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虛有盛候

至虛有盛候 病因病理學術語。《顧氏醫鏡》:“心下痞痛,按之則止,色悴聲短,脈來無力,虛也。甚則脹極而不得食,氣不舒,便不利,是至虛有盛候。

關於大實有羸狀的醫案

朱炳林

明代李中梓《醫宗必讀》:“大實有羸狀,誤補益疾,至虛有盛候,反瀉含冤”是經驗之談。辨證論治,必辨虛實。一旦出現“大實”或“至虛”局面,多為生死存亡之際,辨之尤難。試讀下列醫案——

韓茂遠,傷寒九日以來,口不能言,目不能視,體不能動,四肢俱冷,皆曰陰證。士材診之,六脈皆無。以手按腹,兩手護之,眉皺作楚。按其趺陽,大而有力,乃知腹有燥屎也。與大承氣湯,得燥屎六、七枚,口能言,體能動矣(節錄自《古今醫案按》)。

這是典型的“大實有羸狀”醫案,李中梓能力排眾議,敢用大承氣湯,其真知灼見與膽大心細值得我們探究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