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風毛菊

草地風毛菊

草地風毛菊(Saussurea amara (Linn.) DC, 生村邊、路旁。為常見田間雜草。

基本信息

藥名出處

中藥名:草地風毛菊

蒙藥名:哈拉特日乾那( 《蒙藥正典》 )

形態特徵

草地風毛菊草地風毛菊

多年生草本,高20一50厘米。莖直立,中部以上通常具分枝,下部疏被毛,上部近無毛。基生葉與莖下部葉橢圓狀披針形或寬橢圓形,長10一15厘米,寬2一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全緣或有波狀齒或淺裂,反卷,兩面密被黃色腺點,近無毛;上部葉漸變小,呈披針形,全緣。頭狀花序多數,生枝頂排成傘房狀;總苞鐘形,長約15厘米;總苞片4—5層,疏被蛛絲狀毛,外層卵形,先端尖,中層與內層者為條形,頂端有膜質、近圓形的粉紅色附片;花冠淡紫紅色,長約15毫米,5裂,裂片短;花葯基部箭形。瘦果矩圓形,長約3毫米;冠毛兩層,外層短,白色,內層羽毛陡,長約10毫米,淡褐色。花果期7—10月。

生態特徵

草地風毛菊為旱中生、鹽生草甸種。多生於鹽漬化低地、鹽化草甸、溝谷和撂荒地。它的根頸部粗大,有殘存的枯枝和葉柄。主根明顯、細長,可達105cm深的土層中,據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測定,根與莖之比為7:1,而在低濕地方,二者之比近相等。通常在越乾旱的地方,地上部越低矮,而地下部分越深長,側根細長,數量多。根據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觀察,草地風毛菊多在4月中,下旬開始返青,而在蒙古高原可推遲到5月上、中旬才開始返青,返青後到8月為營養期,8—9月為開花期,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為果熟期,10月中旬以後則進入枯黃期,一般生長期在190天左右。

飼用價值

草地風毛菊草地風毛菊

草地風毛菊為中等飼用植物,通常在營養期家畜多不採食,秋季牛與羊採食。冬季和春季羊與駱駝樂食。據分析,在開花期及結實期含有較高的粗蛋白質,其粗纖維與無氮浸出物含量也較高。

產地產量

產內蒙古各地。產量極多。

入藥部分

全草入藥。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除去雜質,洗淨泥土,鮮用或曬乾,切段備用。

藥材鑑別

性狀根呈圓錐形,長2.5—6厘米,直徑0.2一0.5厘米,外表紫褐色,斷面淡黃色;根頭有殘存基生葉的長柄。莖類圓柱形,具縱棱,被短毛。葉多破碎,完整葉大小不等,橢圓形或披針形,先端漸尖或銳尖,全緣或有波狀齒至淺裂,基部楔形,兩面綠色,背面稍淺,被疏毛。偶見頭狀花序;總苞狹鐘形,苞片約4層,頂瑞有近圓形的膜質附片,淺紫色,邊緣具齒。花冠粉紅色,冠毛淺褐色。氣微,味苦。

化學成分

地上部分含倍半萜烯內酯、Eynaroplcrin及雙氧內酯等。

性味

功能中藥味苦,性寒。清熱解毒,消腫。蒙藥味苦,性涼、糙,稀、鈍、柔。清熱解毒,止痛,殺“粘”,消腫。

主治

中藥治瘰癧,痄腮癤腫。蒙藥治流感瘟疫麻疹,猩紅熱,“發症”,結喉,痢疾,心熱,搏熱,實熱,久熱,傷熱,“協日”熱,血熱,腸蒯痛,陣刺痛。

用量用法

中藥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敷患處。蒙藥多入丸散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