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挑擔圍鼓

荊州挑擔圍鼓

“挑擔圍鼓”自清代早期在民間形成基本形態流傳至今,演奏曲目豐富,樂器獨特,道具工藝精美,其保護、傳承價值和研究價值極高

基本介紹

所屬地區: 湖北 · 荊州
文化遺產名稱:荊州挑擔圍鼓
遺產編號:Ⅱ-14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荊州挑擔圍鼓荊州挑擔圍鼓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湖北 荊州
遺產級別: 省
“挑擔圍鼓”俗稱“挑鼓架子”“打踩街”,是可以行進演奏的一種民間吹打樂演奏形式

歷史淵源

先秦時期,古楚樂盛行,已八音俱備,凡重大慶典、祭祀、宴樂之舉,必有鼓樂演奏。漢唐以來,荊州民間吹打樂在人們的生活生產中運用十分廣泛,南北朝時期直至宋代,荊州民眾於臘八日舉行“驅儺”民俗活動時,“村人並系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人們敲鑼打鼓,走街串村“以逐疫”。唐宋時期,泊於沙市長江碼頭的船隻,有擊鼓鳴鑼開船的習俗。南北朝以來,沙市龍舟所用擊節之樂器便為鼓、鑼、馬鑼。入宋,“唐代俗樂,盛傳民間,”宋太祖趙匡胤平定荊南,曾從其都城江陵得精藝樂工32人納入教坊樂部。明代荊州王府所用之樂曲及演奏方式,對“挑擔圍鼓”的影響極大。“挑擔圍鼓”演奏和樂曲一部份源於明、清散曲和套曲,一部分為荊楚民間音樂。清代,荊州城為將軍府所在地,據“挑擔圍鼓”老藝人講,過去荊州的將軍出行,都用“挑擔圍鼓”演奏。
無論是迎親、送葬、將軍出行,吹打樂班都離不開在行進中演奏。為了方便,藝人們將鼓架作了改進,由架著鼓打,到背著鼓打,再到挑著鼓打。源於荊楚之地對鼓架十分講究的傳統,“挑擔圍鼓”藝人們將挑鼓架子做得十分考究。目前,沙市還保留有清代沙市雕刻藝人製作的挑鼓架子。“挑擔圍鼓”經荊沙吹打樂藝人們世代傳承,在保留其原生態演奏形式和演奏內容的基礎上,依附於民間婚喪壽誕,慶典祭祀的習俗需求而流傳到了現在。

流行區域

“挑擔圍鼓”主要是在荊州市的中心城區及公安、江陵等地。市內各條街巷如:梅台巷、杜工巷、勝利街、拖船埠等等,都有各自不同的挑擔圍鼓。市郊如:躍進村、張溝村、連心村、同心村、三板橋村、草市、岑河。

曲牌介紹

挑擔圍鼓吹打的樂曲主要由明、清散曲、套曲和荊沙地方流傳有特色的楚音楚調組合而成。鑼鼓經則部分借鑑地方戲曲(荊河戲)及挑擔圍鼓
自身流傳下來的鑼鼓經,運用特有的土鈸、土鑼等打擊樂器發出的音響,形成其獨特的吹打樂風格,長期積累的近200多個曲牌現已收集到80多個,曲牌演奏往往是先由打擊樂開始,吹管樂後加進來,使樂曲演奏逐步推向高潮。
曲牌的種類主要分為上字調、六字調、正宮調及洋盤等幾種類型。如表現曲調低回的“上字調”曲牌“大紅袍”,表現曲調婉轉的六字調曲牌“嗩吶皮”,表現曲調高吭的正宮調曲牌“風夾雪”,以及洋盤曲牌“鬧龍舟”等都是挑擔圍鼓曲牌的代表作。樂手們根據不同的場合選擇不同的曲牌進行演奏,如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工商廟會節日(布財神會、軒轅會、土地會)和民間喜慶禮儀(婚慶、壽誕)等多用正宮、六字、洋盤等曲牌。白喜事(喪事)多用上(合)字,六字、洋盤等曲牌。現已收集到的樂譜全部是由工尺譜和打擊樂譜合註記譜而成。學徒學此手藝基本上是老師的口傳心授,沿襲至今。

表演形式

曲牌演奏時有單曲和套曲之分,單曲是指一首曲牌來回反覆吹奏,套曲是指由幾首曲牌串連起來吹奏,一般演奏時間在15-20分鐘左右,樂隊在行進中(采街)選擇的吹打曲牌則短一些。
樂隊演奏時,由鼓師率先用鼓槌敲擊鼓面的不同部位,其餘的打擊樂在鼓師的指揮下一領眾合,後嗩吶等吹奏樂器加入其中,演奏起來時而氣勢宏大,時而婉轉低徊,時而優美動聽。挑擔圍鼓的演奏離不開製作精良的挑擔架子和彩棚。

藝術特徵

挑擔圍鼓的演奏特徵有兩種,一種是適合行進中(俗稱踩街)演奏,另一種是圍鼓而座的演奏形式,樂器中最具特色的“大鈸”(俗稱土鈸)鈸堂凹面製作特別大,其音響強而不沖,沉而不悶,是地道的荊楚渾厚隆重之聲的特色樂器。
挑擔圍鼓的道具特徵表現為道具的高藝術品位,道具“挑鼓架子”和“彩棚”,一架一棚集雕、繡、塑、畫於一體,歷史久遠,做工精細。踩街遊行時,行進在最前面的四人扛舉鮮艷奪目的彩棚,依次是披紅掛綠,扎有彩球的挑鼓架子,兩面鼓放其之上,打擊樂手緊隨其後,吹管樂在後面壓陣,樂師們身穿長袍,頭戴瓜形禮帽,一路吹打,陣陣楚樂融聲,形、色於一體,聞其聲而觀其形,可兼得聽,視藝術享受。猶如一幅人文風情畫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