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達磨

提達摩,中國禪宗初祖。南天竺婆羅門人,原名菩提多羅,是南天竺香玉王的第三子,禪宗二十七至祖般若多羅到該國傳法,菩提多羅從他學法,很得般若多羅的賞識,就給他改名為達摩,意譯為道法,是達摩已通達到法的意思。梁武帝普通年到達廣州,梁武帝聞其名,迎入金陵,但觀念不相契合,達摩悄然北上。途經北江,沒有渡江的工具,遂將一束葦草置於江面,踏躡而渡。《幼學瓊林˙卷四˙釋道鬼神類》:「達摩一葦渡江,欒巴噀酒滅火。」後至北魏,所到之處,以禪法教人。游嵩山少林寺,在那兒獨自修習禪定,時人稱為壁觀婆羅門。以二入四行為思想內容。當時有位神光僧人博覽群書,慕達摩之名,自斷手臂求法。達摩尊者被他的精誠所感動,逐傳法於他,並幫他改名慧可。經九年,達摩尊者欲歸天竺,臨走時,傳慧可禪宗之要義,受《楞迦經》四卷。過不多久,達摩入寂(歸天)。葬於熊耳山上林寺。三年後,有人在蔥嶺遇見達摩手拿著一隻靴子,向西方而行。達摩的事跡,隨著禪宗的發展,漸趨神異,並成為中國畫家所愛的畫題。在通俗俠義小說中,菩提達摩也成了少林武功的創始者。

概況

梵名Bodhidharma。意譯作道法。又稱菩提達摩、菩提達磨多羅、達磨多羅、菩提多羅。通稱達磨。為我國禪宗初祖,西天第二十八祖。南天竺香至國(或作婆羅門國、波斯國)國王之第三子,從般若多羅學道,與佛大先並稱為門下二甘露門,四十年之後受衣缽。

介紹

 梁武帝普通元年(520,一說南朝宋代末年),師泛海至廣州番禺,武帝遣使迎至建業,然與武帝語不相契,遂渡江至魏,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時人不解其意,稱壁觀婆羅門。時神光於伊洛披覽群書,以曠達聞,慕師之高風,斷臂求法,師感其精誠,遂傳安心發行之真法,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經九載,欲歸西方,囑慧可一宗之秘奧,授袈裟及楞伽經四卷。未久即入寂,葬於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雲度蔥嶺時,適逢達磨攜只履歸西方。師之一生頗富傳奇,亦難辨其真偽。師之示寂年代有梁大通二年(528)、梁大同元年(535)或二年等異說。又梁武帝尊稱師為‘聖胄大師’;唐代宗賜‘圓覺大師’之諡號,塔名空觀。
 其弟子除慧可外,較著名者另有道育、僧副(一作道副)、曇林等。關於達磨之禪法,據敦煌出土資料考據,古來作為達磨學說流傳之諸多著述中,僅‘二入四行論’似為達磨真正思想所在。該書系以壁觀法門為中心,‘二入’指‘理入’與‘行入’二種修行方法,理入屬於教理之思惟,要求舍偽、歸真,認識、解決問題;行入屬於教法之實踐,教人去掉一切愛憎情慾,依佛教教義踐行。即禪法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之教義。又據楞伽師資記達磨傳中載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一書,系由達磨弟子曇林,將達磨言行集成一卷,另有釋楞伽要義一卷,二書皆又名達磨論,頗流行於當時。今一般作為達磨學說者有少室六門集、達磨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磨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磨禪師觀門(大乘法論)、禪門攝要、少室逸書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