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白粉病

芝麻白粉病

芝麻白粉病多發生在遲播或秋播芝麻上。主要為害葉片、葉柄、莖及蒴果。發病初葉表面生白粉狀霉,即病菌菌絲和分生孢子。嚴重時白粉狀物覆蓋全葉,致葉變黃。病株先為灰白色,後呈蒼黃色。莖、蒴果染病亦產生類似症狀。種子瘦癟,產量降低。

基本信息

信息

中文學名:芝麻白粉病
分布區域:吉林陝西湖北湖南雲南江蘇江西廣東等地均有發生。
病原中文名:菊科白粉菌
病原拉丁學名:ErysiphecichoracearumDC.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葉柄、莖及蒴果

簡介

芝麻白粉病多發生在遲播或秋播芝麻上。主要為害葉片、葉柄、莖及蒴果。

..

發病初葉表面生白粉狀霉,即病菌菌絲和分生孢子。嚴重時白粉狀物覆蓋全葉,致葉變黃。病株先為灰白色,後呈蒼黃色。莖、蒴果染病亦產生類似症狀。種子瘦癟,產量降低。

病原形態特徵

ErysiphecichoracearumDC.稱菊科白粉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菌絲匍匐在寄主葉兩面,以吸器伸入表皮細胞內吸收營養。從菌絲上生出短梗,梗端串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橢圓形,大小30~40×18~25微米,後期病部生有稀疏的黑褐色小點,即病菌子囊殼,殼上生有附屬絲,閉囊殼直徑85~114微米,內生子囊6~21個,子囊橢圓形,大小44~107×23~59微米,內生子囊孢子2個,大小19~38×11~22微米。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在南方終年均可發生,無明顯越冬期,早春2、3月溫暖多濕、霧大或露水重易發病。北方寒冷地區以閉囊殼隨病殘體在土表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生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病斑上產出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生產上土壤肥力不足或偏施氮肥,易發此病。

防治措施

1、適時播種,選用抗病品種,播種前用新高脂膜拌種,隔離病毒感染,提高種子發芽率;同時合理輪作,土壤及時用消毒藥劑加新高脂膜進行消毒處理,減少病菌來源。
2、加強栽培管理,注意清溝排漬,降低田間濕度。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或缺肥,同時在芝麻生長期及時噴施促花王3號抑制主梢旺長,促進花芽分化,並適時噴施壯穗靈,提高授粉質量,增加千粒重,提高芝麻畝產量。
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應根據植保要求及時噴灑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60%防霉寶2號水溶性粉劑800-10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300倍液等藥劑進行防治,同時配合噴施新高脂膜800倍液提高藥劑有效成分利用率,鞏固防治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