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梧桐花[臭梧桐花]

臭梧桐花[臭梧桐花]
臭梧桐花[臭梧桐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臭梧桐出自《圖經本草》所載蜀漆(常山苗)名下,蘇頌提及“海州出者,葉似楸葉,八月開花,紅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本草綱目拾遺》載有臭梧桐,又稱臭牡丹,據引《百草鏡》云:“其葉圓尖,不甚大,槎之氣臭,葉上有紅筋,夏開花,外有紅苞成簇,色白五瓣,結實青圓如豆,十一月熟,藍色,花葉皮俱入藥。”按《圖經本草》蘇頌所指為馬鞭草科植物海州常山。《本草綱目拾遺》所記載的臭梧桐既非海州常山,也非臭牡丹而為臭茉莉。因海州常山聚傘花序疏散排列不呈頭狀,而為紅苞成簇,其葉上無紅筋。臭牡丹花為紅、粉紅而非白色。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臭梧桐花 臭梧桐花

光葉海州常山灌木或小喬木,高1.5—3(-5)米;小枝近於圓形或略四棱形,近於無毛或被短柔毛,散生皮孔。葉卵形或橢圓形,長5—14厘米,寬2—9.5厘米,頂端漸尖,偶或驟尖,基部楔形以至截形,通常全緣,有時疏生不規則的鋸齒,兩面近於無毛,或很少有柔毛,有時僅沿背面葉脈散生短柔毛,葉片有臭味;葉柄長2—8.5厘米,近於無毛或被微柔毛。聚傘花序頂生及生於枝頂葉腋,二歧分枝,疏散,少花,花序梗長3—6厘米,近於無毛或被微柔毛,末次側軸上著生三朵花;苞片葉狀,橢圓形,長1.4—1.7厘米,早落。花萼綠白色,近於鍾狀,中部稍膨大,長1.3—1.5厘米,近於無毛,萼管短,5深裂,裂片卵形或橢圓形,長約1.1厘米,每裂片有三條細脈;花冠白色,管長1.8-2厘米,裂片橢圓形,長6—11毫米,雄蕊及花柱長突出。核果近球形,幼時綠色,成熟後藍黑色,直徑6—8毫米,通常分裂為2—3個小堅果,包藏於紅色,稍增大的宿萼內,果熟期宿萼裂片通常向外反折。花期6—9月,果期9—11月.

臭梧桐花 臭梧桐花

海州常山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嫩枝棕色短柔毛,單葉對生,葉卵圓形,長5-16cm,先端漸尖,基部多截形,全緣或有波狀齒,兩面近無毛,葉柄2-8cm,傘房狀聚傘花序著生頂部或腋間,尊紫紅色五裂至基部。花冠細長筒狀,頂端五裂,白色或粉紅色。核果球狀,蘭紫色,整個花序可同時出現紅色花尊,白色花冠和蘭紫色果實的豐富色彩。花果期6-11月。

生長環境

臭梧桐花 臭梧桐花

海州常山喜陽光,較耐寒、耐旱,也喜濕潤土壤,能耐瘠薄土壤,但不耐積水。適應性強,栽培管理容易。栽植成活後,除當年在定植穴 內施基肥仆,一般人第二年以後就必再施肥。病蟲害少,常山花開時節,紅、白相間,花朵繁密似錦,特別是每逢“十 . 一“國慶節期間,亮藍紫色的球形果,與紅、白花同時宿存在枝的頂端,艷麗可愛,是”十一“點綴園林,庭院的既可觀花,又可觀果的優良花木。宜叢植在庭院,山坡,路旁,溪邊。

主要價值

臭梧桐花 臭梧桐花

海州常山根、莖、葉、花入藥,有祛風濕,清熱利尿,止痛,平肝降壓之效。臭梧桐葉與臭梧桐根另設專條。

藥品簡述

臭梧桐花(藥用乾品) 臭梧桐花(藥用乾品)

出處:(《綱目拾遺》)

異名:龍船花(《泉州本草》)。

生態環境:多生於海拔24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和溪邊,村旁。

資源分布:原產於我華東、華中至東北地區,北京、天津,河北、陝西、華北、燕青園藝中心有引種。

國外分布: 朝鮮、日本、菲律賓。

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花。

功用主治:治頭風,痢疾,疝氣。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研末或浸酒。

選方

① 治風氣頭風:臭梧桐花陰乾,燒存性為末。每服二錢,臨臥酒下。(《醫方集聽》)

② 止痢:隔年臭梧桐花,煎湯服。(《綱目拾遺》)

③ 治疝氣偏墜:鮮臭梧桐花五錢。搗爛泡酒服。(《泉州本草》)

繁殖方法

臭梧桐花 臭梧桐花

海州常山以播種、扦插、分株等方法進行繁殖。實生苗須 3-5 年後方可開花,而分株當年便能開花。為了保持海州常山旺盛生長,將植株栽於土壤深厚、光照條件好的環境下,栽植土壤須增施有機肥,並在生長初期保持灌水,保證成活。每年為促進植株萌芽強,擴大株叢,須增施追肥,促進旺盛生長。枝條萌芽力強,於生長早期剪去主幹或摘去頂芽,促進側枝萌生。在生長旺盛,花蕾未形成前,通過修剪保持株形圓滿。秋季不要施肥,以增加植株抗寒性能,有利於越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