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店鎮

茶店鎮

鄖縣茶店鎮位於漢江南岸的丹江庫區,地處縣城與十堰市之間。漢江大橋貫穿南北,形似肩挑兩城。東鄰青o山鎮,西接柳陂鎮,南靠十堰市,北與城關、楊奚鎮隔江相望。全鎮地跨東徑110°46´—110º53´,北緯32º41´—32º48´,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約6公里,版圖面積90。33平方公里。全鎮轄1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26個村民小組,6549戶,24151人。境內氣候溫和,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臂觸縣城、十堰,商貿流通活躍順暢,同時也是接受城市工業和經濟輻射的近水樓台。

基本信息

鄉鎮概述

茶店鎮茶店鎮領導視察
茶店鎮地處低山、崗地,海拔最高點大嶺山574米,最低點庫區水位線157米,地勢南高北低,由東部向中部傾斜。境內擁有土壤肥沃的王家灣盆地和長嶺崗大片後陵。有地處水源較好的田坪緩坡;也有翠巒疊障、四季常青的松杉、川柏;還有適宜茶、牧、果、龍鬚草、板栗等到多種經營生產品的山場和水運、養殖的廣闊水面。全鎮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度左右,冬季平均氣溫3度左右,夏季平均氣溫28度左右,元霜期約250天,年平均降雨量810毫升。這裡氣候宜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限長。

茶店鎮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及扶貧開發政策的指引下,堅持農業產業化、鄉鎮企業二次創業、小城鎮建設“三大戰略”扭在一起抓,按照“農業穩鎮、工業強鎮、民營活鎮、科技興鎮”的發展戰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發展進程,取得了顯著的績。2000年,全鎮實現工業農業總產值4億元,北99年增長11.3%;本級財政收入520萬元,比99年增長6.5%;農村經濟收入2.29億元,比99年增長6.8%;農民人平純收入2310元,比99年增長68元。

茶店鎮是市、縣的工業重鎮,形成了以神河汽車改裝集團為龍頭的汽車改裝、建材化工等三大支柱產業共1500多家大小企業。2000年,全鎮實現企業產值4.2億元,其中工業產值3.8億元,鎮屬企業實現產值1.5億元,利稅650萬元,為全鎮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茶店鎮先後榮獲湖北省“楚天杯明星鎮”、湖北省“百強鄉鎮”、十堰市“鄉鎮黨委十面紅旗”、十堰市“發展鄉鎮企業十強”、十堰市“小城鎮建設一等獎等榮譽稱號。

鎮政府機關設於茶店鎮居委會二組。

歷史沿革

茶店於1948年春解放,設鄖縣第六區即茶店區。1956年8月與柳陂合併為柳陂區。1958年9月撤區分家建立茶店公社。1961年與青山公社全並屬茶店區。1966年興建十市,將茅坪小鄉歸劃市轄。1975年7月與青山分家屬茶店公社,1984年6月撤社建鄉又與青山公社合併屬茶店區,同年冬小鄉建鎮(區轄),1987年9月撤區再次與青山鄉分家由原茶店鎮和長嶺鄉更名為縣轄茶店鎮。茶店鎮轄茶店、長嶺兩大管理區,19個村民委員會,兩個鎮辦林場,126個村民小組。2000年,茶店在會縣率先推行村組合併,將原來的19個村合併為10個村,1個居委會。鎮政府所地居委會已發展成為擁有9000人的中心集鎮,在經濟發展的大潮中,起到了日益重要的內外輻射作用。

基礎設施

茶店鎮茶店鎮工作會議
茶店鎮堅持多渠道籌資,多元化投入的方式,共投入900多萬元,集中用於城鎮基礎設施建設。1999年至2000年,全鎮籌資500多萬元,在樣板街興修水泥街道2500米,總面積達26000多平方米,形成了“一河、五路、三橋、一個中心聯南北“的帶狀格局。老集鎮與新集鎮兩側用水泥桿製作的路燈改換成高標準、高規格,製作了精美的鐵合金路燈,全長2。4公里,路燈89盞。每到夜晚,華燈初放,街道流光溢彩。公路兩邊人行道鋪築彩磚7400多平方米,開挖了排水溝,在4條街道上栽植風景樹共477株。

茶店鎮已全面實現了水、電、路、訊、有線電視“四通一有”,形成了幼稚園、國小、中學一條龍和教育體系,配套了老年人活動中心、文化廣場等公益設施,開發建設了集貿市場,集鎮的基礎日趨配套。茶店鎮現有農貿交易市場1個,市場房30間,設有衛生間,水電路三通。聘請一名保潔員負責市場管理。該市場於2000年8月建成,滿足了集鎮居民的生活需要,也為從商者提供了一鼐管理完善、秩序井然的市場交易環境。茶店鎮郵政支局近年來在鎮黨委和縣郵政局下,始終堅持發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真貫簸箕徹落實 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發兩個文明精神促進發展,經營函、包、匯、儲蓄保險郵購集郵、特快、報刊發行等各種業務,為全鎮居民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優質的服務。茶店電信營業部大力抓發展,強化服觀念,視用戶為上帝,時刻跟蹤服務,經濟效益穩步增長。同時,該營業不斷發新業務,今年,在鎮區架設一座移動通訊基站,開通了手機服務,為外來客戶、進鎮落戶企業和全鎮居民創造了良的通訊環境。茶店供電所於1984年成立,該所擔負著本鎮轄區的10個村,126個村民小組及20多家鎮辦企業和20多家民營企業的的供電任務,去年人均用量在700度以上。1995年,為滿中全鎮工農業生產的用電需求,架設了一條企業專線和兩條農村線路,供電可靠率達98%以上確保了全鎮工農業生產正常使用。總之,所有這些公共設施的布局、規模都是從服務全鎮經濟建設為根本出發點,充分體現了它們的多功能綜合服務特色,成為促進該鎮健康發展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工業農業

茶店鎮茶店鎮兒童教育
茶店鎮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不,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及扶貧開發政策的指引下,堅持鄉鎮 企業二次創業、農業產業和小城鎮建設“三大戰略”扭在一起抓,按照“工業強鎮、農業穩鎮、民營活鎮 、科技興鎮”的發展戰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發展進程,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工業發展強勁有力。茶鎮是鄖縣的工業重鎮,形成了以神河汽車改裝集團為龍頭的汽車改裝、建材、化工等支柱產業1500多家企業。2000年,全鎮實現企事業產值4.2億元,其中工業產值3.8億元,鎮 屬企業實現產值1.5億元,利稅65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4%、12.2%、10.5%和9.7%。

在這裡需要提到的是,茶店鎮工業的龍頭――湖北神河汽車改裝(集團)有限公司。該公司1984年建 廠,1995年10月改建公司,是省委、省政府為扶貧鄖縣山區經濟建設而批准組建的,湖北省唯一一家獲國家機械工業部批准從事改裝生產的定點鄉鎮企業,也是省、市、縣扶貧開發重點扶持企業。目前,全公司占地面積12.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5萬平方米,總資產3600萬元,註冊資金1748萬元。10多年來,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及扶貧開發政策的支持下,該公司搶抓機遇,奮力拚搏取得了超常規、大跨度發展。該公司採用東風底盤開發生產企業YXG3091、3092、3094、3061、3141、3132、3200、3230型等18種“神河”牌系列自卸車,均入國家民用改裝車生產企業和產品目錄。改裝車及其零件產品銷往全國20多年省(市),被評為“中國化認名牌:產品。

農業產業化初見成效。茶店鎮依託資源優勢,大力實施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培育區域性特色產業,實現了“一本一品,數村一品”的產業格局,形成了萬畝小水果、5000畝蔬菜、3000畝茶葉等多種產業。全鎮有兩個村基本建成了“無糧村”,各類專業村達到10個。愛年來,根據縣委、縣政府的統一規劃,茶店鎮把發展高效小水果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來抓。經過科學論證,結合本地實際,在長嶺片區大力開發高效小水果基地,初步形成了全鎮乃至全縣的一大龍頭產業。小水果總面積已達到10000畝,其中柑橘5000畝。現有10000畝,油桃2000畝,葡萄500畝、櫻桃500畝、草莓1500畝。現有10000畝小水果基地全部見效後,年收入可達1000多萬元。在今後一段時期,茶店鎮仍將以小水果基地建設為主,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擴大規模,提高檔次。

資源特產

茶店鎮茶店鎮黨建會議
茶店鎮地處低山、崗地,居丹江庫區、漢水之濱,依託豐富的漢水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城邊、江邊、廠邊、路邊”優勢。這裡氣候和,土壤肥沃,適宜種植多種農作物和多種經營產品

1、水土資源

茶店鎮水源較為充足,境內主要河流有神定河陡坡河花廟溝武家溝、南溝、長嶺溝、蔡家嶺等20餘條溝溪。解放後逐年新建水塘221口,堰渠46條,小型水庫三座,蓄水272萬立方,還有長嶺塘灌溉站,有效灌溉面積7252畝,架設泵站23處,提灌溉面積1894畝。

該片區總面積13.5畝,耕地22660畝,占總面積的16.6%。在耕地中,田、坪占63.5%。長嶺 管理片沿江勢低、面積小、山場少、土層深厚、陽光充足,系丘陵崗地黃粘土農作物均兩熟和三熟,複種單產在800公斤以上,是全縣聞名的高產在帶。片區內有荒山等經濟林的生長。

2、林特資源 

茶店鎮茶店鎮片區面積大、山地廣,占全鎮63.5%,土層淺溥,多系黃、白沙土,雖然糧食生產不如長嶺,但卻是全鎮林特生產的重要基地。現有林地71124畝,森林覆蓋率52.5%,其中:用材林29750畝,占41.8%;木 材總蓄量為83499立方米,薪炭、灌木 林21560畝,占30.3%;經濟林19814畝,占27.9%,主要以柑桔茶葉、板栗、櫻桃等二十多個品種。高效小水果基地始建於1999年,近三年滾動發展,小水果面積已達到10000畝,其中,柑橘5000畝、油桃2000畝,葡萄500畝,布郎李500畝,櫻桃500畝、草莓1500畝。現有10000小水果基地全部見效後,年收入可達1000多萬元。

3、礦產資源

茶店鎮長嶺片位於漢江沿岸,據考古證明曾是漢江衝擊演變的沉積岩層,地質構造複雜,礦產資源豐富,經勘探天馬崖漢江中含有豐富的石油礦產,時而江面漂浮明顯油層,有等進一步探明儲量。另外,在深厚的黃土層覆蓋下面的粗沙卵石中含有很高的砂金。本鎮花廟溝等村發現有豐富的石棉礦產,也等進步探明儲量確定開採價值。除此之外,茶店各地儲存有豐富的砂石資源,可謂用之不盡,取之不竭。僅原209國道沿線就有各類砂石場25個,載運車輛往返如梭,在離鎮政府所在地9公里處的梨溝砂場,預測儲量達300萬平方米以上,有150毫米、500毫米的不同型號砂粒,不僅強度硬、比重大,而且有含泥低、品位高,是各類建築上乘材料

人文景觀

茶店鎮茶店鎮三道神門關
景色秀麗,花果飄香。自然景觀是茶店鎮 得天獨厚的一大優勢。據不完全統計,鎮內共有48處殿堂廟宇古建築和30多處自然景點。這裡主要介紹七大景觀:

【三道神門關】

位於神定河中下游,么一道位於原神定河與黃家窩兩村交上處,稱為頭道“神門天險”:第二道位於茶店村境內原湖北汽車附屬檔案廠公路大橋頭,古今景觀合二為一;第三道位於大嶺河與郭家河交界處,關門除了原209國道形似一條黑色巨蟒穿關而過外,還有兩岸野花果飄香,蒼山翠綠,白龍泉布景觀點其中。真乃“遊人穿過關,勝似仙境游”。

【元通寺】

又稱皇廟。位於距鎮政府以東4公里處,該村因此而取名為“元通寺”村。初建於唐朝高祖武德年間,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在古都長安城登基不久,西宮娘娘突患眼疾,終日流淚不止,後經神仙點化,可尋東南方鹿血點眼愈之。唐朝名臣敬德奉命從秦嶺追一梅花鹿已沒有蹤影,卻發現自己的箭射在後殿壁上一隻梅花鹿眼中,箭上竟還滴血不止,敬德將箭頭鹿血帶回宮中,西宮娘娘將鹿血一點,眼疾即刻痊癒。為此,唐太宗立刻撥黃金白銀千兩,重修元通寺。該寺因此遵稱為“皇廟”而今,由於年久失修加之“文革”毀損,現僅有殿一座,殿前廢墟上有高約兩米,寬一米的龍頭石碑。碑上還能清晰地辨認出“普濟二十六代章大用禪師”所著的三百多名師遵號姓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