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病毒EV71

腸道病毒EV71

腸道病毒EV71是人腸道病毒的一種,簡稱為EV71,常引起兒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峽炎,重症患兒可出現肺水腫、腦炎等,統稱為腸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該病多發生於兒童,尤其是3歲以下嬰幼兒多發,少數病情較重,嚴重的會引起死亡。腸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此病流行的報導。

背景資料

腸道病毒EV71腸道病毒EV71

腸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此病流行的報導。澳大利亞美國瑞典一樣,是最早出現EV 71感染的國家之一。1972年腸道病毒71型(EV 71)在美國被首次確認。1972-1973 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亞均發生過EV 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一些病人還有嚴重的呼吸系統症狀。20世紀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亞匈牙利相繼暴發以中樞神經系統為主要臨床特徵的EV 71流行,僅保加利亞就超過750例發病,149人致癱,44人死亡。日本是腸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發病較多的國家,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流行。20世紀90年代後期,EV71開始肆虐東亞地區。1997年以來,該病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大規模爆發流行,並發中樞神經系統症狀而導致死亡病例增多,引起世界各國關注和警惕。1997年4—8月馬來西亞共有2628例發病,4~6月死亡2 9例,死者平均年齡1.5歲。
中國自1981年在上海發現本病,以後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廣東等十幾個省(市)均有報導。中國香港地區1987年發生過EV71流行。1995年武漢病毒研究所從病人中分離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衛生防疫站從患者分離出2株EV71病毒。1998年中國台灣省發生EV71引起的感染疾病和皰疹性咽峽炎暴發流行,在6月和10月兩波流行中,共監測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為5歲以下的兒童,併發症包括腦炎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或肺出血、急性軟癱和心肌炎等。2000年5~8月山東省招遠市腸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暴發,市人民醫院接診患兒1698例,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14歲,3例合併暴發心肌炎死亡。

疾病簡介

腸道病毒EV71腸道病毒EV71

腸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是由腸道病毒EV71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於嬰幼兒,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

該病的潛伏期為2~7天,傳染源包括患者和隱性感染者。該病傳播方式多樣,以通過人群密切接觸傳播為主。病毒可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間接接觸傳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經水感染。
人群對腸道病毒EV71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獲得免疫力。由於不同病原型別感染後抗體缺乏交叉保護力,因此,人群可反覆感染髮病。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抗體,因此,腸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

疾病表現

腸道病毒EV71腸道病毒EV71

1.手足口病 人們最早發現手足口病的病原是柯薩奇A16(CA16),後來發現柯薩奇病毒A組4型、5型、9型、10型以及B組2型和5型等腸道病毒也可引起手足口病。自1969年首次分離到EV71以來,人們逐漸認識到EV71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此病傳染性強,常見全家發病,並可造成局部暴發流行。患者以4~5歲以下小兒多見,成人也可患病,但病情多較輕。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5、6月份為多發。潛伏期2~5日。傳播途徑不僅是糞-口傳播,病毒主要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人群密集處易發生病毒的流行,幼托機構內的學齡前兒童是感染的高危人群。
感染初期患者表現為低熱、流涕、食慾下降、口痛、嘔吐、腹瀉等。口腔黏膜出現小皰疹,常分布於舌、頰黏膜、硬齶,也可以出現在扁桃體、牙齦及咽部等,皰疹破潰後形成潰瘍。在口腔病變的同時皮膚可以出現斑丘疹,以手足為多見,皮疹主要分布於手背、指間,偶見於軀幹、大腿、臀部、上臂等處,呈離心性分布,斑丘疹很快轉為小皰疹,直徑約3~7mm,質地稍硬,自幾個至數十個不等,2~3日自行吸收,不留痂。大多數為良性過程,多自愈,但可復發,有時伴發無菌性腦膜炎、心肌炎等。在馬來西亞、中國台灣省、新加坡、香港特別行政區、澳大利亞等地暴發的手足口病中,均出現與EV71感染有關的嚴重中樞感染,甚至發生致死性腦病、肺出血和心肌炎猝死。EV71累及神經系統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1~2歲幼兒發病率最高。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2.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EV71累及神經系統主要表現為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及癱瘓性疾病,多發生於5歲以下幼兒,1歲以下嬰兒發病率最高。臨床表現變化多樣,病情輕重不一,一般表現為陣攣、嘔吐、共濟失調、意向性震顫、眼球震顫及情感淡漠等。頭顱MRI及腦電圖檢查有助於明確疾病的嚴重性。
3.神經源性肺水腫 最早描述EV71感染引起的神經源性肺水腫來自1995年美國的一個3歲女孩,大量的病例來源於亞太地區的EV71流行。其症狀為起病第1~3天內突然發生心動過速、呼吸困難、發紺和休克,胸片顯示雙側對稱性非心源性肺水腫,90%的病例於發病後12小時內死亡。大量屍檢和組織病理學研究表明,EV71引起的肺水腫是神經源性的。EV71首先破壞腦幹組織特定的具調節功能的結構,引起自主神經功能的紊亂,最終導致肺水腫。Chang等的研究還表明,高血糖、白細胞升高和急性鬆弛性癱瘓共同構成了神經源性肺水腫的高危因素,其機制尚不清楚。
4.其他表現 發熱是嬰幼兒EV71感染的常見臨床症狀,患者絕大多數是小於6個月嬰兒。急性呼吸道疾病是EV71感染的又一常見臨床症狀,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和1998年我國台灣省的EV71流行中都有報導。它包括一些常見呼吸道症狀,如咽炎、哮喘、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發病年齡一般為1~3歲,需要住院治療。急性咽喉炎也是EV71的一個臨床症狀,在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國台灣省和日本地區的EV71流行中都曾有報導。其中1998年中國台灣省EV71流行期間急性咽喉炎患者比例較大,達到10%以上。

腸道病毒71型感染後沒有明顯的前驅症狀或僅有輕度不適,多數患兒突然起病,約半數患兒於發病前1~2天或發病同時出現發熱症狀,多在38℃左右。在患兒手、足、口腔黏膜以及臀部出現皮疹,皮疹通常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由於口腔潰瘍會伴有疼痛,患兒往往會流涎、拒食,皮疹通常會在一周內自行消退,同時體溫也會下降。腸道病毒71型感染往往會伴有較為嚴重的合併症,如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暴發性心肌炎等,這類患兒大多持續高熱,病情發展迅速,以2歲以內患兒多見,多在發病後3-5天內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嚴重併發症,並可引起死亡。

發病機制

 腸道病毒EV71 腸道病毒EV71

病毒從咽部或腸道侵入,在局部黏膜或淋巴組織中繁殖,並由局部排出,此時可引起局部症狀。繼而病毒又侵入局部淋巴結,並由此進入血液循環導致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經血循環侵入網狀內皮組織、深層淋巴結、肝、脾、骨髓等處大量繁殖並由此進入血液循環,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可隨血流進入全身各器官,如中樞神經系統、皮膚黏膜、心臟等處,進一步繁殖並引起病變。

易感者感染EV71後,出現血管變態反應和組織炎症病變。當病毒累及中樞神經系統時,組織炎症較神經毒性作用更加強烈,中樞神經系統小血管內皮最易受到損害。細胞融合、血管炎性變、血栓形成可導致缺血和梗死。在脊髓索、腦幹、間腦、大腦和小腦的局部組織中,除嗜神經性作用外,還存在廣泛的血管周圍和實質細胞炎症。 

臨床表現

腸道病毒70型感染 腸道病毒70型感染

EV71主要引起急性出血性眼結膜炎、腦膜炎、癱瘓型疾病、多發性神經根炎。
急性出血性眼結膜炎起病急促,突然眼痛、畏光、流淚及眼瞼水腫。通常發生於一隻眼睛,幾小時後波及另一隻眼睛。約20%的患者出現發熱、頭痛及全身不適等表現。EV70所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眼結膜炎在病程的2~3天出現特徵性表現,即眼球結膜下出血,從細小的出血點至整個球結膜下出血不等,也可伴角膜炎,但極少累及鞏膜和虹膜。患者眼部常可並發細菌感染。兒童病例2~3天痊癒,成人1~2周內完全恢復。

神經系統併發症主要為類似脊髓灰質炎的癱瘓,發病極少,常發生於起病後5天至6周。臨床上表現為先有1~3天的發熱和全身症狀,而後出現神經根痛和急性癱瘓,呈不對稱性,一個或多個肢體癱瘓。第2~3周出現肌肉萎縮,常遺留後遺症。半數病例可出現眼球麻痹,偶可出現呼吸困難。

EV71主要引起手足口病,還可引起無菌性腦膜炎、腦幹腦炎和脊髓灰質炎樣的麻痹等多種神經系統疾病。手足口病和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是EV71感染而腸道病毒EV71 。

鑑別診斷

鑑別診斷鑑別診斷

(一)本病主要診斷依據
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確診時須有病原學的檢查依據。
1、好發於夏秋季節;2、以兒童為主要發病對象,常在嬰幼兒集聚的場所發生,呈流行趨勢。3、臨床主要表現為初起發熱,白細胞總數輕度升高,繼而口腔、手、足等部位黏膜、皮膚出現斑丘疹及皰疹樣損害。4、病程較短,多在一周內痊癒。
(二)實驗室診斷
常用的分離方法有細胞接種和乳鼠接種。1998年人們開始用人肺系細胞(MRC-5)分離Cox A16等毒株,其敏感性好且接種病毒後出現細胞病變較快。人源細胞如W1-38、橫紋肌瘤細胞(RD)也都可用於病毒分離。RD細胞支持大多數柯薩奇A組病毒複製,但一般要經過2次以上傳代才出現明顯病變,若在使用RD 細胞分離的同時再增加1株L20B或Hep-2細胞,可提高腸道病毒的分離率。為提高細胞對腸道病毒的敏感性,還可在細胞接種前用50μg/ml的5-碘脫氧尿嘧啶處理3天。對一些不能在細胞上生長的病毒,可用乳鼠接種分離病毒。埃可病毒一般不引起乳鼠發病,多由腦脊液分離,糞便中不易檢出。
腸道病毒型特異性鑑定主要靠血清中和實驗,LMB組合血清可大大簡化鑑定過程,但是有些毒株的中和作用不穩定,仍需由單價血清來鑑定,另一要注意的是病毒顆粒的集聚會影響中和效果,如EV 71的中和實驗就需要使用單個分散的病毒。
近年來,PCR 技術已成為診斷腸道病毒感染最常用的一種方法。PCR測序技術則可用於腸道病毒分型。
腸道病毒EV71 抗體檢測的最常用方法目前仍是中和實驗,該方法精確且具有型特異性。

疾病防治

腸道病毒EV71腸道病毒EV71

患兒的家庭應使用肥皂84消毒液對日常用品、玩具、尿布進行消毒,對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兒糞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劑或漂白粉消毒;將衣被陽光暴曬,室內保持通風換氣。
春夏是腸道病毒感染容易發生的季節,要講究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飯前便後洗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儘量不要帶嬰幼兒去人群密集的場所。哺乳的母親要勤洗澡、勤換衣服,餵奶前要清洗奶頭。
在托幼機構、國小等兒童集體生活、學習的場所,專家建議要做好晨間體檢,發現有發熱、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長帶小孩去醫院就診,同時報告相關部門。患兒應在家中休息,不宜繼續上學。如發現有發熱、皮疹的孩子後,要立即對玩具、被褥、桌椅等進行消毒;同時做好食堂、衛生間、教室等的消毒處理。保持教室和寢室等活動場所通風換氣。如發現保育員、教師和其他工作人員有發熱伴皮疹的,應立即暫停工作,及時就診。

預防原則

腸道病毒EV71腸道病毒EV71

(一)加強監測,提高監測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關鍵。及時採集合格標本,明確病原學診斷;

(二)做好疫情報告,及時發現病人,積極採取預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擴散;

(三)托幼機構做好晨間體檢,發現疑似病人,及時隔離治療;

(四)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應消毒,患兒糞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陽光下暴曬,室內保持通風換氣;
(五)流行時, 做好環境、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
(六)飯前便後要洗手,預防病從口入;
(七)家長儘量少讓孩子到擁擠公共場所,減少被感染機會;
(八)注意嬰幼兒的營養、休息,避免日光曝曬,防止過度疲勞,降低機體抵抗力;
(九)醫院加強預診,設立專門診室,嚴防交叉感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