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戲傳統科介

莆仙戲傳統科介

《莆仙戲傳統科介》由現代莆仙戲一代宗師黃文狄所著。 他1957年在莆田縣戲曲學校任教時,口述整理了《莆仙戲傳統科介》一書。 文革期間,余平到劇團將這份《莆仙戲傳統科介》珍藏了起來。

簡介


《莆仙戲傳統科介》由現代莆仙戲一代宗師黃文狄所著。黃文狄是莆田忠門安柄人,是上世紀20-60年代最負盛名的莆仙戲表演藝術家,人稱“仙笛”。當年莆田民間素有“仙笛好手工,著手便出籠”的說法,意指黃文狄演技精湛,每演必轟動。
新中國成立後,黃文狄為了傳承莆仙戲表演藝術,遴選莆仙戲生、旦、靚妝等各角色當家演員,與自己共同擔綱藝術動作“模特兒”,聘請當地著名畫家寫生繪圖,編著成一部圖文並茂的《莆仙戲傳統科介》。全書18萬字,附圖813幀,將莆仙戲所有基本動作、表演絕技一一圖解,被譽為莆仙戲 “教科書”。
黃文狄於1955年開始蒐集資料,1961年夏編成。他1957年在莆田縣戲曲學校任教時,口述整理了《莆仙戲傳統科介》一書。全書18萬言,插圖1000多幅,書後附莆仙戲史和莆仙戲唱腔簡介,對莆仙戲各行當別具特色的表演程式,如生腳的“抬步”、“搖步”、“拖步”,旦腳的“蹀步”、“搖步”、“千金墜”,淨腳的“挑步”,末角的“老步”,醜腳的“七步跳”等以及各行當的精湛扇法、肩功,都作了精詳的論述。

出版

《莆仙戲傳統科介》 1962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黃文狄著述,謝秋雁、朱蟾痴、陳宗傑整理記錄,黃愧群、黃覺予繪圖。參加編繪的老藝人有蕭開基(花臉)、陳玉麟(武生)、許則廷(大花)、柯文賢(醜)、陳金魁(文生)、林爐(大花)、溫嚇維(醜)、陳細(花旦)、車新春(老旦)、陳金標(武旦)、陳國珍(正旦)、陳玉蘭(正旦)、花旦春(花旦)、黃鑄新(醜)、靚妝鏗(淨)等。全書分凡例、旦角之部、生角之部、淨末醜之部等。並有附錄,收謝秋雁《莆仙戲小史》、黃文狄《劇藝生活五十五年》和《論莆仙戲唱腔》等文章。全書約18萬字,附圖813幀,扉頁有1961年8月7日梅蘭芳給黃文狄的信及題辭。

引手稿

2010年,作為中國現存戲劇中最古老劇種之一,有“宋元南戲的活化石”之譽的莆仙戲,正準備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在此時,被譽為莆仙戲 “教科書”的《莆仙戲傳統科介》手稿流失民間40多年後,重新現身。
莆田市政協退休幹部余平日前將其珍藏多年的《莆仙戲傳統科介》手稿無償捐獻給了莆田市莆仙戲申遺辦,希望能夠為莆仙戲申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革期間,余平到劇團將這份《莆仙戲傳統科介》珍藏了起來。余平說,文革時很亂,他就偷偷把三本《莆仙戲傳統科介》包起來,帶回到莆田黃石老家,放在牛棚底下的一個牆洞裡。
莆田市藝術研究所所長林金標表示,這三本書很有價值,能看到這么完整的莆仙戲“教科書”,大家心裡很高興;下一步爭取將《莆仙戲傳統科介》整理出版,為莆仙戲傳承發揚“添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