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港宣慰司

舊港宣慰司

舊港宣慰司,明代行政建置,舊港宣慰司政府駐地位於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巨港。首任舊港宣慰使為施進卿。宣撫使、宣慰使定期朝貢,按年交納定額賦稅,稱為差發,戰時聽供朝廷徵調。明代統治者設定宣慰使司、宣撫司等土司制度,以土司治土軍民,是藉助傳統統治權力來達到控制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目的。

基本信息

簡介

舊港宣慰司舊港宣慰司
《明史·卷8·本紀第八·仁宗》記錄:“永樂二十二年(1424)春正月癸巳,鄭和復使西洋。”1424年,舊港宣慰使施進卿去世後,其子施濟孫請求承襲父職,朱棣鄭和去舊港宣旨任命施濟孫為新一任舊港宣慰使。《明史·卷314·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鄭和》也記載:“二十二年正月,舊港酋長施進卿濟孫請襲宣慰使職,和賚敕印往賜之。”《明成祖實錄·卷128》永樂二十二年甲辰條:“正月,舊港故宣慰使施進卿之子濟孫遣使丘彥成請襲父職,並言舊印為火所毀。上命濟孫襲宣慰使,賜紗帽給花命帶金織文綺襲衣銀印,令中官鄭和賚往給之。”
鄭和船隊從占城出發,駛往目的地舊港。航行中,鄭和船隊“遇夜泊,船聽中軍船招宗喇叭響,各船依序隨宗安插,不許私求穩便遠泊,因而疏虞”(明《紀效新書》)。所經地區,“番人皆張目結舌,悉皆稱讚天兵之力、之神,蛟龍走兔虎奔”(《星槎勝覽》前集《九洲山》),國外民眾看到中國氣勢磅礴的大型戰船群和船上精良的武器裝備,都不禁慨嘆:其“威武之振,前代罕見”(明末陳子壯《昭代經濟言·卷3》)。跟隨鄭和多次下西洋的這支水上親兵部隊,也是跟隨他在明初多次戰爭和“靖難之役”硝煙中鍛造出來的精銳之師。
船隊來到目的地舊港,今世界第六大島蘇門答臘島的巨港,東北隔馬六甲海峽與馬來半島相望,西近印度洋,東臨南海和爪哇島,軍事和經濟地位重要。1407年明太宗朱棣在舊港設立大明舊港宣慰司,為大明在南洋的最高行政機構,明朝的這一宣慰司轄區,包括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全部、印尼大部、泰國和菲律賓一部分。
施進卿死後,舊港宣慰使繼承權發生爭執。施二姐根據施進卿“本人死,位不傳子”的遺囑,實際控制著舊港宣慰使的行政許可權。施濟孫為了搶奪權利,派丘彥成到明廷請封。鄭和船隊到達舊港後,了解了事情真相,沒有封施濟孫為舊港宣慰使,而是改封施二姐為舊港宣慰使,“是其女施二姐為王,一切賞罪黜陟皆從其制”(《瀛涯勝覽·舊港國》)。
船隊到達舊港,進行了物資補養、船質檢查和修補的工作。《三寶壟華人編年史》記載:“中國明朝皇帝的艦隊在三寶壟停泊了一個月,以休整船舶。”
船隊的副使監丞、少監以及施二姐手下的華人技術官員等,一起查驗了船隊船況:多數寶船“體勢巍然,巨無與敵,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趨事人眾,紛匝往來,豈暇停憩”(鞏珍《西洋番國志·自序》)。明朝晉江人李光縉在他的著作《景壁集》中記載相關海船:“舟長二十餘丈,高數丈,雙底,木厚二尺有咫,外鎏金筋之。”由於船體龐大,相關官員檢查船隻內部的橫縱強度,包括橫向的船隔壁與船肋骨、橫向的船龍骨質量等,以保證船體在遠洋航行中的安全。
相關官員還檢查船體上層建築的堅固情況:船面有火櫃、官倉、土牆等;船體後梢部高聳,最上為望亭,梢部之門機板、關梢均全,最下置舵。這些船體上層建築的構置情況按照《龍江船廠志》作者李昭祥蒐集的海船遺製圖而記錄。李昭祥曾為主持建造寶船的龍江船廠的工部主事,整理《龍江船廠志》時距海船之革僅二十餘年,對寶船的船型情況應能詳知,雖然他在書中稱“(寶)海船已革,尺度無考”,但他深知“海船之不可廢”,因此“訪其遺製圖,以俟考焉。”據《塔蘭華人編年史》記載,為配合鄭和船隊的船質檢查和修補:“沙林迪爾村的任務是為修理海舶提供柚木,塔蘭村的任務是管理海港,而森坌村的任務則是管理燈塔。除此之外,這幾個哈納菲華人穆斯林村莊的共同任務,是為中國明朝艦隊的船隻提供給養。”
明朝宣慰使施二姐在舊港的統治一直到1440年。其轄制地區被滿者伯夷接管。由於明朝在邊疆實行土司藩王制度,只要各地區承認隸屬於中央政府,那么不管下面各地區是互相吞併還是互相次級服屬朝貢只要不發生大規模區域混戰傷害到中央政府的威信,明王朝都不會管。施二姐後移居爪哇的港口新村。她把那裡建成了一個商業中心和貿易港口,施二姐因此被滿者伯夷封為蕃舶長,管理此地海上貿易。
明朝時滿剌加是作為與舊港宣慰司相配的御封軍鎮。明朝海軍在馬六甲海峽的滿刺加建立城柵、倉庫,以之作為經營西洋的中轉站,是鄭和下西洋的又一重大活動。
滿剌加,位於今譯作馬來半島的西南端,瀕臨馬六甲海峽。現為馬來西亞馬六甲州首府所在地。中國史書稱之為麻喇加、麻六甲、馬拉加等,明代則稱為滿刺加。
滿刺加本是隸屬於暹羅的一個小國,每年要向暹羅繳納金四十兩,否則便遭侵襲。明永樂元年(1403年)冬,明成祖派遣中官尹慶出使其國,贈送其酋長拜里迷蘇刺禮物,並“宣示威德及招徠之意”,拜里迷蘇剌遣使隨尹慶入朝.並貢方物。①永樂三年(1405年)九月,使者至京師,史載:“其國使者言,其王慕義,願同中國屬郡,歲效職貢,請封山為一國之鎮。”②明王朝遂詔封其酋長為滿刺加國王,其國之西山為鎮國之山。
永樂七年(1409年),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浩浩蕩蕩的船隊特地到達滿刺加,鄭和奉明成祖之命再次對滿刺加進行正式冊封,宣讀中國皇帝詔敕,賜其國王雙台銀印、冠帶袍服。永樂九年(1411年)正月,鄭和一行啟程回國,滿刺加國王拜里迷蘇剌率妻子及陪臣540餘人,隨鄭和一行前來中國訪問,明成祖給予隆重的接待和特殊的禮遇,並賜予滿剌加使團豐厚的禮物:賜王金鑲玉帶一,儀仗一副,鞍馬二匹,黃金百兩,白銀五百兩,鈔四十萬貫,銅錢二千六百貫,錦綺紗羅三百匹,絹千匹,渾金文綺二,金織通袖膝襉二;又賜王妃冠服一副,白金二百兩,鈔五千貫,錦綺紗羅絹六十匹,金織文綺紗羅衣四襲;賜王子侄冠帶;其陪臣等各賜白金鈔錢、彩幣有差。①
鄭和船隊每次出使西洋,人數多在二萬七八千人左右,歷時一年半以上,這么一支龐大的隊伍,僅日常的生活消費就是一個巨大的數目字。有人計算過,以糧食為例,每人一天一升口糧,整個航行就需消費十五萬石以上的糧食,需要幾十艘大船運載。因此,亟須一個固定的物資轉運站。一方面存放不急需的物資,減少運輸船隻,另一方面可以為鄭和使團的主力船隊和分往各區的分支船隊不斷補充物資。同時,由於鄭和船隊出發和返航都是憑藉海洋季風,在下西洋的途中很需要一個候風停泊地,在那裡住上一段時間,等候季風,以便繼續前行或者啟程歸國。再加上鄭和使團出使的地區很多,除了主力船隊在主航線上到達一些主要地區外,沿途還要分派出一些分支船隊到達其他一些地區。為了回中原地區時間的統一,也需要建立一個返程集中地。由於以上諸種原因,在下西洋的中途建立一個中轉站或者停靠站便成為鄭和的一項重要工作。
據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鞏珍在《西洋番國志·滿刺加國》中記載:
中國下西洋船以此為外府,立擺柵牆垣,設四門更鼓樓。內又立重城,蓋造庫藏完備。大寶船已往占城、爪哇等國,並先於暹羅等國回還船隻,俱於此國海濱駐泊,一應錢糧皆入庫記憶體貯。各舡並聚,又分次前後諸番買賣以後,忽魯謨斯等各國事畢回時,其小邦去而回者,先後遲早不過五七日俱各到齊。將各國諸色錢糧通行打點,裝封倉儲,停候五月中風信已順,結宗回還。①
鄭和在這裡建立擺柵城垣,立四門更鼓樓,晚上巡邏警戒。城垣里又設立重柵小城,建造倉庫。下西洋所需的錢糧貨物,都在這些倉庫里存貯,以備隨時之用。鄭和去各地的船隻,回航時都在這裡聚齊,打整番貨,停泊候風,一旦南風正順,即刻起錨揚帆,開航回中原地區。
滿刺加中轉站的建立,既是鄭和下西洋的必要,也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沒有中轉站,勢必要影響到鄭和下西洋的規模、次數和到達地區的數目,也會因此而縮小鄭和下西洋對海外的影響。鄭和下西洋,在滿刺加建立中轉站是明成祖朱棣發展大明海軍的決心和所採取的具體措施的重要體現。至今滿刺加國的故地馬六甲仍然留有三保山、三保城、三保井、三保廟等古蹟,體現了當地人和中國人對鄭和下西洋的懷念。

意義

屬國的設定始於戰國,如秦兵器銘文中已有屬邦一詞。漢避漢高祖劉邦諱而改稱屬國。據《漢書》卷6《武帝本紀》記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並將其眾合四萬餘人來降,置五屬國以處之。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漢書》卷6《武帝本紀》顏師古注曰:“凡言屬國者,存其國號而屬漢朝,故曰屬國。”《後漢書》卷118《職官志・百官五》又雲:“屬國,分郡離遠縣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可見“屬國”是中央王朝為安置歸附的邊疆民族而依緣邊諸郡設定的一種行政建制,“主蠻夷降者”,與郡同級。從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到漢末為止,北、西、東三邊諸郡:定安、天水、上郡、西河、五原、金城、北地、犍為、廣漢、蜀郡、張掖、居延、遼東都有屬國的設定,大者領有五六城,小者一二城。大郡割邊遠縣置屬國,如割廣漢北部都尉所治為廣漢屬國,割蜀郡西部都尉所治為蜀郡屬國,割犍為南部都尉所治為犍為屬國,割遼東西部都尉所治為遼東屬國。小郡則屬國置於本郡之內,不另標名稱,如龜茲屬國只作為上郡的一個縣而存在。
屬國設有都尉、丞、侯、千人等官,下有九譯令,又有屬國長史、屬國且渠、屬國當戶等官。各官由漢人或內屬胡、羌的首領充任。屬國都尉秩比二千石,與西域都護同一級,直屬中央,其治民領兵權如郡太守。
屬國官掌屬國兵,稱屬國騎或屬國胡騎,又稱屬國玄軍(玄軍即鐵軍)。張掖屬國有精兵萬騎。
明《巡撫登萊右僉都御史袁可立晉秩兵部右侍郎夫婦誥》:“察屬國之情形,務令受我戎索。”
大明遠洋水師之規模,在中古史上近乎不可能之奇蹟,凡大小艦隻百餘艘,文武吏士近3萬人。其行程遍及印度洋沿岸各國.遠至紅海與馬達加斯加,水師所至,大多望風震服。永樂四年(1406年),平舊港(今印尼巴鄰旁)陳祖義,在其地設立舊港宣慰司,是為大明最南方疆土,以控制南洋核心要衝地帶。永樂八年(141081),平錫蘭(今斯里蘭卡),擒其王至京,改立新王:成租叉扶植原屬暹羅(泰國)的滿剌加(馬來半島)獨立而作為大明藩屬,並平定蘇門答臘內亂,扶立其王,一系列舉措確立了大明在南洋的權威,令海外貿易大興,並開宿了華人大規模殖民南洋的時代,與漢武帝之鑿空兩域.意義足可相匹,海外藩王相繼來朝,皆嚮慕中華的富盛,竟遺令不肯歸國,請留葬於中華之地,其氣象之偉大,永遠今後人追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