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河山亭留別欽叔、裕之

《臨江仙·河山亭留別欽叔、裕之》作於金宣宗元光元年(1222)。辛願青春年少時,即有仕途功名的願望。據史載,辛願才高學博,精於《春秋》三傳,而諳熟杜詩韓文。然他“雅負高蘭,不能從俗俯仰”(見《金史。隱逸傳》),以至於與當局者格格不入。尤其老年,窮困潦倒,甚是淒涼。河山亭臨別前,元好問、李獻能二人曾設宴為辛願餞行,辛願當時無限嘆喟:“平生飽食有數,每見吾二弟必得美食。

詩詞

臨江仙·河山亭留別欽叔、裕之
 辛願
 
誰識虎頭峰下客,少年有意功名。
 
清朝無路到公卿。
 
蕭蕭茅屋下,白髮老書生。
 
邂逅對床逢二妙,揮毫落紙堪驚。
 
他年聯袂上蓬瀛。
 
春風蓮燭影,莫問此時情。

鑑賞

 
 辛願詞作鑑賞
 
此詞作於金宣宗元光元年(1222)。辛願青春年少時,即有仕途功名的願望。據史載,辛願才高學博,精於《春秋》三傳,而諳熟杜詩韓文。然他“雅負高蘭,不能從俗俯仰”(見《金史。隱逸傳》),以至於與當局者格格不入。尤其老年,窮困潦倒,甚是淒涼。河山亭臨別前,元好問、李獻能二人曾設宴為辛願餞行,辛願當時無限嘆喟:“平生飽食有數,每見吾二弟必得美食。明日道路中,又當與老飢相抗去矣,會有一日,辛老夫子僵臥柳泉、韓城之間,以天地為棺槨,日月為含王遂,狐狸亦可,螻蟻亦可”。(元好問中川華》)。李獻能、元好問即詞中欽叔、裕之,二人皆辛願忘年摯友。寫此詞時,元好問三十三歲,已於前一年中進士,但未選;李獻能三十一歲,已於貞祐三年(1215)登第。詞人在河南孟津(今為孟縣)的河山亭道別二友,撫今追昔,不禁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留別詞。
 
“誰識”三句,凌空飛來,劈頭髮問,直瀉胸中隱痛。“虎頭峰下客”為詞人自居。(虎頭峰位於河南鞏縣)以“誰識”反問,郁怒之中隱含一縷少年豪氣,撼人肺腑。“清朝無路到公卿”,道出了他不得進仕的真諦,也是對“清朝”的極力諷刺。“蕭蕭”兩句則把筆墨拉回到暮年淒涼的現實中,“茅尾”前轉以加之“蕭蕭”一詞,更見環境的淒寒。“白髮老書生”以枯槁憔悴,就仿佛站在眼前了。
 
詞下片筆峰陡轉,寫摯友重逢的喜悅和對二人的深摯祝願。“邂逅”二句寫出了摯友相逢後的喜悅。“對休”一詞表現了三人深厚的友誼,“二妙”古時常用以指文華匹配的兩人,詞中“二妙”自然是指李獻能、元好問二人。“揮豪落筆”出自杜甫飲中八仙歌》中的“揮豪落紙如雲煙”句,這裡是贊李獻之、元好問二人的驚人才華。“他年”三句,轉入對二人的鼓勵與期望。意為:你們將來一起進入翰林院,受朝廷的重視,而不必以朋友為念忘記了今日的歡聚之情吧!“蓬瀛”,借指翰林院。“蓬燈”為御前所用蠟燭。取典於《新唐書。令狐衝出傳》“綯為翰林院承旨,夜對禁中,燭盡,帝以乘輿蓮花燭送還院。”
 
這首詞題為“留別”,但全詞不著一字,上片大抒感慨,下片寫邂逅相逢,轉寫期望。真是欲語還休,明言彼而暗及此。實是一種出奇制勝的筆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