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焦寺遺址

芭焦寺遺址,位於湖北省荊門市京山縣宋河鎮芭蕉寺村。

芭焦寺遺址芭焦寺遺址
芭焦寺遺址,位於湖北荊門京山縣宋河鎮芭蕉寺村。寺建於盛宋代稱圓寂禪院,後歷經兵燹,院田幾盡。清乾隆年間,海雲和尚重修芭蕉寺。“芭蕉夜雨”為京山八景之一。

遺址介紹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盛唐時期,京山芭蕉寺是朝鮮半島新羅國太子的住錫修行之地,後卒葬於此,山中有新羅太子墓,山中有泉,曰“新羅泉”。京山舊縣誌和當地百姓口頭,留下許多有關新羅太子的記載和美麗傳說。康熙年間《京山縣誌》載:“新羅泉泉出山中,嘗有新羅僧居此,語眾欲歸,神止之。僧言思故鄉中水,神指其地,泉即湧出,僧嘗之味同故鄉;僧又言思故鄉魚,神復指水得魚,魚形骨纖細,色斑、目赤。僧遂不思故鄉。”“新羅太子墓:在縣東北七十里,墓甚高大,相傳新羅太子慕禪,隨其國僧入中國,居芭蕉寺,卒葬此。”“芭蕉寺:縣北六十里,宋名圓寂禪院,在芭蕉山中,新羅僧所居,泉出比目魚者也。”

遺址重修

芭蕉寺在清代重修後,立碑記事,上刻《中興芭蕉寺碑記》:“原暹邏僧奉唐太宗敕,住錫於茲。搗杖出泉涌暹邏泉,劈魚養母,成比目魚。載在縣誌朗如也。”此碑文直接寫明新羅太子是奉唐太宗之命,來京山芭蕉寺住錫佛事。光緒八年《京山縣誌》載:“新羅太子墓,在縣東北七十里,相傳新羅太子隨國僧入中國,居縣之芭蕉寺,卒葬此。”中國地方志代代續修,代代轉述相傳。京山康熙志、光緒志中重要歷史人物事件,也是從宋明典籍、省府通志、縣誌中轉載而來。所以說,新羅僧在京山芭蕉寺住持修行,若不是真有其事,幾部舊志絕不會無中生有記載此事。

景點故事

關於新羅太子的這一記載引起了中韓兩國學者的濃厚興趣。1994年,上海召開紀念我國歷史地理學泰斗譚其驤教授的學術研討會,中國學者在交流中向與會韓國學者介紹京山芭蕉寺的這一史實,即刻引起韓國學者高度重視。會後,華中師大地理學教授劉盛佳來到京山,與縣史志辦、縣博物館同志一道研究史料,到芭蕉寺實地考證。其研究結果表明,在唐太宗時期,今天的朝鮮半島同時存在著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個國家,呈三足鼎立之勢。半島三國、日本仰慕盛唐文化,常派遣唐使和皇室子弟到大唐讀經學佛。有學者統計,唐代,僅新羅國就派遣唐使團161次,使團中有使節、皇家子弟、僧人、翻譯、歌舞伎等。新羅國位於朝鮮半島東南部,國都金城(今韓國慶州),新羅國奉行親唐政策。新羅女王金善德曾派太子到大唐讀經學佛。京山在唐朝是朝中重地,設州置縣,並派名宦重臣在此主事,唐代,京山大洪山中的寺宇聞名遐邇。研究推定,新羅女王太子入唐後,即奉唐太宗之命,在京山芭蕉寺學佛,新羅太子的思鄉故事便由此衍生而來。太子圓寂後,便葬於此地,新羅太子墓即在宋河鎮芭蕉寺村的祖師嶺上。
京山芭蕉寺、新羅太子墓、新羅泉,見證了中韓兩國友好交往的歷史,也引起中韓兩國藝術家的濃厚興趣。2005年,兩國演藝界已決定合作拍攝40集電視連續劇《新羅情》,荊門市擬與韓國全羅道福安郡結為友好城市,京山也和韓國的一些道郡企業建立了經濟協作關係,相互往來。新羅太子若九泉有知,將獲得心靈慰藉,不再感到孤獨寂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