部擴大;中部莖葉無柄,全形長圓形,長10—15厘米,寬2.5--4厘米,羽狀淺裂或近羽狀深裂,頂生裂片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略不明顯,側生裂片5—8對,開展或稍斜升,具尖齒或撕狀細裂,基部具耳;葉耳有齒或撕裂,半抱莖;上部葉漸小,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具羽狀齒或細裂。頭狀花序有舌狀花,多數,排列成頂生傘房花序或復傘房花序;花序梗稍粗,長1—3厘米,初時有疏蛛絲狀毛,黃褐短柔毛,後多少變無毛,通常有2—3線形小苞片。總苞寬鍾狀或半球形,長5—7毫米,寬4—10毫米,具外層苞片;苞片8—10,線狀鑽形,長約3毫米;總苞片12—16,長圓形,寬1.5—2毫米,漸尖,上端黑褐色,具柔毛,草質,具狹乾膜質邊緣,下部被黃褐色短柔毛,或多或少變無毛。舌狀花12—16,管部長3毫米;舌片黃色,長圓形,長約8毫米,寬2—3毫米,頂端鈍,具3細齒,具4脈;管狀花多數;花冠黃色,長5毫米,管部長2毫米,檐部漏斗狀;裂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毫米,尖,上端有乳頭狀毛;花葯長2毫米,基部有鈍耳,附片卵狀披針形;花葯頸部較長,向基部明顯膨大;花柱分枝長0.8毫米,頂端截形,有乳頭狀毛。瘦果圓柱形,長3毫米,無毛;冠毛長約4.5毫米;淡紅色,管狀花有冠毛,舌狀花的冠毛少數,迅速脫落或缺。花期7—9月。

產地分布

:產西藏(亞東、拉薩、工布江達、錯那、察隅、林芝、波密、魯郎等)。生於山地林下、草甸、草坡及河岸邊,海拔2700—4400米。尼泊爾、印度東北部、不丹和緬甸北部。模式采自尼泊爾。

參考文獻

:Senecio raphanifolius Wall.Ex DC·,Prodr.6:366, 1838;C.Jeffrey et Y. L. CheninKew Bull.39(2):408.1984;橫斷山區維管植物下冊:2101.1994.—— $eneciodiversifolius Wall.Ex DC.Prodr.6:366.1838,Bom.Illegit·,non Dum. 1827;C.B.Clarke,Comp. Ind. 191. 1876;Hook.F.F1.Brit.Ind.3:340. 1881;Kitam.etGouldinHara,Enumer.Flower,P1.Nepal 3:42。1982;西藏植物 志4:815.圖360:1--5.198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