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淮

臨淮,古地名。 》:“臨淮郡,武帝元狩六年置。 《後漢書》:“下邳國,武帝置為臨淮郡,永平十五年更為下邳國。

江蘇古郡名

臨淮,古地名。
西漢始有臨淮其名。元狩六年(前117年即漢武帝劉徹在位第六年),設定臨淮郡淮陰、射陽縣屬臨淮郡,盱眙為臨淮郡都尉治所。殷商時,(江蘇泗洪)境內屬徐。西周至春秋末期,因徐都遷入而成為徐國政治中心。西漢以前,曾隸屬徐、吳、越、楚、西楚等諸侯國;東漢至南北朝,屬臨淮、淮陵、安遠、朱沛等郡;繼屬北徐州、南徐州、東徐州、東楚州等州地。北周以後,大體為泗州本州(即泗州直管區)。元朝至元十三年,行淮東安撫司。二十年,升為淮安府路,兼領臨淮府、海寧、泗、安東四郡。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革臨淮府,至此以下,臨淮郡下無實土。臨淮王封號延續至明代以後。
注:
元狩(前122年 - 前117年)是漢武帝劉徹的第四個年號
至元(1264年 -1294年)是元朝時元世祖忽必烈的年號
參考文獻
《漢書 》:“臨淮郡,武帝元狩六年置。”
後漢書》:“下邳國,武帝置為臨淮郡,永平十五年更為下邳國。
《宋書》:“ 臨淮太守,漢武帝元狩六年立,光武以並東海。明帝永平十五年,復分臨淮之故地為下邳郡。晉武帝太康元年,復分下邳之淮南為臨淮郡,治盱眙。 ”
《元史 》:“淮安路,上。 唐楚州,又改臨淮郡,又仍為楚州。宋為淮安州。元至元十三年,行淮東安撫司。二十年,升為淮安府路......兼領臨淮府、海寧、泗、安東四郡,其盱眙、天長、臨淮、虹、五河、贛榆、朐山、沐陽各歸所隸。二十七年,革臨淮府......”

安徽古縣名

明洪武年間,鍾離縣(今安徽鳳陽)先後改為中立縣、臨淮縣。

江蘇泗洪縣臨淮鎮

基本介紹

地處洪澤湖西岸,泗洪縣城東南,呈半島狀伸入洪澤湖。轄5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2個養殖場,其中魚種場具備四大家魚育種條件和技術,總人口1.5萬人。黨支部22個,黨員547人,其中農村黨員378人,村幹部56人,全鎮陸地面積19.16平方公里,轄洪澤湖水面184.8平方公里。全鎮螃蟹養殖面積6萬畝,其中外湖網圍養殖面積5萬畝,內塘養殖面積1萬畝。年產螃蟹3500噸,居全國鄉鎮之首,素有“蘇北第一鄉”的美譽。199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螃蟹之鄉”,2002年被授予“中國名鎮”的榮譽稱號,是歷屆舉辦螃蟹節活動主要場地。

悠久歷史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臨淮鎮臨淮鎮歷史悠久,早在堯舜時期即為塗山氏國,以後歷代統治者都在臨淮建州設府,立郡置縣,四九年國務院曾暫列為臨淮市,五四年起臨淮鎮定為國家標準建制鎮。臨淮鎮有較多的人文景觀、歷史景點。如:莊子釣魚的觀魚台;皇廟附近的戚繼光點將台;古代建過連結淮河兩岸的浮橋,煙鎖浮橋為鳳陽八景之一;唐玄宗在聞賢門內建過開元寺,寺內建有南華樓;入淮口上的廣運橋;馬灘街上的濠梁驛站;霸王城的雄風尤在。這些都記載著古濠梁輝煌的歷史。

自然環境

臨淮鎮地勢是丘林北端和淮河南岸的平原地帶,處在我國季風氣候區,溫暖帶和亞熱帶的交匯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溫度15度,年平均降雨量達900毫米以上,雨水充沛,緊鄰淮河,水資源非常富足,臨淮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京滬鐵路、省道307線縱貫東西,在省道307線門臨路兩旁投資辦企業,有得天獨厚條件。鳳陽火車站設在鎮內,可北上首都,南接金陵;臨淮鎮港口日吞吐貨物近三千噸,上至華東重要商城蚌埠市,下可達江入海。臨淮鎮不僅是鳳陽縣工、商業重鎮,而且是沿淮水陸重要的交通樞紐。

經濟建設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臨淮鎮依託豐富的水產資源,“走水路,奔小康”。以中華絨鰲蟹為重點大力發展特種水產養殖業,並主動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不斷探索水產養殖新技術、新模式,逐漸形成了以蟹為主,全面實施套養、混養、立體養殖的生態型、效益型養殖模式,特別是螃蟹產業極為成熟,螃蟹的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鏈條緊密,螃蟹套養桂魚、套養青蝦、扣蟹培育等技術嫻熟,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
2004年經市場調節,養殖經濟攀升,民眾收入有所增加,加之保莊圩和移民遷建兩項國家工程落戶臨淮,給臨淮增添了新的活力,重新激發了老輩姓的創業熱情,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361億元,增長1.4%;農民人均收入4715元。全社會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4865元,增長10.5%;新增私營工業企業7個。招商引資項目:投資310萬元的精銳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完成鎮園區項目投資209萬元的鈣塑板廠項目和投資410萬元的洪澤湖苗種培育基地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