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漢門

臨漢門

臨漢門又稱小北門,是襄陽城六大城門之一。位於湖北襄陽古城。“漢沔津梁”“北門鎖鑰”是對它作為戰略要津的又一讚譽。小北門城樓建築在拱券式城門洞上,城樓四柱三間,重檐歇山頂,七檁抬梁構架,磚木結構,為清代建築。城台長13.75米、寬22.6米,外有垛牆,內有女兒牆[建築專用術語],台西側有蹬城馬道。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臨漢門臨漢門
唐宋時,襄陽古城牆已有城樓,此後屢代有圮修。臨漢門襄陽古城小北門。為清代雙層重檐歇山式門樓。

明洪武初年,進行較大規模的擴建和維修。城樓上“臨漢門”三字為明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之府萬振孫所題。城樓內側匾額“北門鎖鑰”四字為清順治三年(公元1645年)知縣董上治所題。

崇禎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率起義軍攻占襄陽時平毀城垛及城樓,清順治五年(1648年)同知徐騰茂、張仲重修小北門城樓,道光六年(1826年)襄陽知府周凱重修臨漢門城樓。

1993年曾進行過修繕。基本上保留了臨漢門原來的風貌。它東邊是大北門(拱辰門),西鄰夫人城,南接北街和昭明台,是襄陽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結構

臨漢門臨漢門
襄陽城原有六座城門,即大北門小北門長門東門西門南門,每座城門上皆有城樓。萬曆四年,知府萬振孫為六門首提雅稱,分別為:陽春門文昌門西城門拱震門臨漢門震花門。現在,六個城門僅存小北門頗具氣勢,北臨漢江,南通昭明台

小北門城樓建築在拱券式城門洞上,城樓四柱三間,重檐歇山頂,七檁抬梁構架,磚木結構,為清代建築。小北門城樓具有北方建築的穩重、渾厚之風,又兼南方工藝的靈動、飛揚之氣,而脊吻、飾件則多採用襄陽地方傳統工藝。城台長13.75米、寬22.6米,外有垛牆,內有女兒牆,台西側有蹬城馬道。

如今在襄陽臨漢門一帶的城牆上還可找到模印有“岳”字的城磚,該磚高37厘米、寬18厘米左右、厚6厘米左右(磚形不太規整),每字約5厘米見方,磚體布滿石灰、糯米汁。襄陽城在宋代即開始包磚。

修建歷程

臨漢門臨漢門
崇禎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率起義軍攻占襄陽時平毀城垛及城樓,清順治五年(1648年)同知徐騰茂、張仲重修小北門城樓,道光六年(1826年)襄陽知府周凱重修臨漢門城樓。

新中國成立初,小北門城門樓上住著市政工程處的幹部和城建工人,由於小北門城門樓長年失修,牆磚銷蝕嚴重,樑柱腐朽,到了1952年冬,北風大作,搖搖欲墜的小北門城樓差點隨風而去。住在小北門城樓內的市政工程處幹部馮建業和水文站的高崇興技術員共同商議決定從解放橋和解放路工程的經費中抽出7000元來作為對小北門城樓的維修經費。

1986年12月8日,國務院批轉了建設部、文化部《關於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的報告》,襄陽被列入名單。

1988年,襄陽文管所對年久失修的小北門進行了一次落架大修。由於小北門城樓被釀酒廠圖書室占用過,城門樓的歷史風貌已有部分改變,如:部分牆體使用了現代紅磚,並使用水泥粉牆,原來的大隔扇門也已變成了牆體且安上了水泥窗花等。此次大修在木作、瓦作、石作、油漆、彩繪、搭材等工序上嚴格遵照傳統工藝,恢復歷史原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