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簡稱信息學院)成立於2000年5月,由以前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電子工程系、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系組建而成。目前,信息學院有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套用物理學(拔尖人才試點班)等六個個本科專業;有物理電子學、電工理論與新技術、信號與信息處理、光學四個碩士學位授予點;有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與通信二個工程碩士專業。在校全日制本科生達3000多名,研究生近200名。 信息學院現有教職工150多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32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有15人,在職攻博10人,具有碩士學位的42人。

基本信息

組織機構

學 院 行 政

院 長:王加賢

副院長:蔡燦輝 鄭力新 蒲繼雄

辦公室主任:張燕萍

電氣工程系系主任:方瑞明

電氣工程系系副主任:盧小芬

控制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金福江

電子工程系系主任:凌朝東

通信工程系系主任:馮桂

光電技術系系主任:莊其仁

電工電子教學部主任:林其偉

大學物理教學部主任:舒建華

實驗室秘書:劉一平

學 院 黨 總 支

總支書記:鄭黎鴒

委 員: 王加賢 鄭力新 林其偉 莊其仁

總支秘書: 陳巧貞

學 院 團 委

團委書記: 黃 寧

學 術 委 員 會

主 任:王加賢

委 員:鄭黎鴒 蔡燦輝 鄭力新 蒲繼雄 莊其仁 馮 桂

凌朝東 金福江 方瑞明 盧小芬 林其偉 舒建華

教學工作指導委員會

主 任:鄭力新

委 員:王加賢 鄭黎鴒 莊其仁 馮 桂 凌朝東

金福江 方瑞明 盧小芬 林其偉 舒建華

秘 書:翟雲

學 院 工 會

主 席:戴在平

副主席:張燕萍

委 員:吳志軍 張家冰 王佳斌 翟雲 孫小芳 劉一平

女工部主任:劉一平

女工委員: 孫小芳 詹瑜坤 戴茵茵

辦學條件

學院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師資隊伍建設為保障,深化教學改革,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專業建設、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實驗室建設等方面不斷取得進步,獲得多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和多門省級優秀課程;電工電子實驗中心被評為福建省首批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專用積體電路系統實驗室被評為廈門市重點實驗室。學院實驗室面積近10000平方米,用於本科教學的儀器設備價值3000多萬元。近年來,學院與廈門、泉州10多家企業聯合建立產學研基地,在廈門軟體園建立嵌入式技術實驗室,試行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研究生和本科生提供實踐平台。

重點學科

信息學院物理電子學是福建省重點學科和國務院僑辦重點學科。學院歷年來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2000年以來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8項,省部級科研項目5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600多篇,其中被SCI 、EI收錄120篇,被引用300多篇次;出版專著、教材10部;取得專利12項。信息學院的各個學科在長期發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色,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光傳輸與非線性光學、雷射與光電子技術、半導體光電子材料與器件、圖像編碼與傳輸、圖像圖形處理與模式識別、信號檢測與智慧型控制、系統建模與最佳化、電子電路系統及設計自動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國內有一定的知名度。

學院領導

院長

王加賢,職稱教授,負責學院人才引進,學科建設,實驗室建設。

學院黨總支書記

鄭黎鴒,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黨總支書記,負責學院教師考核、學生工作,黨團建設工作。

副院長

蔡燦輝,教授,負責學院科研工作。

副院長

鄭力新,教授,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負責學院本科教學工作。

副院長

蒲繼雄,教授,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負責學院研究生工作 。

科研成果

“十一五”期間,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9項,聯合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1項;承擔福建省科技重點項目10項,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多項;承擔廈門、泉州市政府科技項目20多項,橫向科技項目30多項。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3項;發表學術論文700多篇,被SCI、EI、ISTP收錄300多篇;獲授權專利18件。與福建先創電子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合作共建福建移動通信產業聯盟,參與組建福建積體電路產業產學研戰略聯盟等。為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 2007年11月承辦信號與智慧型系統國際會議,2008年11月承辦全國光學學術年會,2009年承辦全國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年會。 在對外學術交流方面,先後派出教師赴美、德、日等國開展合作研究。與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邁阿密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日本新瀉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建立了聯合培養研究生或合作研究的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