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湘洲望南嶽

首句寫水景:“重波淪且直”。《爾雅》云:“小波為淪”,“直波為徑”。迭起的波浪時而為“小波”,時而為“直波”。一圈圈漣漪,猶如一朵朵白花;而浪花的圖案又瞬息多變,令人應接不暇。“淪且直”三字,標誌著水景的清晰;而如此清晰的景象也只有在“望”者的近處才可以見到。由此可見,“望”者的立足點——“湘洲”,很可能就是湘江中的一個小洲(或說“湘洲”為吳均《發湘州贈親故別詩三首》中的“湘州”,也可備一說)。次句寫山景:“連山糾復紛”。其中的“山”是指“望”中的南嶽衡山。探究吳均由一時得意到失意的變化的心跡,就不難明白詩人為什麼觸景生情,順沿著景物由清晰到若即若離再到朦朧的變化軌跡而直露心跡。從而,也可以看出這首詩構思之別致,筆法之瀟灑,在清淡質樸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失意士人的情感。

作品信息

【名稱】《至湘洲望南嶽》
【年代】南朝梁
【作者】吳均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至湘洲望南嶽
重波淪且直,連山糾復紛。
鳥飛不復見,風聲猶可聞。
朧朧樹里月,飄飄水上雲。
長安遠如此,無緣得報君。[1]

作品鑑賞

首句寫水景:“重波淪且直”。《爾雅》云:“小波為淪”,“直波為徑”。迭起的波浪時而為“小波”,時而為“直波”。一圈圈漣漪,猶如一朵朵白花;而浪花的圖案又瞬息多變,令人應接不暇。“淪且直”三字,標誌著水景的清晰;而如此清晰的景象也只有在“望”者的近處才可以見到。由此可見,“望”者的立足點——“湘洲”,很可能就是湘江中的一個小洲(或說“湘洲”為吳均發湘州贈親故別詩三首》中的“湘州”,也可備一說)。次句寫山景:“連山糾復紛”。其中的“山”是指“望”中的南嶽衡山。“糾紛”,交錯雜亂的樣子。南嶽綿亘數百里,七十二峰交錯為雄壯的景觀。詩人以“糾復紛”三字勾勒出一幅大寫意的畫面。可見,開頭二句不僅對仗工巧,而且一為優美,一為壯美,各具風姿,交相輝映。
如果說開頭二句所展示的畫面較為清晰,那么,“鳥飛”二句中的畫面則由清晰轉向若即若離。“不復”與“猶可”,形成了詩句中的語氣轉折,這種語氣的轉折連帶著意象的轉換:“鳥飛不復見”,是從視角上拉開空間距離;“風聲猶可聞”,則是從聽覺上縮短空間距離。如此一拉一縮,便造成了這幅有聲畫的若即若離之感。
“朧朧”二句寫月景和雲景,又從上二句的若即若離推向朦朧感。月隱藏在樹叢中,自然有朦朧之感;雲籠罩在水上,難免有虛無飄渺之感。而詩中“朧朧”、“飄飄”等迭字的運用,不僅使上句與下句屬對工整,而且加重了月景雲景模糊感
由此可見,詩的前六句中的畫面呈現出變化的軌跡:由清晰到若即若離,再到朦朧感。那么,詩人為什麼要精心安排這種變化呢?這是為了表露詩人渴望報君而又“無緣報君”的失意心態。對此,詩的結尾二句說得很清楚。“長安遠如此,無緣得報君。”詩人由遠望南嶽轉而遠望“長安”。當然,此中的“長安”句是用典。據《晉書·明帝紀》說:“(晉明帝司馬紹)幼而聰哲,為元帝所寵異。年數歲,嘗坐置膝前,屬長安使來,帝因問曰:“‘汝謂日與長安孰遠?’對曰:‘長安近。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也。’元帝異之。明日,宴群僚,又問之。對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乃異向者之言乎?’對曰:‘舉目則見日,不見長安。’由是益奇之。”“家世寒賤”的吳均,雖然不敢企求君主的“寵異”,但也希望得到君主的知遇。他念念不忘於“君恩未得報,何論身命傾”(《入關》),也曾因賦詩博得了梁武帝的歡心。但又因為鯁直而不善於阿諛為粱武帝所厭棄。據《南史·文學·吳均傳》說:“(吳)均將著史以自名,欲撰齊書,求借齊起居注及群臣行狀,武帝不許,遂私撰《齊春秋》奏之。書稱帝為齊明帝佐命,帝惡其實錄,以其書不實,使中書舍人劉之遴詰問數十條,竟支離無對。敕付省焚之,坐免職。”梁武帝曾經說:“吳均不均,何遜不遜”(《南史·何承天傳附何遜傳》)。厭薄之情,溢於言表。探究吳均由一時得意到失意的變化的心跡,就不難明白詩人為什麼觸景生情,順沿著景物由清晰到若即若離再到朦朧的變化軌跡而直露心跡。從而,也可以看出這首詩構思之別致,筆法之瀟灑,在清淡質樸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失意士人的情感。[2]

作者簡介

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字叔癢。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沈約的稱讚。梁武帝天監初,為郡主簿。公元507年(天監六年)被建安王蕭偉引為記室。後又被任為奉朝請。因私撰《齊春秋》,觸犯梁武帝,被免職。不久奉旨撰寫《通史》,未及成書即去世。吳均善於以駢文寫書信,今存《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3篇,俱以寫景見長,文筆清麗,韻味雋永。《隋書·經籍志》錄有《吳均集》20卷,已佚。明人張溥輯有《吳朝請集》,收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