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蛇

腹蛇

腹蛇,屬於蛇目,蝮科。為中等大小的毒蛇,全長約500毫米。頭為長三角形,與頸部分界明顯;眼、鼻之間有頰窩,眼後到頸部有一條棕褐色縱帶,其上緣鑲有一黃白色細紋;前額鱗大,長寬略相等,額鱗之長和兩顱頂鱗間的縫合線的長度相等;體粗,尾短,末端尖細;口內前部有一對著生在上頜骨的圓錐狀管型毒牙,後方還有8對預備毒牙。體色不一,可由淺褐色逐漸轉成紅褐色的變異。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異名

腹蛇腹蛇

(《詩經》),反鼻(《經典釋文》),土虺蛇(《普濟方》),反鼻蛇(《綱目》),碧飛(《湖州府志》),方勝板、土錦、灰地匾(《綱目拾遺》),草上飛(薛德焴《系統動物學》),七寸子、土公蛇、狗屙蝮、爛肚蝮(《生物學通報》3:4,1958),土球子(《東北動物藥》),地扁蛇(《中國藥學大辭典》)。

動物形態

蝮蛇吞鳥蝮蛇吞鳥

蝮蛇全長54~80厘米。

頭部呈三角形;吻端圓,吻鱗寬稍大於高。

鼻間鱗較寬,其後緣向外側方斜出。

前額鱗大,長寬略相等;額鱗之長和兩顱頂鱗間的縫合線的長度相等:顱頂鱗之長與額鱗加前額鱗1/2的和相等。

眼上鱗長於額鱗,小於顱頂鱗。

鼻孔位於2鼻鱗間,前鼻鱗比後鼻鱗大一倍。

葉林腹蛇葉林腹蛇

眼前鱗2片,眼後鱗2~3片,眼下鱗1片,前端與第3上唇鱗相接。

上唇鱗7片,第3片入眼;下唇鱗10片,前4片與前額鱗相接。

前頦鱗大,左右並立;後頦鱗小,左右分開,中間隔1對小鱗;後頦鱗和第1腹鱗間有5對左右的小鱗片。

體鱗起棱,通常23~21~17行。

腹鱗138~168片;肛鱗單一;尾下鱗28~56對。

背面為暗褐色,體側各具黑褐色圓斑1行,約30個左右。

兩側斑紋在背中央往往相連線。

坦尚尼亞雨林發現的新種角腹蛇坦尚尼亞雨林發現的新種角腹蛇

頭頂灰褐色,從眼後到口角有一黑褐色闊條紋;上、下唇和頭部腹面均淡黃色。

腹面灰白色,散有黑色斑點,有時全呈灰黑色。

尾短,焦黃色。

棲息於平原或較低的山區,常盤成圓盤狀或扭曲成波狀。

捕食鼠、蛙、蜥蜴、小鳥、昆蟲等。

有劇毒。

我國北部和中部均有分布。

本動物的皮(蝮蛇皮)、骨(蝮蛇骨)、膽(蝮蛇膽)、脂肪(蝮蛇脂)、蛻皮(蝮蛇蛻皮)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

蝮蛇蝮蛇

從蝮蛇蛇毒中已分離提純以下成分:出血因子HR-Ⅰ及HR-Ⅱ,蛋白酶b, 一種緩激肽釋放酶及兩種緩激肽破壞酶和強化因子E。

HR-Ⅰ可能是它的主要毒索,含12%中性糖,等電點4.70,是一種酸性的糖蛋白,分子量約為85000。

HR-Ⅰ已高度純化;但與蛋白酶b分不開,也是糖蛋白,分子量95000。

蛋白酶b是一種肽鍵內斷酶,含2克原子Ca/mol;去Ca後,分子構型變化,喪失蛋白酶活性;反應不可逆。

強比因子E是11肽,其一級結構已經化學合成證明。

粗製蛇毒

中蝮蛇毒後中蝮蛇毒後

一般認為,蝮蛇毒是以血循毒為主的血循、神經混合毒。

被咬傷的病人除局部出觀腫脹、疼痛外;由於神經毒,常發生畏寒、目糊、眼瞼下垂、頸項牽引感,當然更重要的是引起呼吸困難如雙吸氣、屏氣、點頭狀或魚口樣呼吸等。

呼吸麻痹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動物試驗也證明蝮蛇毒具有明顯的神經毒的作用。

另一方面,蝮蛇毒具有顯著的血循毒,單純的人工呼吸並不能延長動物的生存時間。

臨床病人也常出現面色蒼白、多汗、心率加速、四肢厥冷、血壓下降等嚴重中毒性休克症狀。

雖然有人認為江蘇蝮蛇毒主要也是神經毒(據他們觀察呼吸麻痹是主要症狀及致死原因),但一般仍認為血循毒是主要的。

蝮蛇蝮蛇

它能大量釋放血管活性物質如組織胺、5-羥色膠及緩動素等,破壞紅細胞,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使血漿及體液大量喪失,血容量不足。

更加嚴重的是對心臟的直接損害,被咬傷的病人心電圖有竇性心律不整、異位節律、P波變尖。

R波低電壓、傳導阻滯、S-T段下降、T波扁平或倒置等變化,聯繫到實驗動物中毒死亡後的屍解情況-心肌出血、心肌纖維濁腫斷裂,可以認為蝮蛇毒對心臟的毒性是循環衰竭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由於休克、溶血及對各臟器的直接損害(如腎等),可發生酸中毒、急性腎功能衰璃等。

嚴重咬傷病人常出現醬油色尿以及尿中蛋白、管型、隱血均呈陽性等。

防治感染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竹葉青、龜花蛇毒亦為以血循毒為主的混合毒。

一般局部症狀較重,而全身症狀較輕,如能及時正確搶救,死亡率較低。

炮製

蝮蛇霜:取蝮蛇煅燒存性,研成粉末。

性味

甘,溫,有毒。

①《本草拾遺》:有小毒。

②《綱目》:甘,溫,有毒。

③《本經逢原》:大熱,有毒。

功效

祛風,攻毒。

治麻風,癩疾,皮膚頑痹,瘰癧,痔疾。

①《別錄》:釀作酒療癩疾,諸瘺,心腹痛,下結氣。

②《藥性論》:治五痔,腸風瀉血。

③《綱目拾遺》:治風痹。

用法與用量

內服:酒浸或燒存性研末。

外用:浸油、酒漬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選方

①治大風及諸惡風,惡瘡瘰癧,皮膚頑痹,半身枯死,皮膚手足臟腑間重疾並主之:蝮蛇一枚。

活著器中,以醇酒一斗投之,埋於馬溺處,周年以後開取,酒味猶存,蛇已消化。

不過服一升已來,當覺舉身習習,服訖,服他藥不復得力。

亦有小毒,不可頓服。

(《本草拾遺》) ②治白癩:大蝮蛇一枚。

切勿令傷,以酒漬之,大者一斗,小者五升,以糠火溫,令下,尋取蛇一寸許,以臘月豬膏和,敷瘡。

(《肘後方》) ③治破傷風牙關緊急,口噤不開,口面歪斜,肢體弛緩:土虺蛇一條(去頭、尾、腸、皮、骨,醋炙),地龍五條(醋炙),天南星一枚(重三分者,炮)。

上為末,醋煮麵和丸,如綠豆大。

每服三至五丸,生薑酒下,稀蔥粥投,汗出瘥。

(《普濟方》天南星丸) ④治一般腫毒,創傷潰爛久遠等症:蝮蛇,去其首尾,剖腹除腸,銼,浸油中,五十日後,微蒸取用,外塗。

(《外科調寶記》蝮蛇油) ⑤泊瘰癧搭背:蝮蛇一條,香油一斤。

先將香油旗入瓷罐內,而後把蝮蛇放入浸泡,封口,埋地下,百日後取出,曬半乾,搗成膏狀物,敷患處。

(《吉林中草藥》) ⑥治胃痙攣:蝮蛇,酒浸一年以上,每食前飲一杯,一日三次,連續二十日有效。

(《動植物民間藥》) ⑦治遺溺:蝮蛇一錢,雞舌香二分。

上二味細末,臨臥白湯送下。

七歲至十五歲,每服五分;十五歲以上每服一錢。

臨床套用

治療麻風及麻風反應試用蝮蛇酒治療各型麻風均有一定效果,尤以合併碸類藥治療者療效更佳。

據47例治療6個月的觀察,用藥後一般情況如精神、體重及食慾都有改善,皮膚反應消退或有進步,知覺恢復或好轉,潰瘍縮小,性功能改進;在病理改變上炎症細胞浸潤減少,細菌檢查消失或減少。

另有10例晚期瘤型麻風患者單用蝮蛇酒治療,結果顯效3例,有效5例,無效2例。

有效病例在用藥後1~2周開始皮膚結節斑紋軟化吸收消退,恢復知覺,細胞浸潤及檢菌亦見減少。

蝮蛇灑的製備無統一規格,曾試用下列製法:一取大的(約6~7年)活蝮蛇一尾,放入60°高梁燒酒1000毫升中醉死,並加入人參5錢,密蓋後置於陰冷處,浸泡3個月後取酒內服,每日1~2次,每次5~10毫升。

二用玻璃皿引取活蝮蛇之毒液,加入60°高梁酒100毫升中,1月後取酒服用,每日1~2次,每次2~3毫升。

三取鮮活蝮蛇一尾,人參5錢,泡於12°黃酒2000毫升中,3個月後取灑服用,每日入睡前服1次,每次5毫升,發汗就寢。

四取活蝮蛇一尾,殺死後置於乾燥箱中,乾燥12小時後研粉,浸泡於60°高梁燒酒500毫升中,1~3個月後取酒服,每日2次,每次5~10毫升;或取粉末5克,用黃酒300毫升1次送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