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犯·粉牆低梅花

花犯·粉牆低梅花

《花犯·粉牆低》由周邦彥創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首詞將梅花和賞梅人結合在一起進行描寫,主客體交融。賞花者看到粉牆下“依然舊風味”的梅花,聯想到去年孤獨賞梅;又聯想到來日自己乘船航行的景象及那時在船中的夢想。從眼前的梅花,聯想到青梅的成熟;詞人按照自己意識的流動來把握和表現形象,不受時空的限制。藝術境界開闊,其意境能使人在腦中喚起一幅清晰畫面。

原文

花犯·粉牆低①》
作者:周邦彥
粉牆低,梅花照眼,依然舊風味。露痕輕綴,疑淨洗鉛華②,無限佳麗。去年勝賞曾孤倚,冰盤同宴喜③。更可惜、雪中高樹,香篝熏素被④。
今年對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飛墜。相將見、翠丸薦酒⑤,人正在、空江煙浪里。但夢想、一枝瀟灑,黃昏斜照水⑥。

注釋

①花犯:詞牌名,為周邦彥首創。雙調102字。
②鉛華:古代婦女用的黛粉等化妝品。
③冰盤同燕喜:冰盤,指如水一般潔淨的白瓷盤。燕喜,節日的宴會。
④香篝:即薰香之籠。此句喻雪覆蓋梅樹,像白被放在熏籠上一樣。
⑤翠丸:梅子。
⑥黃昏斜照水:用林逋《山園小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句意。

譯文

低低的粉牆上,梅花在枝頭風采照人,同往年一樣。花面上的露水痕跡還在,透明晶瑩,如同一位洗淨鉛華的美人,天生麗質美麗天然。去年梅花開放時,我也是一個人獨自觀賞。我也曾經在酒宴之上,愉快地把玉盤中的青梅品嘗。更令人嘆息的是,雪中那高高的梅花樹上,如同蓋上一層雪白的棉被,被裡仿佛是一位美人,體內透出一縷怡人的馨香。今年賞花太匆忙,如同心中有太多的憂傷。我看梅花開得憔悴,我也是這樣,依依惜別,滿腹愁腸。我對著梅花悵望嘆息,眼看著一片片段預告瓣,四處飄落。不久就到了青梅再來下酒的時候,那時我又出發了,在浩如煙海的江面上與風浪為伍。我只願意自己化作一枝梅花,每日當夕陽西下時,靜靜的安然立在水邊。

題解

本詞借詠梅以抒發自己宦遊無定,到處漂泊的寂寞感傷之情。上片由眼前之梅聯想追憶到去年之梅,下片由今年之梅聯想到未來的梅子。在賞梅中融進自己遊蹤不定之憾。上片前六句寫眼前“淨洗鉛華,無限佳麗”之梅花。“粉牆低”寫梅花所在之院落,“照眼”寫梅花的晶瑩可愛。“淨洗鉛華”則寫出梅花的本色天香之質。後五句回憶去年獨自雪中賞梅的情景。“香篝熏素被”描寫雪中之梅的形與味,極其精彩。下片五句又回到眼前,寫賞梅匆匆,而梅已飄墜,最後四句跳到未來。想像江上以梅薦酒及夢中尋梅的情景。全篇處處寫梅,而又結合自己的行蹤,寫出飄泊不定的生活。結構圓美流宕,渾化無跡。這首詞分成過去、現在、未來三個階段去寫梅花,三個階段各有不同的情懷,而且以梅花自喻,委婉曲折。整個詞句不緊扣梅花,也句句緊扣作者自己,前後呼應,一下串插,迂迴反覆,井然有序。

賞析

宋人極喜吟詠梅花,如宋初的林逋即以詠梅詩能攝取梅的風神而傳誦一時。這首《花犯》詠梅詞,當寫於其十年的州縣宦遊生活期間,其較大可能性是寫於溧水任上。在溧水時期,周邦彥用長調寫了相當數量的詠物詞,如《紅林擒近·詠雪》、《玉燭新·梅花》、《三部樂·梅雪》,等等,其中又以《花犯》詠梅最為著稱。
本詞的特點是在詠梅中打入個人身世之感,但不是用如林逋在《霜天曉角》中“誰是我知音,孤山人姓林”等直抒其情的語言來表達,而是用前後盤旋、左顧右盼、姿態橫生的手法,多方位、多角度地來體現自己的情感。宋代黃升在《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中云:“此只詠梅花,而紆徐反覆,道盡三年間事,圓美流轉如彈丸。”
詞作的上片先從眼前的梅花著手,敘寫其風神,再回想去年觀賞梅花之情形,展示其風姿依舊。“粉牆低,梅花照眼,依然舊風味。露痕輕綴,疑爭洗鉛華,無限佳麗”。詞人官舍的低矮粉牆頭伸出一棵梅樹,盛開的梅花格外引人注目。只見梅花上還留有露水痕跡,有如美人洗卻脂粉,更顯得天生麗質。這裡“依然”二字埋下了敘寫去年梅花風采的伏筆。“鉛華”,此指婦女擦臉的粉。曹植《洛神賦》有“芳澤無加,鉛華不御”。接著詞人便轉入去年賞梅之回想:“去年勝賞曾孤倚,冰盤同宴喜”。這是去年賞梅之第一層,敘寫自己客中寂寞,獨自一人持酒賞花。梅花盛開,又恰逢“宴喜”,更映襯詞人的孤寂。“冰盤”句,化用韓愈《李花》詩:“冰盤夏薦碧實脆,斥去不御慚其花”句意。“冰盤”,即白瓷盤。第二層“更可惜,雪中高樹,香篝熏素被”,這三句是說,一眼望去,高聳橫逸的梅樹被厚雪所覆蓋,宛如香篝上熏著一床潔白的被子,煞是逗人喜愛。“香篝”,指裡面放香用來熏烘衣物的熏籠。
詞作下片,詞人的思緒又回到今年眼前的對花,並由此想像以後當青梅可佐酒時,自己又將飄泊於江湖上,而只能夢想梅花之倩影了。“今年對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詞人敘述自己,離別在即,故亦無閒情逸緻對花仔細觀賞,故曰:“對花匆匆”。在此情形下對花,似亦覺花含有離恨,呈現愁悶憔悴之情。這與詞人在《六醜》中寫薔薇花“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寫法同出一機抒,花之有恨、有愁,其實都是詞人的移情作用。次三句“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飛墜”,描寫梅花凋落。詞人凝神駐足,想吟詠一首惜別之詞,忽見梅花朵朵飄墜於青苔之上。這一筆似實又似虛,既可理解為是實寫;又可理解為仍是詞人的移情作用,它象徵了詞人心中在流淚,接下詞人即展開想像,“相將見、脆丸薦酒,人正在、空江煙浪里”,這幾句承上人花相逢、花落、而想像至梅子可供人就酒之時,自己卻正泛舟飄泊於空江煙浪之中。這裡借寫與梅天各一方,實則暗傷羈旅飄泊之苦。歇拍句又順此思路進一步想像:“但夢想、一枝瀟灑,黃昏斜照水”,詞人推想,此後自己天涯飄零,只能在夢中再去見那枝黃昏夕照下橫逸淒清的梅花了。這夢中之梅影與開頭現實中的照眼之梅遙相呼應。
整首詞作不是客觀地、呆板地來描寫梅花的形與神,而是循著詞人自己思想感情變化的軌跡去寫梅花之變化;時間跨度大,以今年為軸心,貫串去年和明年,刻畫了梅花,也刻畫了自己,通篇寫得紆徐反覆,委婉曲折,很耐人尋味。又,前人也多認為該詞有所寄託,《雲韶集》云:“此詞非專詠梅花,以寄身世之感耳。”《蓼園詩選》云:“總是見官跡無常,情懷落寞耳,忽借梅花以寫,意超而思永。言梅猶是舊風情,而人則離合無常;去年與梅共安冷淡,今年梅正開而人慾遠別,梅似含愁悴之意而飛墜;梅子將圓,而人在空江之中,時夢想梅影而已。”應該說,這些評說都較符合詞作實際。

作者

周邦彥

周邦彥周邦彥

(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詞人。少年落魄不羈,後在太學讀書,宋神宗時因獻《汴京賦》為太學正。哲宗時任廬州教授、知溧水縣、國子主簿、秘書省正字。徽宗時仕途較坦蕩,先後為校書郎、議禮避榆討、大晟府提舉,為朝廷制禮作樂。晚年知順昌府和處州、南京鴻慶宮提舉。卒,贈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創製不少新詞調,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瓏四犯》等。現存詞二百餘篇,多寫男女之情和離愁別恨,內容較為單薄,調子很低沉。其詞承柳永而多有變化,市井氣少而宮廷氣多,詞風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長於鋪敘,善於熔鑄古人詩句,辭藻華美,音律和諧,具有渾厚、典麗、縝密的特色。如《瑞龍吟》(章台路)、《西河》(佳麗處)等。其寫景小詞,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調,如《蘇幕遮》等。他是大晟詞人的代表,是婉約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開南宋姜夔張炎一派詞風,對後世影響很大。王國維《人間詞話》說:“美成深遠之致,不及歐、秦,唯言情體物,窮極工巧,故不失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創調之才多,創意之才少耳。”生平祥見《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傳第二百三),有《片玉詞》。

詞牌

《花犯》,詞牌名,為周邦彥首創。雙調102字。調始《清真樂府》。周密詞名《繡鸞鳳花犯》。

格律

雙調,一百二字。前段十句,六仄韻;後段九句,四仄韻。
●○○(句)○○ ●(句)○○●○●(韻)●○○●(韻) ●●○○(句) ●○●(韻) ○●●○○●(韻)○○○●●(韻)●●●(豆) ○ ●(句)○○○●●(韻)
○○● ●○○(句)○○●●●(句)○○●●(韻)○●●(句)○○●(豆) ○○●(韻)○○●(豆)●○●●(句) ●(豆) ○○●●(韻) ●●(豆) ○○●(句) ○○●●(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