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鞭鼓舞

花鞭鼓舞

花鞭鼓舞,山東唯一的純鼓舞形式,由商河縣張坊鄉王辛村民王立禮首創。王立禮清末在京津一帶行醫,他喜愛歌舞,將商河鼓子秧歌與雜技動作相結合,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花鞭鼓舞,初為單人舞,後發展為雙人舞。1911年在北京前門大街獻藝後噪京城,曾入宮表演,溥儀大加讚賞,並賜絲製黃龍繩一縷。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花鞭鼓

所屬地區:山東·濟南·商河縣

遺產編號:Ⅲ-7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濟南市商河縣

遺產級別:省

舞蹈概述

花鞭鼓舞鞭鼓舞

花鞭鼓舞流傳於山東商河一帶,是舊社會窮藝人乞討賣藝的工具,據老藝人王厚風、王安奎、張鳳雲等口述;光緒二十九年間,當地以賣唱為生的王立禮、王文義兩兄弟在北京賣藝時拜流蕩在京的藝人李桂珍、李明雄兄弟為師,學會了花鞭鼓舞。回鄉後苦練技藝,並把花鞭鼓舞傳給了當地藝人。宣統三年,王立禮和王立義倆兄弟的精湛技藝被清朝官吏看中,召進宮廷為皇帝表演,在打花鞭鼓舞中栓鼓的繩子斷了,皇帝馬上命四王拿來一捆黃龍繩送給兄弟倆。以後村上逢辦喜事都用黃龍繩捆綁嫁妝車,黃龍繩的故事被當地人傳為佳話。

表演形式

解放前花鞭鼓舞稱為花鼓,解放後專業人員稱它為花鞭鼓舞,花鼓在表演時身背腰鼓,雙手各持一尺多長的花鞭,鞭頭用牛皮結成疙瘩,雙邊同時揮舞,變換各種姿態,鞭頭擊中鼓面中心,打出各種花點,發出清脆響亮的聲音,花鞭沸騰似金蛇狂舞,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鼓音咚咚,像戰馬奔騰,使人情緒振奮,人潮沸騰 能夠大大的鼓舞士氣,。

花鞭鼓舞花鞭鼓舞

花鞭鼓舞表演時,演員將直徑15厘米,長30厘米的腰鼓,斜背於右肩上,腰鼓置放於右膝旁,處於不固定狀態。雙手各持一尺多長的花鞭,鞭頭用牛皮結成疙瘩,雙手同時揮舞,變換各種姿態,打出各種花點,發出清脆響亮的聲音。

表演道具

1、鞭:長度為50厘米,分別拴在兩個鼓捶上,此鞭是由兩牛皮條製作的。從鞭頭開始向上分別系有兩個疙瘩,鞭子粗如小指,上面纏有各種彩色毛線,因此稱為花鞭鼓舞。

2、花鼓:樣式同腰鼓相同,兩個鼓面

..

用牛皮所蒙,鼓面的直徑為15厘米,棒是由木料製作的,顏色為大紅,鼓長30厘米,此鼓系有一條紅綢帶,以便背在肩上。花鞭鼓使用一般腰鼓,用小小鑔伴奏。 舞者頭系白毛巾, 身著短衣, 斜挎腰鼓與左脅下, 雙手各持一鞭, 鞭桿長22厘米, 鞭條長50厘米, 鞭梢系成疙瘩。 表演時擊鼓方式奇特, 兩條鞭上下翻飛, 甩至背後, 胸前, 胯下準確地擊打鼓面, 鞭飛鼓鳴, 獨具一格,引人入勝, 藝術效果非常強烈。有前八步, 後八步, 鷂子翻身, 鯉魚跳龍門, 古樹盤根, 張飛騙馬, 蘇秦背劍, 二龍吐須, 金絲葫蘆, 菊花蓋頂, 黑狗鑽襠, 就地十八滾等30 余種。

3、服裝:表演者為武生打扮,頭戴馬尾透風(巾)帽,上穿黑跨衣,腰系緞子,大帶,並帶腰襟子(黑色),下身穿黑色燈籠褲,腳上穿薄底快靴。白毛巾罩頭,上身穿白色對襟便衣,腰間系一條紅綢子,下身穿藍色彩褲,腳穿黑圓口布鞋。

基本特徵

花鞭鼓舞自形成以來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如下基本特徵:

1、伴隨民俗活動產生和發展而形成的對民間習俗的依存性特徵;

..

2、在長期的民間藝術活動中,花鞭鼓舞形成了與禮俗活動程式性特徵;

3、場陣的變化特徵,花鞭鼓舞場子變化多變,舞蹈動作規範有固定的節奏,形成了獨特的舞蹈陣勢。

4、互動性特徵,觀眾對一般民間舞蹈只是欣賞,但看花鞭鼓舞有一種團結拼搏躍躍欲跳之感。

傳承發展

花鞭鼓使用一般腰鼓,用小鑼小伴奏。舞者頭系白毛巾,身著短衣,斜挎腰鼓與左脅下,雙手各持一鞭,鞭桿長22厘米,鞭條長50厘米,鞭梢系成疙瘩。表演時擊鼓方式奇特,兩條鞭上下翻飛,甩至背後,胸前,胯下準確地擊打鼓面,鞭飛鼓鳴,獨具一格,引人入勝,藝術效果非常強烈。有前八步,後八步,鷂子翻身,鯉魚跳龍門,古樹盤根,張飛騙馬,蘇秦背劍,二龍吐須,金絲葫蘆,菊花蓋頂,黑狗鑽襠,就地十八滾等30 余種。

..

花鞭鼓50年代初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出”獲金質獎,1956年參加全國民間舞蹈會演獲一等獎,受到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80、1984年中央電視台,山東電視台及遼寧電視台錄製成記錄片,其內容已編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