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大學

華東大學

華東大學(East China University)地處上海,現有閔行校區和中山北路校區,校園占地總面積3100餘畝,分別坐落在上海市閔行區和普陀區,校園環境幽美,素有“花園學府”之美譽。在1950年5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以後,學科調整為政治、文學、史地、藝術、俄文五個系,轉入正規化的業務學習,同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將華東大學併入山東大學;同月,華東大學教育學院與山東省行政幹校合併組建為山東師範學院(今山東師範大學),原華東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田佩之、華東大學教務長余修分別擔任第一、二任院長。1951年3月15日正式併入山大,至此華東大學完成了自己光榮的歷史使命。

基本信息

創辦過程

1945年8月

山東抗日人民政府在解放區首府臨沂,創辦了山東大學(為了區別國立山東大學,稱臨沂山東大學),由李澄之、田佩之任正、副校長。
華東大學華東大學

1946年初,華中建設大學校長彭康,率領該校師生400餘人北上,併入臨沂山東大學。

1948年春

華東人民解放軍山東兵團在膠濟前線發動了強大的春季攻勢,從三月十一日至二十四日,共殲蔣匪三萬八千人,解放膠濟西段淄川博山張店、周村、萊蕪、蒙陰等十四個城鎮,勝利結束了春季攻勢第一個戰役以後,就揮戈東指,從四月二日開始,進行春季攻勢的第二個戰役,經一個月英勇奮戰,解放了日寇、蔣匪統治十餘年的戰略重地濰縣。

1948年夏

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以原臨沂山東大學渤海地區的部分留守人員為基礎,並集中原來的一些教師,會同華中建設大學的部分幹部教師,在濰縣組建成立華東大學,韋愨任校長,張勃川李宇超任副校長。
學校自1948年5月開始籌建,6月開始招生,同年9月4日開學。首批共錄取學生500餘人。根據學生的文化程度,學校最初設有政治經濟、文學藝術、教育三個臨時研究班和兩個預科部,校址設在城東樂道院原教會學校。該教會學校是美國人狄樂播夫婦1883年創辦的,距今已有120多年歷史,有著較現代化的辦學環境和辦學條件,校址在今濰坊市奎文區。
同年9月濟南解放,華東大學自濰坊遷往濟南並進行了第二次招生,學校擴大為文學、社會科學、教育三個學院和一個研究部。12月,部分學生根據需要提前結業,被分配到黨政機關或隨軍南下。

1949年初

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了淮海平津兩大戰役的勝利,並積極準備渡江作戰,新區的工作急需大批幹部,中共中央華東局和山東分局決定從華東大學抽調幹部、學員組成工作隊南下。2月,1500多人的工作隊組成南下。此後不久,又有數百名幹部、學生南下參加了革命工作。1949年5月,韋愨調任上海市副市長,華東大學校長由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宣傳部部長彭康兼任。
華東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新中國以後

華東大學在為祖國的革命和建設輸送幹部的同時,也面臨著向正規化大學過渡的任務。1949年11月,華東大學的教育學院劃出去,後成為山東師範學院(今山東師範大學)。其附屬中學交濟南市管理,改為實驗中學。
從建校到合校近三年的時間裡,華東大學堅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培養學生,先後為國家輸送了4000多名思想覺悟高、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革命幹部,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和祖國的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首任校長

華東大學的校長韋愨(1896--1976)是著名現代教育家。廣東中山人。同盟會成員,辛亥革命後參加反袁鬥爭。1914年後留英、美。1920年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翌年回國,任廣州嶺南大學教職,後出任廣東護法軍政府外交部秘書兼孫中山秘書,代表中國出席太平洋教育會議,並在會上發言。1925年,廣東國民政府成立,任外交部秘書兼國際司司長。1928年任上海特別市教育局局長。主張用科學的方法辦教育,建立視導制,實行學校健康計畫,創辦各種社會教育事業,提倡“行驗教學方法”,即以行動為學習方法,學習為行動的試驗。鏇任中央大學教育學院院長、上海青年會幹事兼青年會中學校長,在青年會中推行“行驗法”,改革課程設定,增添職業訓練,使該校成為當時上海最完備的中學。1930年後,相繼任復旦大學、光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後,接辦《譯報》,創辦《上海周報》。1942年赴蘇北皖南解放區,創辦江淮大學,任校長。1948年,創辦華東大學,任校長。上海解放後,任上海市副市長。共和國成立後任教育部副部長。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著作有《韋愨言論集》和與羅廷光合譯的譯著《比較教育》。

學科分類

華東大學華東大學
學校目前設定有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外語學院、商學院、金融統計學院、東方房地產學院、對外漢語學院、傳播學院、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理工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軟體學院、職業技術學院 19 個全日制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 和網路教育學院 2 個管理型學院,河口海岸科學研究院、國際關係和地區發展 研究院和新藥創製先進技術研究院 3 個高等研究院,含 45 系, 61 個本科專業。其中,教育科學學院是中國大學中建置最早也是目前最大的研究型學院,軟體學院是全國師範大學中唯一一所示範性軟體學院,對外漢語學院是國家 8 個對外漢語教學基地之一;中文、歷史、數學、地理、心理 5 個專業是國家文理科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師資力量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4,0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800餘人,教授及其他高級職稱教師1,000餘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2人(含雙聘院士6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9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講座教授7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9人,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講座教授51人,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96人。全校有各類學生49,000餘名,其中全日制在校學生25,000餘名,包括全日制本專科生13,000餘名,全日制研究生7,700餘名(含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外國留學生2,700餘名。

各類人才

華東大學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為共和國的建設吸收和培養了大批人才,這些人才絕大部分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棟樑之才。例如,著名金石學家陳介祺的第五代嫡傳後裔,陳秉忱的二子陳斐章1948年在華東大學上學,該校由濰坊樂道院遷往濟南,陳斐章被調到新華社分社乾記者,參加渡江戰役後到重慶,被分配到西南人民廣播電台乾記者,後調入人事科和辦公室工作,他曾在《人民日報》創刊號上發表過採訪記實《紅旗營》。1954年調到北京國家建設委員會,1957年調到國家計委辦公廳做秘書工作。“文革”後,陳斐章調到中共中央書記處政策研究室任經濟組組長左翼作家聯盟黨團書記張眺的侄子張以謙,同期在華東大學上學,後來隨軍南下,成為華東師範大學附中的高級教師。文革後,他為張眺被錯殺一案奔走多年,取得大量人證物證,使張眺最終得以平反。其著作有《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隱蔽戰線》。

華東大學華東大學

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的丁偉志,也是1948年入華東大學學習。1948年11月,隨校自濰坊遷濟南,並接受組織安排,在華東大學工作。此間,先後擔任過班幹事、註冊科幹事、教育科幹事,主要是做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1949年2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冬,隨校遷青島。華東大學與山東大學合併後,歷任山東大學教育科助理、教育處秘書。1980年起,先後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副總編輯、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務委員。1985年7月,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1988年3月,被任命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組成員。專業職務:1980年評定為編審,1990年改定為研究員。1995年底離休後,又先後任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副會長,中國老教授協會副會長。
當時17歲的丁翔起,1948年7月間與同學於超季玉芬一同由青島跑到解放後的濰坊特別市。同年9月,考入華東大學。畢業後,先後在華東大學文工團、華東局宣傳部文工團、華東人民藝術劇院、華東文化局等單位工作。1981年1月丁翔起任新華社辦公廳主任;1984年後任新華社副秘書長、秘書長;1986年3月任新華社副社長、黨組成員。

相關評價

通過以上作者了解的幾個實例,足以說明華東大學在建國前後的短短几年間,為共和國的崛起吸納和培育了大量優秀人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上海大學一覽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