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傳經

荀子傳經

荀子名況,字卿,漢代人避漢宣帝劉詢諱,改稱孫卿。戰國時趙因人。他的活動年代大致為在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年。荀子長期於當時的文化中心稷下學宮(齊國國都臨淄)講學,三為祭酒(學宮之長)。曾去過燕國,併到秦國作過考察。晚年在楚國的蘭陵(今山東嶧縣東)為令,終不得志,晚年罷官居家從事著作。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荀子傳經
荀子是戰國時期唯物主義思想家,其思想主要集中於《荀子》一書中,現存《荀子》共三十二篇,為漢代劉向整理後又經唐代楊驚編定。

荀子主張

荀子傳經荀子立足儒家,汲取墨、道、名、法諸家之長。他繼承儒家"禮治"的思想,主張"隆禮"、"重法"、"禮""法"結合。建立"天下為一"的中央集權國家。《荀子·成相》中有"治與經,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又有"君法明,論有常,表儀既設民知方"之句。
荀子又發展儒家"仁政"及"德治"的思想,提出要"平政愛民"(《荀子·王制》),要"節用裕民"(《荀子·富國》)。
荀子的天道觀是唯物主義的,指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荀子的認識論也是唯物主義的,認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
在社會歷史觀上,荀子主張"法後王"並讚揚推行法治的泰國。在人性論上,荀子主張"性惡"論,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而"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體"乃人之本性。 《史記》雖將孟子與荀子合傳,認為他們均為孔子的主要繼承者,但兩人主張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而荀子的學生韓非、李斯又是 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