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山後棱蛇

莽山後棱蛇

莽山後棱蛇隸屬於蛇目游蛇科後棱蛇屬。一般棲息于山林小溝小溪之中。主要特徵是個體小,頭頸區分不明顯,背面呈暗橄欖褐色,體側具有淡黃色橫斑,左右橫斑彼此交錯排列或背中線相連。

基本信息

科學分類

莽山後棱蛇莽山後棱蛇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蟲綱 Reptilia

目: 有鱗目 Squamata

科: 游蛇科 Colubridae

屬: 後棱蛇屬 Opisthotropis

種: 莽山後棱蛇種

簡介

基本信息 

莽山後棱蛇莽山後棱蛇

繼上世紀80年代發現“小青龍”莽山烙鐵頭蛇後,陳遠輝又陸續發現另兩個新蛇種:“莽山後棱蛇”(無毒小型水棲蛇)和“莽山鈍頭蛇”(無毒蛇)。我國生物界科研機構為褒獎陳遠輝的傑出貢獻,1999年將前者命名為“陳氏後棱蛇”。

2007年7月,廣東首次發現莽山後棱蛇的身影,引起轟動,目前該物種是南嶺地區的特有物種。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外形

小形水棲蛇,全長500~600mm,尾長占全長的五分之一左右,身體圓柱形,頭較小,與頸區分不明顯。鼻間鱗前端窄,鼻孔背側位;眼小,背側位;前額鱗單枚,甚寬,其兩外側擴展至頭側;頰鱗長,後端人眶;無眶前鱗,眶後鱗2;顳鱗1+2(1);上唇鱗8(3-2-3)為主;下唇鱗10,前4或5枚接前頷片;頷片2對,前對約為後對長的2倍。背鱗通身17行,除最外行其餘微棱,腹鱗159~167.肛鱗二分,尾下鱗55~59對。背面暗橄欖褐色,體側具多數淡黃色橫斑,左右橫斑彼此交錯或在背中線相連;腹面色白或偶有灰點斑。雄性頭腹前端鱗片(如頦鱗、頷片和前4~5對下唇鱗)上有多數疣粒,雌性則無。

生活習性

此蛇見於山溪或小河流水中,白晝隱藏於岩洞、石下、沙礫或雜草間,晚上或黃昏外出活動覓食。此蛇也曾見於農耕地灌溉渠旁的雜草中。


基本資料

莽山後棱蛇莽山後棱蛇

中文名:莽山後棱蛇

拉丁學名: Opisthotropis cheni

體形特徵

(圖)山溪後棱蛇山溪後棱蛇

小形水棲,全長500~600mm,尾長占全長的五分之一左右,身體圓柱形,較小,與頸區分不明顯。鼻間鱗前端窄,孔背側位;眼小,背側位;前額鱗單枚,甚寬,其兩外側擴展至頭側;頰鱗長,後端人眶;無眶前鱗,眶後鱗2;顳鱗1+2(1);上唇鱗8(3-2-3)為主;下唇鱗10,前4或5枚接前頷片;頷片2對,前對約為後對長的2倍。背鱗通身17行,除最外行其餘微棱,腹鱗159~167.肛鱗二分,尾下鱗55~59對。背面暗橄欖褐色,體側具多數淡黃色橫斑,左右橫斑彼此交錯或在背中線相連;腹面色白或偶有灰點斑。雄性頭腹前端鱗片(如頦鱗、頷片和前4~5對下唇鱗)上有多數疣粒,雌性則無。

繁殖方式

卵生。

生活習性

見於山溪或小河流水中,白晝隱藏於岩洞、石下、沙礫或雜草間,晚上或黃昏外出活動覓食。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