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江鐵索橋

花江鐵索橋

花江鐵索橋位於安順以西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與貞豐縣交界處的北盤江上,古為黔滇交通之要樞。鐵索橋扣掛兩山之間,由14根粗大的鐵鏈串綴而成,每根由262個環鏈組成。橋全長71米,寬2.9米,距水面約70米,上鋪數百塊大枋作為橋面,鐵索橋下江水洶湧澎湃,河流湍急。

基本信息

花江鐵索橋位於安順以西 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貞豐縣交界處的北盤江上,古為黔滇交通之要樞。鐵索橋扣掛兩山之間,由14根粗大的鐵鏈串綴而成,每根由262個環鏈組成。橋全長71米,寬2.9米,距水面約70米,上鋪數百塊大枋作為橋面,鐵索橋下江水洶湧澎湃,河流湍急,明代起曾多次在此架橋,橋未建成即被洪水衝垮。清光緒年間又多次復修,地易三址,三建兩毀,直至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四月方始建成。橋之北岸新建有六角亭一座,橋南岸為筆立如削的灰白色峭壁,崖上古樹森森,崖腳古驛道的一長段石壁上有眾多摩崖石刻,上游還有“仙字石”等景觀。為花江大峽谷景區中心景點,也是全國著名的遺存不多的古鐵索橋之一。
清代詩人彭而述有一首題詠花江的詩:“鐵索黑水舊知名,天水曾當百萬兵。試問臨邛持節客,當年何路入昆明?”詩中所寫的“鐵索”指的就是這座花江鐵索橋。從明代開始,政府曾幾次在這一帶建橋,要么被洪水衝垮,要么毀於賊寇。清代光緒年間,軍門蔣宗漢竭力籌款建橋,歷時6年之久,終於建成了這座長71米,寬2.9米,距水面高約70米的鐵索橋。鐵索橋歷經百年風雨,幾經洪水衝擊,抗戰期間又遭日本飛機轟炸,至今依然寒光閃閃,巋然不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