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柴

花花柴屬於菊科、花花柴屬,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分布於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及新疆;在蘇聯中亞與歐洲東南部,蒙古、伊朗和土耳其也有分布。花花柴的適口性較差。羊、牛和駱駝可採食,驢少量採食,馬幾乎不食。花花柴含有必需胺基酸10種,胺基酸總量高達6.492,特別是亮氨酸、纈氨酸含量較高。

基本信息

花花柴

種中文名: 花花柴
種拉丁名: Kareliniacaspia(Pall.)Less.
種別名: 胖姑娘

形態特徵

菊科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莖直立,粗壯;中空,多分枝。葉互生,近肉質,矩圓形或矩圓狀卵形,長1.5一6cm,寬0.5—2.5cm,先端鈍或圓形,其部有圓形或前形小耳,抱莖,全緣或具不規則的短齒。頭狀花序,長13—15mm,約3––7個在枝頂排列成傘房式聚傘狀,總苞短圓柱形,總苞片5—6層,質厚,被短氈毛;花托平,有托毛;小花異形,紫紅色或黃色,雌花絲狀,兩性花細管狀。瘦果圓柱形,具4——5棱,深褐色,無毛(圖88)。

地理分布

分布於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在蘇聯中亞與歐洲東南部,蒙古、伊朗和土耳其也有分布。

生物生態特徵

花花柴一般在4月初返青,7––8月開花,9月結實,降霜前開始枯黃。花花柴具有肥厚肉質化的葉片,耐鹽性強,具有脫落當年生部分枝條和葉片的生理生態特點,從而可減少水分的需要和避免水分大量散發,保持植物體內水分的平衡,使它能在嚴酷的生境中生存下來。花花柴冬季保留程度尚好,第二年仍然可見到去年遺留下來的枯枝.花花柴是鹽中生的菊科雜類草,是鹽化低地草甸組成植物。多分布於乾旱、半乾旱地區河谷沖積平原,山麓洪積扇緣和山前沖積平原的鹽化沙地及沙質草甸鹽土上。地下水位高1—3m,礦化度高達10g/l。在新疆主要分布於吐魯番盆地和天山南麓山前平原的鹽化沙地上。在準噶爾盆地綠洲附近的次生鹽漬化棄耕地上有生長。在寧夏大量出現在黃河河谷平原鹽鹼荒地和田邊渠埂上。在新疆花花柴常與疏葉駱駝刺(AlhagisParsifolia)蘆葦(Phragmitescommunis)組成不同的群落,伴生有剛毛怪栩(Ta-marixhispida)、大花野麻(Poachynumhendersonii)、沙生鏇覆花(LnulaammoPhila)等。在託克遜近濕潤的沙質草甸鹽土上,它與小獐茅(AeluroPuslittoralis)形成比較密集的群落。混生疏葉駱駝刺、脹果甘草(Glycyrrhizaintlata)和蘆葦等少量種類。總蓋度40—50%。

飼用價值

花花柴的適口性較差。羊、牛和駱駝可採食,驢少量採食,馬幾乎不食。羊一般在春季採食剛剛萌發的幼嫩枝葉;秋季以後採食落葉和幼嫩枯枝;牛在夏季採食得多;駱駝四季採食。調製成乾草,山羊、牛和駱駝都採食。據喀什地區的牧民反映,因花花柴青綠時具有特殊的怪味,綿、山羊往往不愛吃,吃後也不上膘。花花柴蛋白質含量中等,與禾草基本相似,含無氮浸出物和灰分較高(表88—1),能滿足家畜對礦物質的需要。在缺乏優良牧草的地區,仍可作為飼草利用。胺基酸含量見表88—2。花花柴含有必需胺基酸10種,胺基酸總量高達6.492,特別是亮氨酸、纈氨酸含量較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