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貢米

茅貢米

茅貢米,貴州省湄潭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自古以來,湄潭縣素有雲貴“小江南”、黔北“小花溪”、“黔北糧倉”的美譽,農業歷史悠久。因其獨特的地形、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所產稻米品質優良。明嘉慶年間,湄潭縣大米作為貢品進奉朝廷,故稱為“茅貢米”。茅貢米,米粒大且長寬,比例協調、外形獨特、色澤光亮、晶瑩飽滿,煮食漿汁如乳,飯粒油亮滋潤,入口鬆軟有彈性,自然清香可口。 2010年12月0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茅貢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信息

產品特點

茅貢米米粒大而橢圓,乾粒重30~35克,粒長≥6.3毫米,長寬比2.2~2.8。米粒油潤晶瑩潔白,呈半透明狀;米飯油光泛亮,不散不渣,香味濃郁,口感綿軟有彈性,冷後不回生且保持良好光澤。茅貢米理化指標特點:水分方面,優等以上均≤14.5%;直鏈澱粉含量(乾基)方面,特等15.0%~18.0%,優等14.0%~20.0%;蛋白質方面,優等以上均為6.0%~6.5%;膠稠度(毫米)方面,特等≥75.0,優等≥70.0:品嘗評分值方面,特等≥90.0,優等≥85.0;粒長方面(毫米),特等和優等均≥7.2;長寬比方面,特等為2.5~3.0,優等為2.5~3.0。

產地環境

湄潭縣環境 湄潭縣環境

茅貢米產自貴州省湄潭縣,茅貢米出產地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獨特,地處湄江河上中游,平均海拔820米,年降雨量150毫米,年日照數1200小時,田地分布在湄江河上游兩岸,系河水長期沖刷形成的油砂地,富含硒、鋅、鐵、鈣等多種微量元素,適宜種植水稻。

歷史淵源

自古以來,湄潭縣素有雲貴“小江南”、黔北“小花溪”、“黔北糧倉”的美譽,農業歷史悠久。因其獨特的地形、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所產稻米品質優良。

明嘉慶年間,湄潭縣大米作為貢品進奉朝廷,故稱為“茅貢米”;

茅貢米 茅貢米

抗日戰爭時期,浙江大學西遷在湄潭辦學時,校長竺可楨譽之為“黔中之寶”。

生產情況

2009年底,湄潭縣已有4萬公頃水稻基地;

茅貢米 茅貢米

截至2017年底,湄潭縣有優質水稻20萬畝。

產品榮譽

2001年,茅貢米通過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綠色食品A級認證。

2003年10月,茅貢牌頂級香米、珠光營養米、硒鋅米又榮獲“首屆貴州名特優農產品展銷會名牌農產品”稱號。

2007年,在第六屆中國優質稻米博覽交易會上,茅貢米獲金獎。

2010年12月0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茅貢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茅貢米 茅貢米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茅貢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地範圍為貴州省湄潭縣永興鎮、湄江鎮、復興鎮、洗馬鄉、黃家壩鎮、抄樂鄉、興隆鎮、天城鄉等8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品種

大粒香系列品系。

•立地條件

保護區範圍內海拔800米至1000米的油沙土,土層厚度30厘米至50厘米,土壤有機質含量≥2%,土壤pH值5.5至7.5。

•栽培管理

育秧及播種:育秧方式為旱地育秧。播種期為4月中旬。播種量:每667米(畝)大田用種量1.4千克至1.6千克。

移栽:移栽時間為5月中旬,每667米(畝)大田植苗1.0至1.2萬穴,每穴2至3基本苗。

田間管理:每667米(畝)施農家肥1200千克至1500千克,每667米(畝)純氮用量小於12千克,以基肥為主,追肥不超過總肥量的15%。

採取前輕後重管水方法:活棵後濕潤管理,夠苗曬田,乾乾濕濕至穗分化,穗分化至齊穗期淺水層為主,後期乾濕交替,收割前7天斷水。

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收穫

收穫期為9月中下旬,籽粒充分黃熟後及時收穫,分品種單收單脫,脫粒揚淨後曬乾貯存。

•加工

稻穀→篩選→去石→磁選→礱穀→谷糙分離→碾米→去碎米→色選→拋光→檢驗→包裝

•質量特色

感官特色:米粒大而橢圓,千粒重30克至35克,粒長≥6.3毫米,長寬比:2.2至2.8。米粒油潤晶瑩潔白,呈半透明狀;米飯油光泛亮,不散不渣,香味濃郁,口感綿軟有彈性,冷後不回生且保持良好光澤。

理化指標:

項目 指標
直鏈澱粉含量(乾基)/% 15.0~19.0
蛋白質/% 6.0~6.8
膠稠度/毫米≥ 75.0
鹼消值 7

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茅貢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貴州省湄潭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貴州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茅貢米的法定檢測機構由貴州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