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庵歌參同契

(6)回:回互,交錯。 (17)功:指作用功能。 (22)白:告訴,告知。

基本信息

【名稱】《草庵歌參同契》

【年代】唐代

【作者】希遷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草庵歌參同契

竺土大仙心,東西密相付(1)。

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2)。

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3)。

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4)。

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5)。

回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6)。

色本殊質象,聲元異樂苦(7)。

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濁句(8)。

四大性自復,如子得其母(9)。

火熱風動搖,水濕地堅固(10)。

眼色耳音聲,鼻香舌鹹醋(11)。

依然一一法,依根葉分布(12)。

本末須歸宗,尊卑用其語(13)。

當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14)。

當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15)。

明暗各相對,比如前後步(16)。

萬物自有功,當言用及處(17)。

事存函蓋合,理應劍鋒拄(18)。

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19)。

觸目不會道,運足焉知路(20)?

進步非近遠,迷隔山河固(21)。

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虛度(22)!

作品注釋

(1)竺土:指天竺。國名,印度的古稱。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深毒,或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大仙:指佛祖釋迦牟尼,佛教之創立者。東西句:謂佛祖創教後,在印度(位於中國之西南)廣泛傳播。東漢時,東傳至中國,於河南洛陽立白馬寺,譯經弘教。尤其是南北朝時,菩提達摩來東土,成為禪宗東土初祖。佛教心法本系師徒密授,承繼師尊心法者且受持衣缽。故此句中有密相付之語。如禪宗五祖傳法給六祖慧能時,即將衣缽袈裟隱秘交付,不使他人得知。

(2)人根:人的根性,人性本質。此處轉指人的智力稟賦。利鈍:聰敏和愚笨。道指佛教教理教義。南北祖:指佛教禪宗於五祖弘忍禪師時分化的二祖。弘忍年老將逝,依律傳授接班人。時有神秀者年最長,尤精勤淵博,眾弟子皆認其必承衣缽。誰知弘忍不賞識神秀那套漸悟法門,將衣缽傳給時任粗役的盧行者即慧能。慧能繼承衣缽,自是合法繼承人;而神秀名望極高,連武則天亦尊之為師,有眾多追隨者,也自認為弘忍的繼承人。於是禪宗五祖之後,有了兩位六祖:北方神秀,南方慧能。也就形成了中國禪宗南北兩宗。兩宗互相攻訐,各不相讓,對中國禪宗的弘揚發展極為不利。希遷是慧能再傳弟子,且系慧能親自剃度,當然是禪宗正統代表。但他看到兩派相爭之弊,很是擔憂,有心調和。這裡說無南北祖意謂不分北方神秀還是南方慧能,都是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的門人,都是佛教禪宗初祖迦葉尊者的門人,不能勉強分什麼南北。這顯然是一種大智大慧的認識,是一種顧全大局的做法。

(3)靈源:指佛教禪宗從釋迦牟尼到迦葉到達摩一脈相承的源流。明皎潔:意謂明明白白,像月光那么皎潔清晰。枝派:指佛教自佛祖創立以來形成的諸多派別。暗流註:謂各自分衍派生。以暗字強調各不相干,各有各存在發展的權利。

(4)執事:執著、固執於某件事,這裡指頑固地把中國禪宗分為北宗、南宗並互相攻擊。元同原。迷:迷惑,錯誤。契理:僅僅認識了道理。悟:指真正的覺悟。

(5)門門:各種各樣的。境指境界。回互:迴環交錯。兩句謂各種各樣的境界認識。要看看它們之間是否互相交錯糾結。

(6)回:回互,交錯。相涉:相關。不爾:指不相回互,沒有關聯。依位住:各就自己的位置而居。

(7)色:佛教用語。凡諸事物如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聲香味觸)等足以引起變礙者,皆稱色。殊:不同於。質象:本體稟性與形象外貌。聲:本意為聲音或音樂,此處泛指各種名稱、名號所代表的事物的外部形式。(8)暗合:謂從內心中承認、認可。上中:上述文字中。亦可分層次,作上等的、中等的解。明明:明辨,明察貌。清濁句:猶好話、壞話、對話、錯話。

(9)四大:佛教以地、水、火、風為四大。復:反覆,周而復始。如子句:接上句,謂四大周而復始地運行,生化迴環,猶如童子在其母懷中一般妥當舒適。

(10)火熱句:火燃燒起來,熱氣的流動,便產生了風。水濕句:水流入地下使泥土粘結的更緊密。兩句中火、風、水、地即所謂四大。這裡繼續用形象的比喻來闡述四大相輔相成、相生相滅的道理。

(11)眼色句:謂眼觀顏色,耳聽聲音。鼻香句:謂鼻聞香味,舌嘗鹹酸。

(12)依然:謂上述眼耳鼻舌等各有各的功能法則。依根句:謂上述眼耳鼻舌像樹根樹枝一樣,各有自己的位置,皆有合理的分布。

(13)本末句:謂事物的主次本末須歸納好,理清楚。尊卑句:謂事情的大小或人物身份的上下也要按照稱呼名號來安排。語有稱呼、名稱之意。

(14)當明中聯:謂明明白白的事情中,也有特殊、例外、隱衷,不要去糾纏那些細節。

(15)當暗中聯:謂在少數例外的事件上,也許有正確光明的一面,切不可將其看做事物的主流、大勢。

(16)明暗聯:謂明暗、前後、主次、本末都是相對的,不會一成不變。

(17)功:指作用功能。當言句:謂應該強調其有用之處或用得上的地方。

(18)事存聯:謂事情存在著,但有時似乎被蓋子蓋住,看不清楚。道理卻應當像劍鋒一般,高高舉起,光明奪目。

(19)承言聯:謂領會語言時要領會其中的主題宗旨,不要妄自揣度,另搞一套。

(20)觸目聯:謂睜開眼睛竟看不見路,抬起腳步要往哪裡走。觸此處作睜解。會指看見、認得。

(21)進步句:謂只要是往前進,就不要分誰走得近走得遠。迷隔句:謂一旦執迷不悟的話,那前進的阻力就像山河一般巨大堅固,難以克服。

(22)白:告訴,告知。參玄人:指參學禪宗教理者。

作品簡析

詩題《草庵歌參同契》亦作《草庵歌》,又作《參同契》。實際上希遷禪師寫作此詩時即題為《參同契》。其他兩種詩題,為後人增變而成,目的為區別古代經學著作《參同契》。《參同契》又名《周易參同契》,舊題漢魏伯陽作,二卷。以周易、黃老、爐火三家相參同,借《周易》爻象附會道家煉丹修養之說,為丹經之祖。註解有四十餘家,五代後蜀彭曉有《周易參同契通真義》,宋朱熹有《參同契考異》。參同指兩種或多種事物(如思想體系、學術淵源、藝術派別等)相合為一。契指契合,融洽地配合。希遷禪師於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初年入南嶽,結庵於大石上,冥思苦讀,精進修行。公元750年(天寶九年),因讀《肇論》發省,遂作此《草庵歌參同契》一詩,五言二十二韻二百二十字。其旨在於調和禪宗南北兩派的爭議,促進禪宗的弘揚發展。言雖簡而哲理深,語雖平而寓意豐,成為禪宗重要文獻。其影響之遠大深廣,遠遠超過一首偈詩本身的意義。

作者簡介

希遷(700—790)唐代高僧。曹洞宗的創始人,端州高要(今廣東省高要縣)人,俗姓陳。禪宗六祖惠能青原系下一世弟子。初往韶州曹溪拜六祖惠能大師,經指點,後前往江西青原山從行思禪師學禪。行思對他有“眾角雖多,一麟足矣”的讚賞。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初年,行思舉薦希遷到南嶽衡山弘法,至集賢蜂上,見有岩石其狀若台,遂結庵於石上(即今湖南南嶽南台寺),時人稱為“石頭和尚”。公元764年(代宗廣德二年),應門人之請,移庵下樑端,廣闡玄化,度化有情,為振興佛教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希遷弟子甚多,晚年付法藥山惟儼。91歲無疾而終,唐德宗賜謚他為“無際大師”。著有《草庵歌》,《參同契》流傳於世,在海內外享有極高聲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