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汝鎮

臨汝鎮

臨汝鎮地處汝州、汝陽、伊川三縣(市)交界,素有平頂山市“西大門”之稱。歷代為豫西地區交通和商貿重鎮。近年來,由於種種原因,致使公路兩側私搭亂建、占道經營、亂擺亂放、交通堵塞等不良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地方形象,制約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基本信息

城鎮概況

臨汝鎮臨汝鎮
臨汝鎮地處汝州、汝陽、伊川三縣(市)交界,素有平頂山市“西大門”之稱。歷代為豫西地區交通和商貿重鎮。近年來,由於種種原因,致使公路兩側私搭亂建、占道經營、亂擺亂放、交通堵塞等不良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地方形象,制約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自2002年5月份開始,該鎮對照問題找差距,圍繞癥結謀發展,確定了龍泉工貿新區開發、洛界路鎮區段治理等項創建龍頭工程。在硬起手腕抓治理的同時,投入資金30多萬元,拓寬道路,開挖排水邊溝,設定人車隔離帶等。組建了鎮管中隊和環衛隊,對鎮區衛生、交通進行統一疏導和治理,改變了鎮區“髒、亂、差”的老大難現象。在抓好鎮區管理的同時,鎮裡實施“經營城鎮”新舉措,依據鎮區規劃,在鎮財政沒有投入分文的情況下,以地生財,以財建鎮,籌資1000餘萬元,在鎮政府南側建成了排水、道路、路燈、綠化等配套設施完備、功能齊全、外觀新穎的“龍泉”工貿新區,拉大了鎮區框架,探索出了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的成功之路,使該鎮迅速綠起來、美起來、亮起來。

地理資源

境內有古蹟崆峒山、廣成閣遺址(即為廣成子修道之處),正在開發的白雲山莊旅遊景區已初具規模,準許車工了的

臨汝鎮臨汝鎮
溫泉地熱資源已經立項。境內有牛皮洞水庫、小山溝小水庫2座。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鋁礦石、石灰石等。
臨汝鎮位於汝州城西約30公里處,因臨近北汝河而得名。總面積73.8平方公里,人口6.3萬,下轄24個行政村,全境屬半丘陵地區,地勢北高南低,歷來被稱為豫西的商埠重鎮。
交通便利。焦柳鐵路橫貫東西,平臨高速公路、省道洛界線穿境而過,縣道臨坡(臨汝鎮至坡池)路、臨木(臨汝鎮至木札嶺)路貫穿南北,形成城與鎮及鎮與村之間的公路網路。
資源豐富。境內有古蹟崆峒山、廣成閣遺址(即為廣成子修道之處),正在開發的白雲山莊旅遊景區已初具規模,準備開發的溫泉地熱資源已經立項。境內有牛皮洞水庫小水庫2座。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鋁礦石、石灰石等。
工業經濟發展迅速。境內有著名民營企業天瑞集團鑄造公司、水泥公司和國家大型企業平頂山煤業集團長虹礦、洛陽煤炭供銷公司坡池聯營礦;鎮村經濟有煤礦、貨運站、石料廠、建材加工、鋁礬土礦等;臨汝鎮集貿市場輻射三縣,是汝州市鄉鎮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妙水寺位於汝州市西部臨汝鎮關廟村南白雲山下。妙水寺泉水宛若玉帶,飛馳南下,灌溉良田萬畝。這裡土地肥沃,從古至今是汝州的糧棉主產地。《補修妙水寺碑記》中稱讚她“南襟汝水,霧露之所涌濡。北負邛陵,鬥牛之所磅礴。東望汝城,百雉槍羅。西瞻伊闕,千峰屏列。”“松竹外環,泉流內涌”。史稱“洛南之勝景”。

2006年,妙水寺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

妙水寺的由來

臨汝鎮臨汝鎮
白雲山為石灰岩山體,由嵩山延伸而來,在山中形成了百里大溶洞,故而形成湧泉。

公元前206年,漢中王劉邦消滅了楚霸王項羽的軍隊,建立了漢朝,定都洛陽。傳說陽春三月初三,春暖花開,漢高祖劉邦攜新貴妃薄姬一行揚鞭策馬,出龍門奔霸陵山春遊。中午時分,劉邦等人熱渴難耐,令隨從尋水。隨從來到白雲山腳下發現了一股泉水,劉邦飲之,頓覺甘泉爽口,燥氣盡消,脫口贊道:“真乃妙水也,妙水也!“該泉後來便稱為妙水。

公元25年,劉秀推翻王莽政權,建立東漢,定都洛陽。今臨汝鎮一帶沒有行政設定,闢為“南囿”。

公元58年,漢明帝繼位。漢明帝夢佛求經,佛教由西域傳入中原,建立第一古剎白馬寺。因白馬寺不依山傍水,不是遊玩的好地方,因此,只能作藏經的地方。於是便在“南囿”依山傍水的妙水湧泉的上游建起一所寺院,作為皇家臨時歇腳之地。妙水寺出土的殘碑記載:“蓋聞妙水寺其來遠矣,肇自漢明帝。”

妙水春耕今何在

古時的妙水寺一帶植被繁茂,古木參天。妙水寺北枕白雲山,南俯崆峒山,這裡半山半水,流若銀帶,環山而下,灌田育地,綠野蕩漾。明代汝州進士張政(字維新)遊玩妙水寺後寫詩讚道:“春滿乾坤水滿田,一犁耕進雨和煙。待看秋後黃雲熟,共聽民歌大有年。”大自然的景色和詩人的讚美勾勒出了一幅瑰麗多彩的“妙水春耕圖”。

臨汝鎮臨汝鎮

“妙水春耕”是汝州著名的八景之一。除了劉邦尋水傳說之外,這裡還有許多美麗的傳說。據傳緊靠白雲山的銀洞山懸崖峭壁上有個銀洞,內有水潭深不可測,有人把棒槌丟入潭內,第二天卻在妙水寺內的清水池中發現,由此得名妙水寺。

巍巍白雲不足貴,天賜妙水一湧泉。妙水很早就受到世人的崇愛,僅據妙水寺殘碑記載,東漢時期重視興修水利,先人遂鑿渠導水,灌田千頃;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佛門大興,妙水因水而建寺;唐憲宗年間,妙水寺大盛,主殿、陪殿、鐘樓、鼓樓、碑林、塔林、園林等林立,規模可觀。後宋、元、明、清各朝均加重修。

如今,妙水寺年久失修,白雲山上的採石場和附近煤礦的開採使妙水寺的泉水斷流,“妙水春耕”的美景已蕩然無存。

妙水寺的古建築

臨汝鎮臨汝鎮
妙水寺為汝州現存、保護較好的第三大古建築,僅次於汝州風穴寺汝州學宮,占地面積約9900平方米。它是典型的北方古代建築結構,有明顯的中軸線,講究鋪排、對稱和陪襯。現存主要古代建築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中佛殿、毗盧殿(大雄寶殿)、東西廊房等。主體建築兩側各有一個跨院,西跨院謂方丈院,有方丈殿五間,伽藍殿三間。東跨院有祖師殿五間。

妙水寺坐北面南,地勢北高南低,依山勢而建,整個建築群營造方式簡約而不簡單。寺內現存古代房舍43間。寺內現存的建築為明清和民國時期。

天王殿為單檐硬山式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一丈六,梁架簡潔,無斗拱裝飾。柱礎呈扁鼓狀,殿頂飾簡瓦板瓦合用,正脊採用陶質間有堆塑花卉等圖案。

中佛殿位於天王殿之後,系單檐硬山式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二丈四尺。殿頂採用灰筒板瓦組成,正飾為陶質,間飾堆塑花卉,脊吻齊全,殿內梁架足材,下設兩楹柱作支撐。

大雄寶殿:又稱毗盧殿,該殿是妙水寺最大建築,位於中佛殿之後,殿前有二方形妙水泉池,殿台高築,系單檐懸山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二丈六尺,柱礎石均雕刻成蓮花盆狀,殿內梁架碩大,梁下附四根楹柱,結構嚴謹。其前檐斗拱上的龍首雙昂、雕刻工藝精細,形態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為中原古建築所少見。

石槽見證黃淮植棉歷史

一千多年來,妙水寺幾經廢興,遺留許多有價值的文物。今年67歲、畢業於鄭州大學歷史系的王禮賓先生多年來一直

臨汝鎮臨汝鎮
致力於妙水寺文物的蒐集、整理和保護工作。1989年,在臨汝鎮高中任教的王禮賓被調到妙水寺中學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大雄寶殿前的妙水池邊發現了一塊殘碑。碑上記載有“妙水寺其來遠矣,肇自漢明帝。”身為歷史教師的他被妙水寺的悠久歷史所震撼,當即將殘碑打了拓片。從此,他開始了蒐集妙水寺文物的工作。

1992年,繼在寺內發現多通古碑後,他又在寺南的朱莊村發現了一個石槽。石槽長1.65米,寬0.8米,高0.6米,重約1300公斤。石槽上刻有“至治三年”(1323年)的字樣。石槽上還刻有棉葉、棉花、棉蕾等圖案。據考證,元英宗時期,妙水寺周圍的東馬莊、朱莊一帶土地肥沃,均為妙水寺的寺產。當時周圍的百姓靠給寺內的和尚種地生活,石槽則是當年和尚們用來拌棉種的。由此可以推斷,在元英宗時期,棉花已由南方傳到了黃淮流域。在過去的歷史教科書里,說棉花是明朝初年才傳入黃淮流域的。為此,王禮賓立即將發現石槽的情況報告給了中國歷史研究所。拌種石槽的發現為棉花傳入黃淮流域找到了實物證據,將棉花傳入黃淮流域的時間向前推了近百年。

1957年,妙水寺西側盆窯村村民馮夠山在自家房后土崖上破土時發掘出了俑、豬、狗等彩陶。1977年附近民眾在修築大寨田時發掘出大量的斧、錛等磨製石器。據有關人士認證,此地應屬仰韶文化遺址。1992年5月4日,在妙水寺大佛殿前淘井時,又發掘出了青花瓷殘盤一件,上有蒙古文

妙水寺現存的文物

臨汝鎮臨汝鎮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的《創建玄帝廟記》碑:“太宗文皇帝屢因有輔翊之功,即傾內府之資,鑄金殿于山之大頂,以彰其報功之意。”由此可知,唐太宗曾在白雲山頂建造視師殿。

《陀羅尼經碑》8棱碑:唐朝後期,妙水寺東側建有白雲庵,尼姑眾多,一皇家少女出家於此。她死後,其父“河南府司錄”在玉陽山下南坡上擇一穴地埋葬,當時的“三朝國師三藏大法師釋萬空奉詔譯”陀羅尼經並刻碑立於墓前。

二程講學碑:北宋著名理學家“二程”曾應邀來妙水寺講學,古碑文中有“程子講座不背佛”的記載。

此外,還有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年)《創建玄帝廟記》碑、嘉靖元(1522年)《創建天王殿碑記》碑、萬曆年間《創建大醮壇記》。清代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修妙水寺碑》、道光二年(1822年)《創建東西陪殿碑記》、鹹豐四年(1854年)《重修妙水寺碑記》、光緒年間《光緒游龍門碑記》、宣統三年(1911年)《重修妙水寺碑記》。

妙水寺的敗落及保護

據當地一位80多歲的老人說,妙水寺鼎盛時期,有田產數千畝,佃戶數十家,騾馬成群,石碾、石磨各種工具一應俱

臨汝鎮臨汝鎮
全。房舍數百間,塔林20餘畝,是一座頗具規模的寺廟莊園。

1958年,大雄寶殿成為臨汝鎮人民公社黨委辦公室,中佛殿成為供銷合作社,天王殿成為電話總機室。寺內的塑像被橫掃一空,碑林、塔林被毀,塔磚運去砌煉鐵爐。鐘鼓樓被毀,9999斤重的大鐘回爐。東側的閻王殿、祖師殿兩院成為水泥廠的辦公用房。後妙水寺又變成妙水中學,佛殿改為教室、宿舍、伙房。上世紀90年代中期,學校搬出。

目前,妙水寺內僅存古建築43間。妙水寺最後一次重修是清宣統三年。由於年久失修,妙水寺已是梁落檁彎,椽朽不支,瓦落為礫。

為保護寺內文物,關廟村村民馮成馮石滾張仁娃李莊村的退休幹部李喜亭東馬莊村村民馬永章、馬玉文在王禮賓老師的倡導下,在汝州市文化局的支持下成立了妙水寺文管會。他們利用民眾的集資捐款修補了圍牆、大門,對倒塌的房舍進行了維修。村民馮學禮常年駐守在寺內,馮石滾被汝州市文物局聘為妙水寺義務文物保護員 文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