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塔木鄉

英塔木鄉

英塔木鄉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縣境南部,東接巴依託海鄉,南瀕伊犁河,西鄰阿熱吾斯塘鄉和多浪農場,北靠溫亞爾鄉,東北與維吾爾玉其溫鄉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81°45′46″,北緯43°44′64″。

基本信息

簡介

英塔木鄉南北長13公里,東西寬7公里,總面積122平方公里。鄉政府距縣城50公里,下轄9個村民委員會,42個村民小組,有5334戶,24075人,居住著維、回、東鄉、漢、哈等10個民族。鄉轄阿克塔木村、包爾其村、托萬克溫村、托萬克塔木村、木拉提村、英塔木村、包爾其玉其溫村、喀拉蘇村、夏合拉克村9個村。

地理氣候

該鄉地處伊犁河北岸平原,地形由東北向西南平緩傾斜,海拔680—740米,中部偏西有一南北走向的黃土碎石陡坡,把耕地分割成南北兩個小區域。地勢皆平坦,坡下耕地水位較高。轄區年平均氣溫8.5℃,降水量340毫米,無霜期163天,屬大陸性半乾旱氣候。

沿革

新中國成立前設有千戶長。解放初定名第八區,1952年改稱四區,1954年更名第五區,1958年成立天山人民公社,轄6個大隊。1972年10月析置巴依託海和阿熱吾斯塘公社。1978年按駐地更名英塔木公社(“英塔木”系維語新村之意),轄7個大隊。1979年10月公社機關由英塔木村遷至喀拉蘇村,次年增設2個大隊。1984年更名英塔木鄉。省道220線自西向東橫穿其境,沿阿英公路、國道218線折轉吉買公路可達縣城,交通方便。

經濟

全鄉可耕地面積9.86萬畝,靠團結渠灌溉。農業占據主導地位,畜牧業和商品流通較發達。

2007年全鄉實現生產總值1.975億元,較上年增長34.3%,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加618元,達到4241.74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本年度共投資3250萬元(含抗震安居房建設),較上年增長23.5%。農業創收8970萬元,較上年增加19%。鄉鎮企業總產值14650萬元,較上年增長18%。第三產業創收7994萬元,較上年增長17.9%。

英塔木鄉地勢平坦,境內光熱水土資源比較豐富,年平均氣溫8.5℃,無霜期163天,盛產小麥、大豆、玉米、甜菜以及油菜、油葵等油料作物,畜牧業資源主要英有奶牛、綿羊、山羊、馬鹿,引進有鴕鳥。鄉境內有2400畝漁塘,主要品種有鯉魚、鯽魚、鯰魚等。境內南部沿伊犁河有近萬畝次生林,伴生野生沙棗、沙棘、灌木等物種。境內設有農家樂、漁家樂旅遊景點10個。

2007年育肥牲畜17900頭只,產出肉1132噸,奶5830噸,基本建成了玉其溫村、夏合拉克村兩個戶均兩頭牛養殖專業村,青貯玉米5804噸,預備黃貯料2.7萬噸,各類作物秸稈5.44萬噸,購進種公畜40隻,完成了冷配任務1530頭,完成率達99%,去勢土雜公牛87頭,家禽飼養量達41.32萬隻,其中雞飼養量37.8萬隻,鴨鵝飼養量達4.4萬隻,生產禽蛋3287噸,完成常見疫病及寄生蟲等常規防疫4.22萬頭只,完成春秋兩季口蹄疫防疫62997頭(次),完成禽流感防疫26.7萬隻。2007年,全年共營造用材林400畝,跡地更新1300畝,經濟林20畝。建苗圃128畝。年內開展職業培訓班27期,培訓農民800人次,發布就業用工信息1000條,培育勞務經紀人76名,年內轉移勞力農村動力6846人,其中季節性轉移4225人,長期轉移2621人。2007年,全鄉脫貧26戶,76人。年內發放救災款物26萬元,向貧困戶發放11噸麵粉,90噸煤,為707名殘疾人繳納了合作醫療費用,為貧困戶落實抗震安居資金168.3萬元,計91戶。其中特困補助30戶,發放補助金150萬元,貧困補助61戶,發放補助金18.3萬元。落實低保172戶,發放低保金218979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