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筍

甘筍

苦筍又名甘筍、涼筍,野生於崇山峻岭之中,其呈苦味的糖甙有刺激巨噬細胞生成的作用,該細胞有防癌解毒的功效。 苦筍含豐富的纖維素,能促進腸蠕動,從而縮短膽固醇、脂肪等物質在體內的停留時間,故有減肥和預防便秘、結腸癌等功效。中醫認為,苦筍味甘、淡、微苦,寒,有清熱利尿、活血祛風功用,可治風濕、食積、咳嗽、瘡瘍等症。

基本信息

簡介

甘筍 甘筍

甘筍栽培技術:可利用低產果園、荒蕪菜地和房前屋後空地進行。山地種植和一般選海拔800m以下山間空地或山溝谷旁,土地疏鬆、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地塊。

(一)施肥:每公頃約種900穴,每穴植前施基肥20kg(有機肥)。選擇1年生、粗壯、健康、筍芽多的單株或2-3株成叢的竹子做母竹,來去鞭各留20cm以上,儘量多帶宿土,挖後砍梢,留枝2-3節。

(二)種植時間:在每年2-3月定植,種時做到深挖穴、淺栽竹、緊擁土、厚蓋草,栽後及時澆水,提高成活率。植後1-2年,在每年5…6月和8-9月,進行除草鬆土,消除種間競爭,擴穴施肥。第二年每穴施0.1kg,第二年施0.2kg。在此期間,不許挖筍,留養大竹,增加竹株。第三年後可砍伐小竹,留養大竹,解決好甘筍種內競爭,增加施肥量,使竹子長大成林。成林後,每公頃立竹達到1.8-2.1萬株,竹齡結構為:1年生30%,2年生30%,3年生25%,4年生15%,施肥量每畝20kg以上。 半野生狀態甘筍的培育:為了滿足農民對甘筍的食用,要合理採伐,充分利用陽光、地力使竹子進行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收益的方法:從4月至6月上旬對竹筍分四批處理,第一批約在4月上旬,為早期筍,個體不大,市場筍價好,全部挖掘食用,此時能促進後期筍芽萌發,提高發筍率;第二批,約4月中、下旬,為盛期之初的筍,個體粗壯,在林地空處及老竹更新年處,選擇大筍留養,約5株/m2,培養成健壯新母竹,余者挖食;第三批約5月上中旬,為盛期偏後筍,選擇大者補充前期留養新竹的不足,其餘全部挖出食用,保證新母竹的養分供給,同時保證竹筍產量的形成;第四批為末期筍,約5月上旬至6月上旬,全部挖食。使用這種方法,既可提高筍的產量,又有新竹留養,使苦筍步入良性循環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