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苜蓿栽培

菜苜蓿別名草頭、金花菜。為豆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原產印度, 我國自古就有栽培。菜苜蓿在南方各省區為主要的綠肥作物之一, 但在江浙一帶作為百姓喜食的葉菜廣泛種植。菜苜蓿通過排開播種, 基本上可周年種植。菜苜蓿可炒食、醃漬及拌麵蒸食,味鮮美。 有促進排泄,降低膽固醇的作用,有利於冠心病的防治。

一.形態特徵

菜苜蓿根系主要分布於15~20cm的表土層內。植株葡匐生長,高8~12cm, 開展度10~12cm,分枝性強。三出葉,小葉近倒三角形或倒卵形,葉端稍凹, 葉長1cm,寬1cm,色綠,葉柄細長。花梗短,從葉腋中抽生,著生黃色小花, 3~5朵,蝶形花冠。花謝後結螺旋狀莢果,有毛狀突起的刺,莢果內有3~5粒腎狀形種子,色黃,千粒重2.8g。

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菜苜蓿性喜冷涼氣候,耐寒性較強。生長適溫為12~17℃,在17℃以上和1℃以下植株生長緩慢,在-5℃的短期低 溫下,葉片受凍,氣溫回L,植株又可萌芽生長。苜蓿對土壤的 適應性較強,但以富含有機質、保水保肥力強的粘土和沖積土最 好。

三.栽培技術

1.栽培季節:主要分為春季栽培和秋季栽培,以秋季栽培 為多。秋季栽培從7月下旬至9月下旬分批播種,8月中旬至 次年3月下旬陸續採收上市。春季栽培從2月下旬至6月上旬 陸續播種,4月上旬至7月下旬採收。
2.整地播種:苜蓿為淺根性作物,通常耕深15cm左右, 結合耕翻每667平方米施入人畜糞尿1000kg作底肥,並做成20cm 高畦,畦寬1.5m,以利於排水,然後整平畦面,就可播種。苜蓿 多行撒播。667平方米播種量應隨季節而定,一般早秋、晚春播種時,氣 溫較高,土壤乾旱,出苗率低,667平方米播種量要多,每667平方米用種40~50 kg;晚秋、早春播種,每667平方米用15kg。
為避免出苗不整齊的現象,播種前要進行選種,減少莢果中的癟籽和壞籽。選種方法,用55~60℃的溫水浸種5分鐘,淘汰水上的浮籽。一般在撒播後用齒耙將畦面耙平,再用腳踏實畦面。
為克服早秋、晚春出苗遲和出苗率低的困難,通常在播種前 行催芽處理。將已選好的種子放於麻袋內,於夜間浸於井水或 河水中10個小時,然後將種子取出,置於陰涼處2~3天,每隔 3~4小時用噴壺澆涼水一次,然後播種。
3.肥水管理:播種後,應每天早晚各澆水1次,保持土壤足夠的濕度。特別是早秋、晚春播種時,在出苗前要不斷水,播後4~5天出苗,出苗後每天都要澆水1次,6~7天后可停止澆水。當出現2片真葉時進行追肥,以後每收割1次,在收後第2天施0.5%尿素液或稀薄腐熟人類尿,若立即追肥易引起腐爛。大雨之後及春季雨水多時,要注意排澇。
4.病蟲害防治:苜蓿主要病蟲害有病毒病;蟲害有蚜蟲和小地虎。病毒病多於7~9月發生,苜蓿受害後,葉小而皺縮,生長弱而差。9月後,氣候轉涼,該病消失。蚜蟲在4~5月和10~11月為害,可用40%樂果800倍液或50%抗蚜威2000~3000倍液防治。種植苜蓿的田塊,小地老虎最多,但不易察覺,通常不加防治,主要是後茬不能安排春季茄果類等,否則缺苗根多、補苗困難。
5.採收:割收菜苜蓿時,留茬要短而整齊,特別是第一次收割,一定要掌握低和平的原則,使以後採收容易,產量提高。
早秋播種,約25天后就開始收割,可採收4次,667平方米產量約 1000kg;晚秋播種,只採收3次,667平方米產量約600~700kg;早 春播種,採收3次,667平方米產量約500kg;晚春播種,在7月初至7 月下旬採收,採收2次,667平方米產量在400kg左右。
6.留種:留種管理與栽培管理基本相同,但要掌握遲播、稀播、不收割和開溝排水等幾個主要環節。
留種田於9月上、中旬播種,667平方米播種量5~7.5kg。冬季 注意保暖防寒。開春後深挖排水溝,並注意清溝排水,使田內不 積水。植株於3月下旬開花,6月下旬種子成熟。每667平方米可採收種莢80~100kg。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