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街村

花街村

花街村位於浙江省臨海市城區東側。由花街、寺後兩個自然村組成。花街,因古代此處曾有一條商業繁盛的街道而得名。寺後,因村旁靖江山上有白塔寺,村在寺後而得名。花街村,50年代曾是花街鄉政府、靈江區公所駐地,後屬城東鄉。1989年,行政區域調整,屬城區鹿城街道辦事處。2007年臨海古城街道花街村老年活動中心人頭攢動,喜氣洋溢,這是台州市委老幹部局與古城街道花街村正在開展迎春聯誼活動。

基本信息

(圖)花街村花街村

基本信息

花街村,在50年代是臨海縣、靈江區工作基點村;60年代是臨海縣農業先進村;70年代是受台州地區獎勵的畜牧業先進村;90年代初是臨海市鄉鎮企業先進村。在歷史上,花街村是軍事要地。明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倭寇攻入臨海縣城,竄至花街,戚繼光率兵迎擊,殲滅倭寇。村東北角的埋倭橋,東南角的倭山,就是當年抗倭留下的歷史遺蹟。1941、1945年,日本侵略軍兩次侵占臨海,都在水雲塘與花街一帶從靈江登入,直撲臨海縣城。花街村東南瀕靈江,村前建有一座300噸級白塔碼頭;北面靠近省道臨甬公路;寬36米的臨海城區巾山東路在村中心通過;靈江二橋建成後,104國道沿村而過,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工業小區粗具規模

工業發展

(圖)農技員指導農技員指導

花街村辦企業始於1972年。是年,村里投資3萬元,創辦水泥預製場。但在70-80年代發展緩慢。僅於1975年辦了襪廠;1984年辦了果蔬廠;1985年辦了紙箱廠。直到1989年,企業年產值只有70萬元,集體經濟、村民收入提高不顯著。
進入90年代後,村區工業迅速發展。1990年,在中共鹿城辦事處委員會的指導幫助下,分析花街村水陸交通便利的地理優勢,確定在村西頭、巾山東路南面劃出30畝土地辦工業小區,制定優惠政策,引進人才、技術、資金。當年辦起玻璃製品廠、城區特藝廠、城區文教用品廠等6家企業。1991年,為了吸引更多的辦廠能人來花街落戶,村里投資30萬元搞好工業小區三通一平(通路、通電、通水、平整場地)的環境建設;同時,投資80萬元,建起39間廠房,築巢引鳥,先後引進風帆傘廠、針織二廠、製衣廠等10家企業。至1992年,村區工業企業發展到29家。其中,村集體辦4家,村民股份制7家,從外地引進18家,新辦廠投入資金1700多萬元。是年,產值達1186萬元,比1991年的378萬元增長2倍多,比1989年的70萬元增長16倍,上交國家稅金21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172萬元。自辦工業小區後,年產值都以翻番速度上升,已形成服裝、針織、工藝、機械為主的工業體系。臨海市風帆傘廠生產的太陽傘,遠銷德國、馬來西亞等國,年產值達2000多萬元;城區特藝廠生產的電子蠟燭,暢銷美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年產值達300萬元;製衣廠、玻璃製品廠,擴大投資後,年產值都達500多萬元。此外,建在花街的市屬工業企業有臨海市製藥廠、絲廠、粉廠、工藝禮品廠及新建的日供水5萬噸的自來水廠;新辦的鎮屬工業有華聯製衣廠、包裝裝璜廠。工業小區粗具規模。

農業發展

工業小區的開拓,促進了農業經濟結構的變化、勞動力從業的變化以及第三產業的興起。1978年務農勞力占90%,1989年務農勞力下降為60%,1992年以農業為主的勞力只占21%。全村605個男女勞力,至1992年底,以一個行業為主的勞力分布統計:工業256人,占42.3%;農林牧漁129人,占21.3%;建築業57人,占9.4%;交通運輸業52人,占8.6%;商業35人,占5.8%;其他服務業76人,占12.6%。
農業,原有耕地510畝,屬平原產糧區。1950年前都是靠天田,常既旱又澇,畝產只有200-300斤。1953年,首先在靈江邊安裝了一台16匹馬力的抽水機,解決旱的問題,至50年代末,糧食畝產上綱要(畝產800斤);60年代初期,全面進行平整土地,投入勞力5000多工,劃成3畝1丘,使農田格子化,同時造了9條總長4000多米的機耕路,不僅有利耕作,還增加了10畝土地;70年代,抓畜牧業發展,戶里養、集體養,村里辦起百頭豬場,至1978年生豬飼養量達600多頭,戶均3頭,受到台州地區的表彰獎勵。1981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後,隨著水利條件的改善和有機質肥料的增加及優良品種的推廣,1985年糧食畝產超1噸。農業內部的經營結構,也隨著市場的需求而改變。花街歷史上水田全部種糧,旱地多栽桃樹。水蜜桃遠近聞名,遠銷上海等地,最多曾發展到70餘畝,年產量達200噸。70年代開始改為發展柑桔,至1992年有柑桔51畝,年產量達70多噸。1987年開始將部分種糧土地改種蔬菜,供應城區,至1992年有133畝,畝產高的能收6000多元,低的也能收2000元。為了穩定農業,村里確定貼農金制度,每年每畝給予30元補貼;機耕、用水、用電以及農業稅都由村集體負擔。1992年,村集體對農業投資5萬元,開挖了一條1000米長的排水、排污兩用河,使農業高產穩收,農業年產值達80餘萬元,比1978年翻了一番。
第三產業正在興起。1992年有拖拉機26台,汽車2輛,有手拉車隊等運輸業,年經濟收入達37萬元。建築工程隊年收入達19萬元。有商店11家,商業、飲食業、修理業和其他服務行業都有發展,年收入達130萬元。

設施建設

(圖)領導視察領導視察

經濟發展,村民生活水平提高,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村容村貌日益改觀。1978年工農業總產值不到百萬元,1992年工農業總產值突破千萬元,達1266萬元,其中工業企業產值占93.3%,農業產值占6.7%。199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374萬元,比1978年的42萬元增長8倍。村民人均收入達1500元,比1978年的160元增長8.4倍。村集體經濟,70年代,年收入在3萬元左右;80年代,年收入在18萬元左右;1991年收入85萬元;1992年收入172萬元。村級固定資產總值達200多萬元,比1978年增長5倍。村有流動資金110萬元。
昔日破舊老屋基本得到改造,一排排新房拔地而起。80年代初期,開始實施村鎮規劃,建有200多間二層樓房;80年代後期,建有90多間三層樓房;1990年,隨著巾山東路延伸到村,在路南面建工業小區,路的北面建新的住宅區後,建有四層樓房34間、五層樓房26間。一些高檔家用電器進入農家,電視機已經普及,還安裝了閉路電視,不少農戶還置有電冰櫃、洗衣機、錄像機等。
公益事業蓬勃發展。1982年,投資8萬元,為村民安裝自來水。1988年,投資15萬元,新建了二層19間國小校舍,占地3000平方米。1991年,投資12萬元,搞好電力建設,增加200KV變壓器1台。1992年,投資20萬元,進一步搞好村間道路建設;投資80萬元,建造7間五層的村綜合辦公樓,於1993年3月30日落成;投資36萬元,正在建造老年活動中心。
村民集體福利逐步提高。全村74名60歲以上老人,自1987年開始每人每年補貼30元,1989年補貼50元,1990年補貼80元,1992年補貼120元。對全村工作10年以上的黨員幹部安排到各企事業單位,由單位每月發生活費85元,以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村民的教育基金等都由集體負擔。1991年村黨支部書記王如超被中共臨海市委評為優秀村幹部。

文化活動

2007年2月3日下午,為豐富村民民眾的節日文化生活,台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老幹部局局長姚兆芳,副局長張麗君、何賢忠,帶領台州市老幹部藝術團、老幹部書畫協會和台州市老年大學的老同志,為花街村帶來了精心創作的書畫作品和精彩的文藝演出,為村民呈上一道春節文化大餐。
在三樓,台州市老年大學表演的文藝節目豐富多彩、精彩紛呈,越劇《五女拜壽》、歌曲《好運來》、舞蹈《大紅棗兒甜又香》等節目營造了春節喜慶氣氛,贏得了村民的陣陣掌聲。二樓,洪錦沸、王悅興、張吉全等8位老同志正在揮毫潑墨,書寫春聯,筆力遒勁的春聯贏得了村民的嘖嘖稱讚。“大地回春人人齊奮進,小康共建戶戶頌和平”、“和諧社會無窮美,幸福家庭滿目春”……一副副春聯,融注著老幹部們對新農村建設的美好祝願。古城街道辦事處書記劉勇、組織委員張勝敏參加了此次活動。花街村支部書記王增洪代表村兩委對台州市委老幹部局一行的到來表示感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