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村

華東村

位於廣東省普寧市大壩鎮,人口8928人,屬半丘陵地區,自然資源優越,民風淳樸,交通條件落後,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主要以種植糧食、蔬菜為主。另有廣東、山東等地有同名村莊。

基本信息

1、浙江省上虞市瀝海鎮華東村

華東村是紹興市新農村建設20強示範村之一,位於上虞市瀝海鎮東部,南通風景秀麗的曹娥江,北沿百紅公路緊靠杭州灣上虞新區。行政村規劃調整中,由原燎原、邵家、蔣家三個建築特色村強強聯合、優勢共補合併而成。全村總人口3303人,地域面積2.88平方公里,可耕土地2480畝,北沿百紅公路,南通風景秀麗的曹娥江,縱橫道路成網,交通十分便捷,社會環境良好,服務功能超前,既是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型區域,又是投資創業者的風水寶地。全村有60%以上的勞動力從事建築業,依託建築能人多,信息靈,資金足的優勢,在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調整生產結構的同時,著力最佳化工業發展環境,引進和創辦以廣電源為主體的各類工業企業18家,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加村民就業,促進共同致富,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年工業總產值超億元,村集體資產超千萬元,2006年農民人均收入10000餘元,在抓經濟建設的同時,圍繞創建省級文明村的目標,結合本地實際,提出“班子建設好、經濟建設好、事業發展好、社會風尚好、環境衛生好、為民服務好”的細化目標,加強組織領導,突出創建主體,務實創建基礎,紮實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幾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村乾群的共同努力下,該村已先後多次獲得了上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紹興市“五好”基層先進黨組織,創建成紹興市級文明村、衛生村、生態村、綠色生態村、文化特色村、科普示範村,民主法治村、全面小康示範村、浙江省級衛生村、綠化示範村,並獲得了浙江省全面小康示範村的榮譽稱號。

2、廣東省普寧市大壩鎮華東村

華東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北12.4公里處,大壩鎮西部,毗鄰揭西縣棉湖鎮,人口8928人,屬半丘陵地區,自然資源優越,民風淳樸,交通條件落後,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主要以種植糧食、蔬菜為主,屬純農村莊。村現有兩委幹部9人,黨員數108人。

村道村道

三百年前,韋、陳、林、許、高、游等姓在此創村,後他姓遷走,現居韋、陳二姓。村名下洞,後美稱華洞,1986年改為今名華東。村有總人口0.9萬,聚落呈混合狀分布。引榕乾渠流過村境,有耕地2440畝,盛產楊桃、竹筍。下洞筍暢銷粵東地區。有僑辦國小和公立中學各一所。是革命老區,大棉公路從村北側經過。[1]潮汕韋姓發祥地之一----普寧大壩華東村

彭祖苗裔韓信之後

韋姓來源:(1)出自彭祖之後。夏朝少康封大彭氏的子孫元哲於豕韋(今河南滑縣東南)為諸侯,豕韋又稱韋國,夏末被商所滅,韋國君的後代以國為氏。(2)避難改姓。西漢初年,韓信被呂后殺害,丞相蕭何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兒子送往南粵藏身,為避難,以“韓”字半邊“韋”為氏,是廣西和廣東西部韋姓的來源。其望族聚居京兆郡(今西安)。當代列全國第122位大姓,占全國人口0.11%,約145萬人。分布較廣,廣西、河南最多,兩省區占全國韋姓人口67%。韋承事大壩創業歷史上韋姓名人很多,最著名的有韋孟,漢代彭城人,號稱鄒魯大儒。其玄孫韋賢,篤志好學,官至丞相,封扶陽侯。韋賢的兒子韋玄成,受其影響,從小熟讀經書,有高節。他死後,韋玄成讓爵位給患病的兄長而備受讚譽。玄成後來也做丞相併封侯。所以鄒魯有句諺語:“遺子黃金滿贏,不如教子一經”。其後人以“一經教子,五世儒名”為堂聯。

彭祖苗裔在漢代京兆郡(今西安)發祥之後,逐步向山東、山西、河南、江西、福建等地播衍。明朝朱元璋雖統一天下,但戰亂仍然不斷。原居福建莆田的韋承事,於明初從莆田遷徙入潮,在潮陽縣大壩華東村(今普寧)開創基業。現該村1萬多人全姓韋,是潮汕韋氏發祥地之一。裔孫分創赤崗埔下、杏芝圍、南溪赤窖、洪陽、流沙等地。 潮汕人口三萬六千

潮汕韋姓人口約3.61萬人。其中汕頭金平、龍湖、濠江區約700人;潮陽棉城70多人;澄海上華等鎮220多人;潮州湘橋區400多人;潮安4000多人,分布鳳凰、浮洋、鳳塘等鎮;饒平黃岡80多人;揭陽市區150多人;揭東120多人;揭西棉湖等鎮360多人;普寧約3萬人,聚居大壩、赤崗、南溪、洪陽、流沙等鎮。

3、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華東村

華東村位於徐莊鎮東北部,東部與平邑縣接壤,西部與水泉鎮接壤。全村有5個自然村組成,總戶數346戶,總人口1228人,人均耕地面積0.76畝,主要盛產板栗,花椒,核桃,柿子等農品。

村有一處大型紅頁岩磚廠一處。該村被列為市級沼氣建設重點村,現已開工挖池4個,有12個新池正常產氣。

4、廣東省潮安縣彩塘鎮華東村

別稱塘東。在廣東潮安縣城庵埠北3.2千米,彩塘鎮政府駐地東南2.5千米。屑彩塘鎮。人口1214人。宋末元初,沈氏從福建遷此定居。因村在彩塘之東,故稱塘東。後稱華東。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築為貝灰磚木結構平房。有耕地385畝,農業主種水稻。有村辦企業3家,個體企業4家。主要為傳統貝灰窯、塑膠製品、不鏽鋼製品。有國小、幼稚園各1所。村東有“急公好義”坊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村道通潮汕公路。

5、浙江省嘉善縣丁柵鎮華東村

華東村位於丁柵村東部,丁柵集鎮與俞匯集鎮的中間,東與俞北村,南與中聯村,西與丁柵村,北與沉香村相交。

全村區域面積2085畝,現有3個自然村2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140人總戶數314戶。申嘉湖高速連線線、湖申乙線貫穿該村,水陸交通便捷。沿線將成為丁柵鎮三期工業功能開發區,給該村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

近年來該村工業經濟初具規模,目前已有企業24家,產品主要有:水泥製品、化工、電鍍,2006年工業總產值1.1億元。

農業生產以發展穩定糧食生產為主。積極發展水產養殖業和養豬業,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效益農業增收明顯。標準圩區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改善了農業生產的條件確保旱澇保收,全村機耕灌溉率100%。2006年農業總產值2081萬元,人均純收入9095元。

社會福利、公益事業健康發展,人民生活質量日益提高。全村五保戶全部得到供養,困難戶得到全面扶持,殘疾人基本得到保障。“雙整治”“村莊整治”使環境衛生得到根本改觀,村容村貌整潔,全村2006年自來水飲水率100%、改廁率86%。新型合作醫療投保率95.2%,2000年通過縣級衛生村驗收,被縣府命名為文明村。

社會治安穩定,社會風氣良好,遵紀守法、敬老愛幼形成社會美德。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有線電視、電話普及達標。目前擁有燈光球場一處、村籃球隊一支、活動室一處,黨員電化教育、遠程教育,文化示範戶配備有線電視、VCD和各類科普、科技農業實用手冊、法律法規等書籍500餘冊,給村民提供了健身和學習的地方。

6、廣西北流市石窩鎮-華東村

華東村座落於華東圩,是1986年從東華村分出來的行政村,是石窩鎮的南大門,石窩至華東公路橫貫村中心,南面與廣東化州文樓鎮交界,交通十分便利。2009年成立村治安巡邏隊,社會治安狀況良好實現了村的平安穩定。全村轄6個村民小組共365戶,1648人。有耕地面積465畝,勞務輸出、種蔬菜、養殖是該村農民收入的三大主要來源。華東村有6個生產組,365戶,1648人。有耕地面積475畝,其中水田465畝,山地面積3150畝。全村經濟作物150畝,荔枝650畝,龍眼50畝。全村有黨員44人,全村建設沼氣池15座。

7、福建省黃石鎮華東村

荔城區黃石鎮華東村,古稱“東花”或“東華”,亦曰“天華”,位於木蘭溪入海口南岸,為莆田南洋平原著名的魚米之鄉。境內綠野連綿、碧流環繞,水泥村道及機耕道遍布村舍阡陌之間,水陸交通極為便利。土地膏腴,人文薈萃,闔村人丁興旺,和睦相處,傳統文化積澱蘊厚,民間藝術異彩紛呈。宗教信仰以佛、儒、道為主,村中宮、祠、堂、庵、院林立,神佛和諧,共生共榮,完美地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該村自古就以濃厚的“歲時節令”民俗文化而遐邇聞名。●古風如畫元宵節東華境由華東、華中、華堤三村組成,人口約萬餘人,華東村約占一半人數。以種植水稻、蔬菜為主,尤以盛產“無沙大米”及黑豬仔聞名全省。村人亦農亦商,注重教育科第文化,明時就有陳其仁叔侄同為進士之佳話而譽飲興化,為古連江里(黃石鎮)一重要顯村。元宵節當日,家家遍插三角紅旗,男女多著紅色喜慶服飾,各戶呼朋邀友前來共慶。“福首”人家搭棚設案,掛紅燈、建彩門、擺宴桌、備祭祀物品,同族的宗親及親戚都會挑著裝有肉、面、蛋等賀品的“一擔盤”前來賀喜。福首次日中午要設宴招待各路來賓。是日午時,村中心供奉社公社媽及媽祖等神祗的磐石宮三聲炮響,揭開元宵慶典的序幕。炮響之後,全村6個福首須匯集至磐石宮中敬神,方可巡遊。行進途中,福首身著禮服,頭戴插著旗花的禮帽,上空撐著威儀的涼傘,手捧香爐,一臉虔誠。隨行族親拈香放炮,喜氣洋洋。各福首暗著較勁,均於路途之中以炮多炮響為榮,稱為“斗炮”。祈盼轟轟烈烈的炮聲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福氣喜氣和財運。當天,在磐石宮燃“頭枝香”、給媽祖“掛脰”、僮身“上堂”等儀式均為元霄節重頭戲,其中,“僮身”的表演更有著濃郁的民俗特色。中午十二點,身著白衣白褲的僮身頭戴彩冠,腮扎旗花,在周圍執事不停的搖鈴敲鑼聲、經文朗誦聲中“叩堂”。“叩堂”後(神靈附體),僮身右手持劍,左手指按劍鞘,表情、姿勢異於常人,在隨僮護衛下,挺立在由刀劍組成的刀轎上,隨神駕在村內行攤布福。途中,須在經過的宮廟前進行“跑火”表演。表演時,大埕上一堆堆擺成八卦陣圖的乾草烈火熊熊,僮身手持佩劍腳踏火苗往返跳躍,全無懼色,以示勇猛和驅邪,祈福合村鄉親日子紅紅火火。這種儺舞表演,它源於上古氏族社會對火的圖騰信仰,經歷代民間藝人沿承,不斷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舞蹈表演形式,是莆田民間舞蹈中一支稀有的奇葩。傍晚時分,繞村行道完畢,隨行人丁每人分發福餅一雙,以示吉祥。入夜,執事恭抬各路神祗前往福首人家布福施祥。午夜剛過,磐石宮頭聲炮響,全村男女老幼皆起床沐浴淨身,佇立家門口,等候僮身“跑香火”表演,並手持清香與福首人家交換香火,謂之“換香火”,以圖吉利。佛曉時分,僮身在“楊橋頭”明代進士陳其仁的古府第退堂。等待夜晚大戲演畢,僮身在戲台上進行“吃花”表演。農曆二月初三下午,東花境要舉行三村總元宵,俗稱“出遊”。各宮中諸神均要抬出郊遊,人神同樂。隨駕隊伍由大旗、儀仗隊、“八班”皂隸舞、馬隊、裝架、文藝表演、掃街及隨香民眾組成,蜿蜒數里。沿途信眾跪拜,香案、鞭炮、篝火迎接,熱鬧非凡。元霄後進行的總元霄“出遊”慶典,這種獨具特色的古老民俗活動,全國只有莆田獨有。●“閏五”搭橋亭端午龍舟賽“笏石燈、黃石架、不如東花搭水架;黃石架、笏石燈,難比東花搭橋亭”,這是莆田民間一句流傳數百年的俗語,形容每逢十數年一遇的“閏五”東華所搭水架、橋亭的瑰麗盛況。每逢“閏五月”,東花境都要搭起橋亭,敬神明、求平安、祈豐年,搭橋亭已成為莆田鄉村歡慶閏五最具特色的大型民俗活動。而東花境閏五的慶典尤以華東村的橋亭和水架最具典範。閏五期間(初一至初十),臥伏在泮江之上的百多米長的金雞橋流光溢彩、美侖美奐。河畔華燈璀璨,倒映水中,村道旁矗立的亭閣金碧輝煌。十幾台莆仙戲分布在各個景點演出,幾十支舞龍戲獅、曲藝、十番八樂等表演隊穿梭其間。觀者人頭攢動,數不勝數,早已超出“萬人空巷”這一意境。閏五橋亭是華東先賢智慧的體觀,也是莆田獨有的民俗文化遺產。有道是:東花搭橋亭,掛累一莆田。與“鬧元宵”、“過閏五”一樣聞名於外的端午節劃龍船也是華東村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華車村龍舟活動來歷不凡。據史載和傳說,華東村河流深不可測,寬闊的泮江是神龍每次顯靈之地,因之划龍舟活動愈加熱鬧。村中共有四艘龍舟,名曰:全泮、黑泮、白泮、紅泮,賽會時間長達三個月,為閩地及南中國之最,此一傳統傳至今日。千百年來,划龍舟一直是華東村最大的民眾體育盛會,素有“寧願荒廢一年田,不願輸掉一年船”之說。1980年代至今,華東龍舟隊多次參加省、市、縣舉辦的划龍舟比賽,均折桂冠。1987年端午節,參賽的四艘龍舟一舉括了莆田市“豐收杯”前四名。此事轟動莆仙、譽飲八閩。●獨特的歷史淵源唐宋之際,華東村屬“壺公洋”地域,木蘭陂建成後,隸屬南洋平原。早在唐初,華東先民便在此圍墾種地,養鵝牧牛。如今由鹽墾地改良而成的肥沃土地,盛產稻穀、麥菽,萬畝糧田素有“興化糧倉”之美稱。河流彎曲擺盪,兩岸沃野平疇,獨成一灣風景。村中的市級文物東鎮祠與明代的華江書院、磐石宮及臥伏在泮江的清代大型水利工程——金雞橋“石鑿水閘”見證了悠悠歲月。華東村的元宵慶典及農曆二月初三總元霄的“東花”出遊,這一古老的習俗與東花才女江采苹有著密切的淵源。唐時,東花女子江采苹,沐華江惠風,依泮水成長,一生波瀾壯闊,終成巾幗楷模,世稱“梅妃”,名標史冊,流芳百世。明何喬遠《閩書》“東華溪”條載,“唐有梅妃者,是里人也”。並加按“東華有大溝,南洋諸水匯流,潭深莫測”。乾隆二十三年(1758)刊本《莆田縣誌》卷二“古蹟”載“江梅妃故宅,在東花”。而江氏一脈,宋代木蘭陂成,自東花(天華)遷居港東,繁衍出才子佳人輩出今日之江東村,因而,世有“江東、東花吃米無沙”之俚語,從中既可窺見南國魚米之鄉的風貌,又可佐證兩村歷史文化之淵源。唐明皇時,宮中傳出江采苹被封為“梅妃”的喜訊,村人聞之興高采烈。時值正月十五元宵剛過,村中耆老便聚集在天華寺“卜杯”請示神靈,擇吉日在東花全境進行一次盛大慶典,慶賀江采苹被封為“梅妃”。後經菩薩“筶杯”恩準,定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三為東花出遊的吉日,此一習俗沿襲至今,並隨著歷史的演變發展,出遊的文化內涵愈加豐富,影響日盛。因之,莆仙地區自古就有“東花出遊、楓亭游燈”之說,讚譽東華出遊的壯觀場面。華東村划龍舟活動來歷不凡,頗有傳奇。據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的《莆輿紀勝》卷七載:明隆慶五年(1571)七月二十日當午大雨,有雙龍從東角(甲)外海涌至大孤嶼前,其一飛升,另一涌至大孤小孤之間的華江潭中,所歷禾樹、草藻皆無損。自古道:九五(皇帝)在天是飛龍,九二在田是見龍。百姓見之,都說這是唐玄宗送江梅妃歸故鄉,東花江潭是“神龍窟穴也”。此後,何喬遠的《閩書》也記載此事,傳播得以擴大。“神龍”顯靈,東花民眾叩首焚香,祈龍護鄉,原本單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龍舟競渡活動,增添了鄉親們對梅妃的思念之情,端午龍舟活動愈加熱鬧。乾隆十六年(1571),神龍再次在華東村中心磐石宮前深潭顯靈,此瑞兆華東村專有,傳播影響廣大。至今,無論莆仙哪個村莊“請船”都要邀請華東村龍舟參賽,否則,比賽水平和氣氛遜色不少。東花閏五搭橋亭可上溯明代嘉靖年間。明嘉靖四十一年底,為害莆田多年的倭寇被民族英雄戚繼光徹底消滅。當時,許多被倭寇殺死的民眾屍體草草埋葬,僅連江里(黃石鎮)就有埋葬殉難民眾的公墓“九十九墩”,自東花或清埔往黃石鎮中心途中,道路兩旁墳冢累累,觸目驚心。翌年,瘟疫流行。時東花鄉賢及有識之士商定在全境舉行盛大慶典,以借前來遊覽參觀的達官貴人及那些夾雜在遊客之中尚未出仕的文曲星的浩然正氣,蕩滌沖刷倭害晦氣,去邪魔、納吉祥。遂有裝水架、搭橋亭、建亭閣、掛十里燈籠之盛舉,以一村之力操辦最大的慶典感恩戚家軍拯民於水火之赫赫功績,並祭祀東花抗倭英雄陳聖、巾幗英烈“鋤頭爿”等殉難民眾。同時舉行規模盛大的龍舟競渡活動,紀念屈大夫愛國情懷及東花才女江采苹忠貞節氣,祈求太平盛世。所以東華全境每逢“閏五月”都要舉行盛大的閏五慶典,此一全國獨有的民俗活動傳之至今,得以發揚光大,現在申報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