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萼山

花萼山

花萼山,又名花岳山,位於四川萬源城東17公里。最高峰海拔2380米,冬季積雪。總面積21.8萬畝,核心區原始森林5.3萬畝,野生珍惜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素有天然動植物寶庫之稱。

百科名片

花萼山
花萼山又叫花岳山,位於萬源市中北部的花萼、廟坡、官渡、蒿壩4鄉交界處,景區面積40km。區內為石灰岩中山山地,海拔在2000m左右,主峰南天門海拔2380.4m,是四川境內的第二高峰,山體高大挺拔,形似一支含苞欲放的芙蓉,與其周圍似花之萼片的5座山峰相映襯,故名花萼山。
花萼山景區以自然景觀為主,此外還有人文歷史景觀。自然景觀有山景、峰景、谷景、洞景、氣景、生景等。2007年8月1日,花萼山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簡介

“萬源有個懸天空,離天只有三尺半”,便是其真實寫照。主要看點:大漏斗——地壘式的山體,是我國石灰岩山地中層狀地貌最典型的地區之一。

景區概況

花萼山景區山體獨特,由花萼山與周圍的江池梁、九龍池、城壕梁、架山等彼肩接翼,形成地壘式的山體;從主峰向四周,峰嶺成層狀逐級遞降,可分四層,最高層海拔2300m以上;第二層海拔2000—2200m,第三層1800—2000m,第四層1700一1800m。這是我國石灰岩山地中層狀地貌最典型的地區之一。站在主峰頂,極目四周,群山層層疊疊,如波似濤,十分壯觀。
在海拔1800m以上,奇峰獨秀,有的似金字塔形,有的呈柱狀,形態各異;海拔2000m以上的5座高峰,常有雲霧繚繞,時隱時現,如大海中孤島。呈地壘式的山體,發育放射狀水系,是任河、中河和後河的分水嶺。區內主要河溪有廟坡河、曹家河、花萼河、蒿壩河、瑪瑙河、寨子河等。河床狹窄,河谷幽深,兩岸岩壁陡直,進入谷底,望不見峰嶺,涼風悠悠。
落水洞和魚泉洞。落水洞遍布峰嶺之間的寬肩部,洞口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深不可測,投石聞洞,聽不到回聲;魚泉洞多分布在河谷底部,洞與河相連,洞中多魚,故名魚泉洞。每逢暴雨,洞水溢出,洞中魚兒隨流水而出,因洞內黑暗,魚眼特小,出洞後在強光刺激下,在河中亂竄亂游,伸手可撈。
景區內大大小小的漏斗比比皆是,其中主峰東北面的萬樹坪漏斗,壁高約500m,底寬30餘畝,形似山間小盆地,這是四川境內目前所知的最大漏斗。
花萼山山體高大,氣景多樣,有日出、雲海、煙雨、夜雨、冬雪等。其中“花萼煙雨,變幻無窮”,“巴山夜雨”,為全川之冠。

特色產物

景區林木蔥鬱,有野生植物1000多種,其中珍稀植物有10餘種,最具特色的是在海拔1800m以上有數萬畝的原始沙棘林,秋末冬初,漫山紅遍。此外,還有成萬畝的木竹林,主峰上的“花萼貝母”,野生天麻,以及五顏六色的杜鵑,景區內野生動物種類繁多,計有222種,其中珍稀保護動物有26種,是達州市珍稀動物最多最集中的地區。飛禽走獸出沒其間,生機勃勃,生意盎然。

景區建築

在主峰“南天門”原有一座寺廟,名叫“祖師廟”,廟內供有徐庶全身塑像,也稱“花萼老祖”。相傳三國名士徐庶,南歸蜀漢,路經花萼山,隱身於此修練成仙。清嘉慶年間,雲貴提督羅思舉又重建廟宇和神像台,使其一舉聞名數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