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年味

“舌尖上的年味”為新華社在2013年2月3日小年時的新聞視點,介紹了中國人在即將過新年期間的情況,家人圍在桌邊,其樂融融,和諧美滿;那杯中的酒,已經不是酒,分明是濃濃的血脈之情。舌尖上的年夜飯,吃的不僅是美味,更有一份歡樂和團圓。

基本信息

現象導語

年貨
那么多傳統節日,中國人總覺得春節與吃聯繫得最緊。許是因為天冷,懶得動彈,吃上暖暖的一鍋湯才是團圓的溫馨?還是因為辛苦了一年,短短的幾天假期是難得的放鬆機會,只有吃得好才算對得起自己?雖說二十一世紀物質豐富,平時也不缺吃穿,不用再像以前攢著糧票肉票,排上長隊就為了年夜飯能豐富點;但舌尖上才有年味的習慣似乎沒有變化,只要看看超市賣場裡賣得和伴奏音樂一樣歇斯底里的年貨,就不難發現這點。
舌尖上的年味

年食意義

山東成五村農民整理做好的年糕
美食是構成了節日裡一幅紅火的景觀,品一品溫情漫溢的 團圓飯之所以是很幸福的事,關鍵在於那一份真實的情感以及 蘊含在吃裡面的獨特的年味。各地的美食和各地的文化互相傳承,形成了人們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鄉情和記憶。

各地風俗

北京

老北京的“零食” 除了年夜飯菜餚外,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點——蜜供、薩其瑪等,也是北京人家中必備的食物。在餃子、年糕這些眾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還要打“豆兒醬”,一種由肉皮、豆腐乾、黃豆、青豆、水芥等做成的冷盤,色如琥珀,類似於“肉凍兒”。此外還有“芥末墩兒”,這是用來佐酒和開胃的冷盤。節日中人們食用油膩食品多,這些冷盤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山東
淄博糖瓜
2013年2月1日,山東省 臨沂郯城縣 馬頭鎮一家老字號食品店的工作人員在展示剛出鍋的 油炸饊子。 2月3日是農曆臘月廿三,民間俗稱“小年”。郯城縣有“小年來到炸饊子放炮”的傳統習俗。當地老字號食品店的傳統食品油炸饊子很受歡迎,人們紛紛選購以備“小年”這天款待客人、饋贈親朋。
2013年2月1日,人們在山東省 淄博沂源縣城選購糖瓜。“小年”期間當地民間有“二十三, 糖瓜粘”的民謠。節日臨近,糖瓜開始熱銷。糖瓜是用麥芽糖、澱粉、糯米、芝麻等原料製作成瓜的形狀,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有“圓滿、平安”的寓意。
湖北
芝麻糖糖漿

湖北省宣恩縣上湖塘村村民在烙“豆皮”
2013年2月3日是農曆臘月廿三,民間俗稱“小年”。節日臨近,湖北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地民眾按照傳統習俗備年貨,糍粑、 豆皮、包穀糖等帶著濃濃土家“年味”的特色食品,是當地民眾的必備年貨。
湖北有的地方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兩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湖南

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穀豐登”。紅燒水魚和湘辣肘子是春節必點之菜,這兩道菜分別寓意“縱橫天下”、“家肥屋潤”。家家戶戶必吃的“合家歡樂”(又叫“雜燴”、“合菜”),其實不外乎是豆腐、肉丸、豬皮、香菇、木耳等家常用料,燉出一鍋清湯,湯菜和著吃。
河南
2013年2月1日,河南省 焦作武陟縣小董鄉賈村一家作坊的 製糖工人在展示經過5個小時熬制後的芝麻糖糖漿。2月3日“小年”節日臨近,賈村的製糖作坊分外忙碌。據了解,該村有悠久的製糖歷史,村民以玉米 糖稀和芝麻為主要原料做成香脆可口的芝麻糖,暢銷市場。每到農曆正月廿四,賈村都要舉辦規模盛大的糖會,展示各色糖品。
廣西
廣西武宣縣三里鎮東嶺村村民在蒸米餅

江西省靖安縣雙溪鎮居民舒平在製作爆米花糖
農曆臘月廿三,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製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2013年2月3日,在廣西南寧市水街的一家傳統粽子店,工人在用冬葉包裹豬肉、板栗、綠豆等和成的餡料,製作 粽子。南寧人有過年吃“年粽”的習俗,寓意“年年中”,粽子店的生意格外紅火。

廣東

“發財就手”在廣州人年夜飯的餐桌上必不可少,它實際上指的是髮菜蚝豉燉豬手,而今髮菜並不提倡吃,生菜的利用則更多一些。髮菜或生菜,粵語中都有“發財”、 ‘生財”之意。而“蚝豉”,有“好事”的諧音,“豬手”則意指“就手”,即得心應手。

江西

鄱陽地區第一餐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餘”,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財”。
江西靖安縣民間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說法。“小年”這天,人們用 麥芽糖爆米花製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財運大發、生活甜美。

福建

閩南人春節第一餐吃麵條,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吃香腸、松花蛋和生薑,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台灣

春節第一餐吃“長年菜”,是一種長莖葉,有苦味的芥萊。有的還在菜里加細長冬粉,意即“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重慶

“扣肉”“灌海椒”不可少,為了準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必不可少的傳統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準備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麵拌上佐料後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後放入鹹菜罐子裡封存半個月。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四川

四川人認為,過年最重要的就是一家子齊齊整整,所以菜式都是全鴨(樟茶鴨)、全魚(香烤桂魚)、全蹄膀的,體現“全”的概念;含豬耳、牛尾的菜(湯)則代表“有頭有尾”。
據說四川成都一帶,過年是不吃飯的,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就改吃湯圓或掛麵來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

吉林

“歲酒”和“德固”很重要 吉林延邊的年夜飯非常豐富,大大小小的盤子七八十個,有的人家甚至達上百個。其中“歲酒”和“德固”很是重要。 “歲酒”多在春節前釀造,以大米為主料,配以多味中藥材,是一種藥酒,用於春節期間自飲和待客。他們認為飲用此酒可以避邪、長壽。“德固”是一種湯餅,就是將大米麵和好蒸熟後,搗成大粘團,再搓成橢圓形圓條,切成薄片,倒入雞、牛肉湯鍋

上海

年夜飯不喝湯 一般人家年夜飯席上,發芽豆和黃豆芽總是有的,因為這象徵著升和發,十分吉祥如意。至於上海舊俗說是除夕吃飯時不宜淘湯,傳為淘了湯吃飯的話,第二年外出辦事或旅行,會要遭到雨淋的。這當然是無稽之談。

安徽

一些地方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蔔,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安徽北部一帶的是吃麵食的,如果是吃饅頭的時候是要有湯的,還要有些炒菜了。而南部的六安周圍的是吃米飯,一般家常的菜都喜歡吃小炒和紅燒的菜。一般很熱的時候會喝些湯。當然也要看各人的口味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