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港鎮

濯港鎮

濯港鎮位於鄂、贛、皖三省交界的腹心地帶,105國道、滬蓉高速公路、“合九”鐵路貫穿腹中,交通十分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全鎮版圖面積143.19平方公里、共轄十里、芭茅、余顯、濯港、陶河五個指導組和白湖辦事處。濯港鎮現有鄉鎮企業1750家,從業人員11434人,固定資產18726萬元,其中鎮辦企業20家,固定資產13365萬元,職工1260人,村及村下企業1385個,其中村辦企業104個,聯合體企業108個,個體私營企業1173個,從業人員8248人。生主導產品有高中低濃度復混肥、磷肥、獸藥、消毒、蛋白腖、婦女衛生棉、小兒尿褲、醫用床熱墊、醫療器械、建成材、塑鋼門窗、糧油飲料、大理石板材,紡織包裝袋、石油液化氣等。

基本信息

概況

濯港鎮濯港鎮
濯港鎮地處吳頭楚尾的黃梅縣腹地,距縣城9km,屬長江沖積洲地質,地勢呈北高南低趨勢,海拔高程落差在10m以上,境內最低點吳淞高程只有11.2點,版圖面積141.79平方公里,轄42個村委會:濯港、張城、陶河、徐密、陳中畈、劉圩、白湖渡、夏圩、中路灣、馮牛徐郁蔣咀、十里、張上屋、蔡垸、楓嶺、洪垸、樊垸、張店、洪屠、胡牌、高橋、王仲世、浪口、栗林、吳元八、茶山、余顯、胡六橋、五沙坡、楊柳湖、丁字街、桂壩、胡壩、李壠、芭茅、嚴畈、劉垸、程光、柳埂、吳咀、黃竹林。濯港鎮有381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15565戶,75022人,擁有可耕地面積75380畝,其中水田61535畝,其他為“四荒”及旱地面積,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率先實現畝產噸糧田的好成績。歷史最高總產達到1.8億斤,是黃梅縣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濯港鎮地理位置獨特,北有丘陵,南有湖面,東有後湖相依,南有梅濟港相環,西有太白湖相抱,三面環水,有可供養殖水產品水面2千餘畝,年產水產品900萬斤。交通便利,區位優勢較為明顯,318、105兩國道、黃黃高速、黃小高速及至九江武漢合肥的高速大轉盤。合九鐵路縱橫穿越過境,為濯港鎮發展提高了較好進出通道。濯港鎮既是農業大鎮,又是鄂東糧油、畜禽生產和工業產品加工的聚散地,可謂是湖光溢彩,丘陵秀美,素有“萬畝糧田人民富,一湖錦鱗千家殷”的美譽。

濯港鎮人文景觀豐盈,在濯港這塊沃土上孕育了一代代英豪,明大文學家瞿九恩,革命先烈熊映楚吳亮寅,現代著名神話作家周濯街均皆出生於此,長江流域第一龍——卵石擺塑龍出土於境內焦墩;唐代長吉縣城遺址在郭林咀,晉代柘林寺修在徐密,相傳有清代皇帝康熙留有真跡於寺。濯港晚渡,太白漁歌,黃梅古十景獨占其二;禪宗五祖弘忍生於濯港,現有離母墩,會母寺遺址……,這足以證明濯港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濯港鎮關山工業園區是湖北省鄉鎮企業示範小區之一,總面積2.5平方公里,園區內有各類企業23家,安置勞動力就業崗位5600個,是集化醫、建築建材、糧油加工、農資化肥四大品系,商貿加一體化的工業園區。濯港鎮加大企業改制力度,提供優惠政策,買斷企業產權,使園區內企業逐漸實行民營化,不日將來就成為湖北省民營企業的明星工業園區。

地理環境

濯港鎮濯港鎮
氣候

濯港鎮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熱量豐富,降水充沛,無霜期長,但濕熱分配不均。濯港鎮均溫為16~18℃,東南高於西北,東高於西,1月均溫4~6℃,最低溫各地皆低於-6℃,臨湘出現過-18.1℃(1969年1月31日)的低溫。7月多在27~30℃,最高溫大部分地區超過39℃,無霜期自北而南為270~300天。大部地區能滿足喜溫作物、特別是雙季稻對熱量的要求。濯港鎮地勢三面環山,向北有開口,春季多寒潮侵襲;秋分前後出現低溫陰雨的寒露風,對作物生長不利。濯港鎮年降水量1200~1700毫米,是湖北省雨水較多地區之一。

土壤與動植物

紅壤黃壤是濯港鎮具有代表性的地帶性土壤。非地帶性土壤主要有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又名潮沙泥)和水稻土等。濯港鎮土壤一般肥力較高,宜於農林業發展。但也有部分丘陵地區的紅壤,侵蝕較嚴重,有機質含量低;水稻土中的冷侵田、死黃泥田等對作物生長也不利。濯港鎮森林植物資源豐富多樣,常見用材樹種有杉、松、楠、柏、樟、檫、竹等,多分布於西、南、東部山區,其中杉樹較著名。動物資源中,除家禽、家畜外,尚有多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如黑鹿、華南虎、金錢豹、水獺香獐大鯢穿山甲等。鳥類有300多種,水生動植物有百餘種。

城鎮建設

濯港鎮濯港鎮
農業結構調整

一是加快"四個一萬畝"基地建設步伐。苗木花卉基地以花木公司、苗圃為依託,20公頃高科技農業示範園已經產生效益,13.33公頃的高效農業園已經形成。66.67公頃的遼河楊、銀杏基地遍布多個行政村;林果基地步入實施,並在清豐、聯豐、由游、賽山、土橋、春和等村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林。特野菜、冷食瓜果、食用菌等生產基地;以嚴東湖為依託的400公頃螃蟹水產養殖基地形成,提高養殖業的檔次。二是農業基地和項目建設已具雛形。全面啟動土橋農業科技示範園、嚴東湖400公頃螃蟹養殖、20公頃青蝦養殖、獅子峰水庫匙吻鱘養殖、聯豐村蔬菜骨架大棚、張培燎農家樂休閒農莊、汾陽郭氏生態林業有公司以及廟湖旅遊休閒觀光農業園等農業開發項目,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三是積極抓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推動農網改造工程。完成水利工程上石方建設,清淤整修溝渠38公里,新挖蓄水塘30口,維修塘堰66口,維修機站58合套;總計1960千瓦。成立領導專班及工作專班,認真組織實施農網改造工程,濯港鎮農網改網線已全部鋪通,近99%的農戶已提交(居民用電申請書),近三分之二的村已拉桿和拉線到戶。四是積極推動農村稅費改革。改革後的農民負擔與1999年農民政策內六項負擔比較,減幅達20%以上,且不高於1997年和2001年負擔水平,每畝負擔的農業稅及附加均低於100元。

企業改制

十五家企業實行了改制,改制面達到了85%,通過改制、企業的經營管理得到7加強,經濟效益明顯提高,促進了企業的發展。政府制定了各項優惠措施,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本著集體增積累、國家增稅收。政府增財源、職工增收入、經營者增益的原則,以資產重組為重重點,盤活現有資產存量,發展規模民營企業,對規模以上企業實行重跟蹤服務,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生產環境。

招商引資

為了加快招引資的步伐,濯港鎮政府先後制定了有關招商引資、引稅的獎勵機制,同時著力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加大了軟、硬環境的治理力度,使招商引資工作引得進。站得穩、發展快。引進廟湖農業產業有限公司,該項目一期工程征地35刀6公頃,首期投資1600萬元,總投資8600萬元。二期工程還將征地13.33公頃,將投人資金1.2億元。三年來,先後引進了武漢科菱門窗公司、武漢經緯液化氣船運公司、花山磚瓦場新技術改造、土橋加油站、武漢三源特種建材有限責任公司、洪山都市生態林業示範園、螃蟹養養殖和林果開發等項目。民生石油公司已投入資金3.6億元,已進入試運營階段。

社會事業

濯港鎮濯港鎮
基礎設施建設
(1)濯港鎮新建的11萬千伏變電站已竣工投入使用,日供水6000噸的自來水廠和萬門程控電話,完全可以滿足企事業單位和居民的日常需要。
(2)濯港鎮新城商品房開發面積達11萬平方米,完成投資額1.1億元,居民已入住600多戶,充分發揮了濯港鎮成為人流和物流的重要集散地作用。
(3)濯港鎮交通設施日臻完善。來福鐵路、閩江航運穿鎮而過,甘白公路正在緊邏密鼓施工,隨著工程的竣工,將大大縮小鎮區與縣城、市區的空間距離,公路硬化率達100%。

派出所
“平安濯港”創建工作穩抓穩打。濯港鎮以創建“平安濯港”為載體,加快“平安濯港”的創建步伐,著力提高民眾對建設“平安濯港”的參與率和滿意率。不斷完善“嚴打”長效機制,堅決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增強民眾安全感。2005年治安案件查處率達96.5%。

街容街貌
街容街貌整治成效顯現。針對濯港鎮交通擁擠和垃圾圍鎮垃圾圍村比較突出的狀況,及時研究部署,採取相應措施,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建立部門聯動工作體系,抓長效管理,鞏固整治成果,同時斥資100多萬元設施齊全的鎮停車場建設已竣工投入使用交通和衛生等面貌有了根本性改善。在加強環境污染整治的基礎上,搞好生態環境建設,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自然環境協調發展。

教育

濯港鎮濯港鎮白湖中學
濯港一中

中學緊臨鎮政府大院,座南朝北,西臨105國道,東靠合九鐵路,面對連綿青山,地理條件優越,自然環境優美。濯港一中創辦於1958年,經幾度易名,1992年正式定名為濯港鎮第一初級中學。現有29個教學班,學生2284人,其中初一年級10個班771人,初二年級10個班755人,初三年級9個班818人。教職工116人,其中專任教師109人,本科學歷的22人,專科學歷的99人;中學高級教師2人,中學一級教師43人,省、市級骨幹教師11人,學科帶頭人13人,普通過二乙有87人,有88人獲計算機初級或初級以上證書。

學校校園面積61000平方米,校舍面積21885平方米。圖書室藏書66000冊。教育技術裝備及配套設施達到同類學校要求標準。近四年來,興建了一棟3個單元24戶教職工住宿樓,興建了1000平方米的籃球場,升高了3棟1600平方米的宿舍樓,並在原有禮堂的基礎上進行改建,兼用作學生食堂。學校辦學設施齊備,功能齊全,環境宜人,處處溢著生機和活力。

十里國小

創建於1956年,當時只有兩間茅屋,只辦兩個複式班,有民師三人,一九六八年學校擴建為六間土磚瓦屋,辦起了六個單式班,教師由原來三人增加到八人,學生有一百餘人。一九七三年學校遷至東邊的魯圍山頭,由於地處偏僻,於一九九六年又遷移到村支部北面,共投資三十七萬餘元,位於濯港鎮東北部距105國道約一公里處,是十里村的中心位置,現在是一所村級中心國小,鄉村公路臨門而過,交通方便,辦學條件優越。學校現有六個教學班,入學率100%。有專職教師7人,高級職稱4人,一級教師2人,全部達到中師以上學歷,合格率為100%。

學校占地面積6885平方米,生均33.9平方米,建有教學樓、教師宿舍各一棟,建築面積1024平方米,生均5平方米,運動場一個,面積3500平方米,設有175米的環形跑道和60米的直跑道,籃球場一個。體育器材配備充足,教學儀器裝備齊全,藏有圖書2500冊,生均10冊,學校布局合格,做到了教學區、運動區、生活區三區分設,校園環境優美,基本上實現了綠化、美化、淨化。

白湖中學

美麗的白湖中學座落於人傑地靈、稻豐魚肥的太白湖畔。學校創建於1981年,1987年白湖鄉建立,學校升格為鄉直中學,2001年白湖鄉合併於濯港鎮,現隸屬於濯港鎮中心學校,校址距白湖集鎮北約一公里,105國道臨門而過,合九鐵路傍校南行。學校現有校園面積40131平方米,建築面積9889平方米。現有綜合樓、教學樓、宿舍樓共8幢,建有標準的體育運動場,各類教學、體育設施基本配套,教育裝備達標。校園布局合理,綠化環境獨特,是一所極富人文氣息的花園式學校。學校現有教學班20個,在校學生1477人,入學率保持在97.5%以上,年鞏固率達到97.8%,專任教師56人,大專以上學歷39人,其中本科12人,學歷達標率為85%以上。

文物古蹟

濯港鎮濯港鎮文物出土現場
焦墩遺址在濯港河右岸的崗地上,遺址現存面積約5000平方米,1983年文物普查時發現。遺址文化層厚1.5—2.5米,包含有新石器、商代西周時代的文化堆積。1993年7月京九鐵路合九線縱貫該遺址,築路工人在這裡發現了一大片顏色各異的卵石擺列在一起,經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黃岡地區博物館黃梅縣博物館聯合組隊進行考古發掘,考古專家們鑑定為是一條用卵石擺塑的龍,距今約6000年左右。發掘出的用卵石擺塑的龍,由大小不等、顏色各異的河卵石拼成,長4.46米,高2.26米,頭東尾西,側面全身,張口揚角,腹下有足,背部有鰭,尾端上卷,鱗片層層。這條用卵石擺塑的龍,首高昂,長角後揚,狀若騰飛,形態生動,威武雄壯。它出自先民之手,被稱為“東方第一龍”。這一發現轟動世界,它的發現,對研究中華民族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目前此“龍”陳列在黃梅縣博物館內,已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