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歌

舂歌,漢朝時期歌曲,是漢朝戚夫人操杵舂作之時脫口而作的歌,運用的是三、五言句式的“俚歌俗曲”。

作品原文:

子為王。
母為虜。
終日舂薄暮。
常與死為伍。
相離三千里。
誰使告女。

舂歌注釋譯文

(1)子為王:指戚夫人之子劉如意為趙王。
(2)虜:奴僕。《韓非子·五蠹》:雖臣虜之勞不苦於此矣。
(3)舂: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使破碎或去皮殼。
(4)薄:通“迫”。終日舂薄暮指每天舂米直到暮時。
(5)三千里:此處為虛指,趙王劉如意的封國位於趙地,與京城長安相隔甚遠。
(6)汝:你。

舂歌作品賞析

本詩形式靈活,語言質樸,情感真摯。一個被侮辱與被傷害的弱女子形象呼之欲出,千百年來,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成為可以和《垓下》、《大風》媲美的千古絕唱。
戚夫人是漢高祖劉邦的寵妾,劉邦死後,她被呂后所囚禁,罰她舂米,最後被呂后殺死。《漢書·外戚傳》曰:“高祖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王如意。惠帝立,呂后為皇太后,乃令永巷囚戚夫人,髡鉗,衣赭衣,令舂。戚夫人舂且歌。太后聞之大怒,曰:‘乃欲倚子邪!’召趙王殺之。戚夫人遂有人彘之禍。”
詩歌開頭說“子為王,母為虜”,三言六字,以母子地位之懸殊直抒內心不平,先聲奪人。緊接著說自己每天起早貪黑舂作不止,生命危在旦夕,隨時可能發生不測。而末句“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女(汝)”,猶如一聲絕望的呼號,將心中的悲苦和對遠方兒子的思念傾吐而出。

一首著名的楚歌,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所作.

劉邦晚年寵愛戚夫人,欲立戚夫人所生的趙王如意為太子,但沒有成功.劉邦死後,呂后所生的嫡長子劉盈即位,即漢惠帝呂后便做了太后,她令戚夫人穿上囚衣,戴上鐵枷,關於永春巷舂米,戚夫人悲痛欲絕,乃作歌:

故事

“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去三千里,當誰使告汝?”此即"舂歌".
劉邦尚未發達時,娶了呂公之女,就是惠帝劉盈之母呂后。後來劉邦做了漢王,又娶了定陶美人戚姬,甚是愛幸,後生趙王如意,是為戚夫人。當時呂后所生的劉盈已被立為太子,但劉邦覺得太子仁弱,“不類我”(無乃父之風),而欲立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多次努力均未能成功。戚夫人終日泣涕不止,劉邦遂頗為感慨地為她唱了一首楚歌: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翼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又可奈何!雖有矰繳,將安所施?
劉邦唱這首《鴻鵠歌》時,命戚夫人為其伴跳楚舞,於是後人常把戚夫人和項羽的虞美人相提並論,所謂“垓下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因為這些原因,呂后自然恨透了戚夫人。劉邦一駕崩,呂后便下令將戚夫人囚禁於永巷,給她剃了光頭,戴上鐵項圈,穿罪犯所穿的赭色囚衣,並讓她乾舂米的活兒以羞辱她。這時趙王如意尚在邯鄲,母子離散,含垢忍辱的戚夫人就作了這首《舂歌》表達內心的憤懣和淒楚。

評價

詩歌開頭說“子為王,母為虜”,三言六字,以母子地位之懸殊直抒內心不平,先聲奪人。緊接著說自己每天起早貪黑舂作不止,生命危在旦夕,隨時可能發生不測。而末句“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女(汝)”,猶如一聲絕望的呼號,將心中的悲苦和對遠方兒子的思念傾吐而出。可嘆的是,這首歌帶給戚夫人和趙王如意的卻是更慘痛的災難。呂后看到這首歌,惱羞成怒,殺心頓起,將趙王如意招至宮中,趁孝惠帝外出打獵之機,派人用鴆藥將其毒殺。又用極殘忍的手段斷去戚夫人手足,去眼使瞎,煇耳使聾,飲瘖使啞,把她扔到廁所中,命曰“人彘”。自古以來,人類虐殺之毒,肉刑之劇,動心駭聽,無過於此!
一代美人香銷玉殞,倒是這首句式靈活,語言質樸,情感真摯的歌留了下來。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弱女子形象呼之欲出,千百年來,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成為可以和《垓下》、《大風》媲美的千古絕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