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自衛隊

航空自衛隊

日本航空自衛隊成立於1954年7月1日,它的成立象徵以往分屬於陸海軍的航空隊正式成為獨立軍種,雖然因為戰後憲法的規定而不能稱為日本空軍,但實際上空自跟各國的空軍並無多大的差異。

日本航空自衛隊

日本航空自衛隊是一支空中與空防力量合一的部隊,規模不大,但武器裝備精良

航空自衛隊航空自衛隊
,人員訓練有素,是亞洲地區少數裝備F-15型戰鬥機的國家之一,其空中截擊能力僅次於美國和以色列,並堪稱是亞洲地區信息化程度首屈一指的空中力量。自衛隊現有4.55萬人,370架作戰飛機,編成7個航空兵聯隊。地面防空部隊共有4個聯隊,擁有發射裝置120部,裝備17個"愛國者"地空飛彈部隊。

建立"洋上防空"體制是日本航空自衛隊實現由"專守防衛"向"積極防禦"戰略轉變的重要措施。根據武器裝備更新換代的速度,日本航空自衛隊到2010年,將基本建立"洋上防空"體制。即以日本列島為中心,在其周邊廣大海域,進行旨在保衛本土及1000海里內海上交通線安全的防空作戰體制。該體制將是一個融國土防空、遠洋防空、陸地防空、海上防空和飛彈防禦為一體的防空體制,由偵察預警與指揮控制系統、外圍防空攔截系統、區域防空攔截系統、點防空系統和空中打擊系統等五個部分組成,形成既可攔截彈道飛彈,又可攔截空襲飛機,同時還可對敵方重要設施進行"先發制人"打擊的綜合作戰能力。

其作戰的基本程式是:由偵察預警衛星、地面雷達和空中預警機嚴密監視敵方彈道飛彈和戰機的活動,如判明敵空襲企圖後,由飛彈預警衛星和預警機進行測位,並通過自動化指揮控制系統向擔負攔截任務的航空兵和防空飛彈部隊發出作戰命令,首先對敵方飛彈設施和機場實施打擊。如果敵方飛彈已經發射,敵機已經起飛,則將積極組織好攔截行動。與此同時,出動預警機和加油機支援作戰飛機在遠海空域實施攔截行動。同時,以部署在本土的陸、海、空自衛隊的各型防空飛彈和海上自衛隊的"宙斯盾"防空系統來攔截漏網的飛彈和敵機,形成一個遠、中、近,高、中、低多層次的攔截系統。

目前,日本航空自衛隊已經形成了由偵察機、預警機和地面雷達組成的偵察預警體系。航空偵察監視任務主要由第501偵察中隊承擔,防空司令部飛行隊也承擔一定的偵察監視任務。 501偵察中隊擁有12架RF-4EJKai型偵察機,它是在F-4"鬼怪"基礎上改裝而成,70年代投入使用。1992年,日航空自衛隊對其進行了改裝,一是加裝KS-146B型相機,以進行遠程斜視照相;二是加裝KS-95B、135A相機和D-500UR紅外、電子偵察系統,以提供實時圖像。

防空司令部飛行隊裝備13架YS-11運輸機,其中2架加裝了J/ALQ-5干擾器,成為電子戰飛機,型號改為YS-E型。還有4架改裝ALR-1信號偵察設備,成為信號偵察飛機。 最後改裝的兩架飛機在性能上有較大的提高,使用了性能更為先進的J/ALR-2信號偵察設備,達到了電子戰飛機的水平。在2003年10月,航空自衛隊就是使用該型偵察機監視朝鮮彈道飛彈的發射。

空中預警機承擔日本航空自衛隊主要的空中預警任務。1977年,日航

航空自衛隊航空自衛隊
空自衛隊開始從美國引進E-2C預警機,1983年在三澤空軍基地組建臨時警戒航空隊。目前,日航空自衛隊共有13架E-2C預警機,主要在日本北部、東北部及日本海中部進行空中巡邏,但主要用於海上,而且使用範圍較窄。

冷戰結束後,尤其是在當前恐怖攻擊日趨加劇的情況下,日本認為它面臨的空中威脅不斷擴大,威脅的種類日趨增多。為擴大預警範圍,90年代末,日航空自衛隊開始向美國訂購了性能更為優越的E-767大型預警機。在2000年初,4架E-767預警機全部交付,並投入現役使用。該機進行空中加油後,可保持24小時空中警戒,能完全滿足日航空自衛隊"洋上防空"的要求。

除此之外,航空自衛隊還擁有28個地面雷達站,用於空襲預警。目前所使用的雷達主要包括J/TPS-100、101,J/FPS-1、-2和-3等型三坐標雷達,雷達最大探測距離650千米。其中,J/FPS-3型雷達最先進,採用有源相控陣技術,可對無線電制導飛彈發出誘餌電波,進行反飛彈電子戰。

日航空自衛隊的空中預警指揮機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是這些設施主要還是用於對空襲飛機的偵察監視和預警,對彈道飛彈襲擊的預警能力很弱。為提高對彈道飛彈襲擊的預警能力,日航空自衛隊主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

首先,積極發展偵察衛星,提高飛彈預警能力。日本防衛廳已獲準在2003年斥資12.5~20.5億美元,研製和發射4顆 "北極"系列多用途情報收集衛星,包括2顆光學偵察和2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2003年3月,兩顆衛星(光學和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各一個)已經成功發射,它們具有可分辨地面1米大小的物體,如卡車和轎車等的能力。同年11月,後兩顆衛星由於火箭爆炸發射失敗,兩顆衛星被毀。日本計畫2009年再發射4顆能分辨地面50厘米大小物體的新一代偵察衛星,以求提高"視力"。根據這一計畫,到2010年,日本至少將擁有8顆偵察衛星,其戰略偵察和預警能力將大幅度提高。

其次,發展無人偵察飛機和高性能遠程偵察機,提高偵察效能。日本防衛廳2003年撥款2.6億日元開展無人偵察機研究。所研製的無人機的翼展為46米,與波音-767飛機的翼展相同,將配備光學相機、雷達和紅外搜尋裝置等,要求即使在公海上飛行也能拍攝位於朝鮮半島內陸地區的軍事設施。按計畫,該機在2003年開始方案設計,進行風洞試驗。除此之外,日航空自衛隊還將購買2架高性能遠程偵察機。該新型偵察機可不著陸連續飛行12000千米,能從日本飛到馬六甲海峽再返回日本。

第三,儘快將2000年交付的4架E-767預警機投入實戰使用。 據稱,該型機的使用將使日本航空自衛隊的防空效能提高30~35倍,攔截擊落來襲目標能力增加35%~150%。此外,航空自衛隊還對其13架E-2C預警機進行改進,改進後的E-2C將可服役到2020年,與E-767配套使用,以發揮彼此的優勢。

第四,研製和換裝新型地面雷達,提高預警能力。航空自衛隊計畫,將在今年內將現有地面雷達全部換裝成性能優越的J/FPS-3型固定三坐標雷達和J/TPS-102型移動三坐標雷達,換裝後,其地面雷達將能有效跟蹤遠程高空和近程低空高速目標,預警時間將由目前的7分鐘提高到10分鐘。此外,日航空自衛隊還將研製J/FPS-X新型三坐標雷達。這種雷達自動化程度高,預警能力強,能發現隱身飛機和戰術飛彈,將於2010年左右裝備部隊,逐步替換現有的J/FPS-3雷達。

在新世紀,日航空自衛隊武器裝備發展的重點是實現武器裝備遠程化、大威力化和高性能化,確保日本"有事"或日本周邊"有事"時能實施包括打擊敵國本土基地在內的遠洋防空作戰。具體發展計畫包括:

繼續裝備和改進F-15J型戰鬥機。日航空自衛隊目前已裝備200餘架 J和DJ型(教練機)F-15戰鬥機,至2010年,計畫將總數增加到213架。屆時,日航空自衛隊將全面進入"F-15時代"。與此同時,日航空自衛隊從1997年起開始著手對該型機進行大規模現代化改裝,改裝內容包括換裝改進後的APG-63(V)1新型火控雷達、中央計算機和新型數據鏈,以加強空空和空地的通信聯絡,目前已改裝了4箇中隊,從2003年開始將對另3箇中隊進行改裝,改裝後飛機的壽命將延伸至2028年。

加緊換裝和發展機載武器系統,提高作戰效能。首先是發展空空飛彈系統。鑒於目前裝備的雷達制導的"麻雀"AIM-7F中程飛彈和紅外製導的"響尾蛇"AIM-9L空空格鬥飛彈兩種飛彈技術已經落後,日航空自衛隊將自行發展先進的空空飛彈。

在中距飛彈方面,日本已研製成功了AAM-4。該型飛彈是採用複合制導方式,總體性能接近或超過美制AIM-120中距飛彈,具備發射後不管的功能,可攔截巡航飛彈、空對地飛彈等小型目標,且具有很強的抗電子干擾能力,2001年定型並大量裝備部隊使用。在近距格鬥飛彈方面,日本發展了AAM-3型空空飛彈。該型飛彈是9L型"響尾蛇"飛彈的仿製和改進型,但在機動性、抗干擾性和目標捕獲能力都優於"響尾蛇"飛彈。

AAM-3 1991年就裝備部隊使用。此外,日航空自衛隊從1998年開始研製XAAM-5新型短距空空飛彈。該飛彈採用紅外加成像的複合制導方式和推力矢量技術,機動性和抗干擾性將大為提高,計畫於2010年前研製成功並裝備部隊使用,逐步替換AAM-3格鬥飛彈。

其次是發展空地(海)武器系統。日航空自衛隊所能使用的空對地(海)武器系統十分有限,其中,最先進的武器就是在ASM-1基礎上改進的ASM-2空艦飛彈。為進一步提高作戰效能,日航空自衛隊正在發展ASM-3型超音速空艦飛彈。該型飛彈採用衝壓發動機,將選用主動和被動雷達或紅外成像末段制導方式,射程達200千米,預計在2010年前後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

積極引進空中加油機,增大戰機的作戰半徑。根據日軍新的5年計畫(2001~2005年),日航空自衛隊將在2005年前,耗資1000億日元,引進4架空中加油機。目前,已初步選定C-17、KC-10、KC-135和波音-767等型機為候選機型,但波音-767型機的可能性較大,原因是引進後維修和零備件補給可與E-767型預警機和政府專機波音-767-400型機一併進行。據分析,日航空自衛隊在2010年前裝備至少8架空中加油機。這可使作戰飛機的航程增加一倍以上。與此同時,日航空自衛隊還將引進3架中程運輸機,以提高遠程機動作戰和遠洋防空作戰能力。

為抵禦周邊國家的飛彈襲擊,日本防衛廳在2004年度預算中,正式提出建立飛彈防禦系統的要求,並準備修改作為日本防衛力量基本方針的"防禦計畫大綱"和中期防衛力量建設計畫(2001年至2005年),為發展飛彈防禦系統籌措資金。

其發展的飛彈防禦系統將是陸、海、空三個自衛隊的聯合協同的戰區飛彈防禦系統,包括飛彈預警系統、飛彈攔截系統和指揮控制系統三個部分。預警系統除包括日海上自衛隊的"宙斯盾"艦載AN/SPY-1A型相控陣雷達外, E-767和E-2C預警機和地面超視距雷達以及未來發展的偵察監視衛星將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飛彈攔截系統,除海上自衛隊的"宙斯盾"驅逐艦裝備的"標槍"Ⅲ防空飛彈外,航空自衛隊的"愛國者"地空飛彈將是飛彈攔截的主力。

為完善日飛彈防禦系統,除日美兩國聯合研製火箭發動機和飛彈跟蹤系統等項目外,日航空自衛隊主要從事以下兩項發展工作:

一是發展"愛國者"Ⅲ型地空飛彈,提高飛彈攔截效率。海灣戰爭經驗表明,"愛國者"Ⅱ型飛彈雖具有一定的反導能力,但很不理想,攔截成功率不到20%。因此,日航空自衛隊計畫在2004年度撥款6.66億美元向美國購買6套改進型"愛國者"Ⅲ型低空飛彈系統,第一套系統將部署在東京地區,以保衛首都。根據日美兩國間的協定,日本將於2008年前完成防禦系統的初步運行,2011年完成6套飛彈系統的全面部署。

目前,陸、海、空三軍的指揮控制系統各自為政,還沒有連成一體,嚴重製約聯合飛彈防禦能力的提高。為增強飛彈防禦能力,日軍決定將在未來5年內,將合併陸、海、空自衛隊的作戰指揮系統。日本防衛廳已在2001年引進新一代中央指揮與控制系統,將陸、海、空自衛隊的指揮系統進行聯網。該系統將由中央系統、陸上自衛隊參謀部、海上自衛隊參謀部、航空自衛隊參謀部以及情報支援等5大系統組成,配備超大型、智慧型化計算機中樞系統。該系統建成後,日本陸、海上和航空自衛隊可實現情報共享。

與此相適應,日航空自衛隊將進一步完善現有的防空作戰指揮控制系統,重點是全面提高指揮通信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自1998年日三軍聯合"防衛數據通信網"正式啟用後,日航空自衛隊就開始建設全航空自衛隊的指揮通信網,把航空總隊作戰指揮系統、支援集團指揮系統和補給本部指揮系統連為一體,進一步提高日航空自衛隊的指揮控制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為保證指揮信息的暢通,日航空自衛隊還制定各種安全制度,加強網路防護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